明朝文學:施耐庵的徒弟羅貫中,青勝於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羅貫中是明朝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在今天都有很多人在研究閱讀。

《水滸傳》主要講個人的性格、故事以及兄弟之間的情義,是以民間為觀察角度。

《三國演義》既講了個人的性格,同時又把個人放在國家的大環境裡去沖刷,以大事件大角度去敘述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地域跨度大,很多人物在正史里也有記載。

相對於 《水滸傳》, 《三國演義》深度更深,廣度更廣,施耐庵如果知道羅貫中能寫出這樣的作品,應該很是欣慰吧!

羅貫中生於1330年,7歲開始讀私塾,14歲時母親病故,羅貫中綴學隨父親到江南經商,但他對經商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倒是經常流連在江南眾多說書藝人那裡。

1356年反元義軍頭領張士誠邀請羅貫中為自己的幕府作賓。

羅貫中幫張士誠出謀劃策,為張士誠打贏多場戰爭。

元朝滅亡後,張士誠降了朱元璋,不再打仗的張士誠整日尋戲作樂,羅貫中覺得留下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1363年羅貫中離開張士誠,回到始終讓他念念不忘的江南杭州。

羅貫中對戰爭其實蠻了解的,因為他曾跟著張士誠進行過長年實戰演練,這讓他對說書先生那裡聽來的戰場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於是,我們在讀《三國演義》時,能夠在字時行間感受到那種現實中戰爭大場面的殘酷與豪邁,同時又參雜著文人對美好的憧憬以及濃烈的浪漫主義情懷。

《三國演義》既有鐵馬金戈,也有詩詞歌賦,既有英雄美人,也有慈母孝兒,既有黃河長江,也有小橋流水,同時還含括了天文、地理、兵法等眾多因素,說也是真正的史詩級巨作,應該沒有人懷疑吧。

羅貫中有這一肚子的學問,卻從來沒有去考過科舉真是挺可惜的。

元朝末年,到處都在起義,元朝政權都搖搖欲墜,自然是沒有辦法舉行什麼科舉考試。

元朝滅亡,明朝正是百廢待興,需要大量人才的時候,朱元璋也確實在全力搜尋可用之才,無奈羅貫中曾跟著張士誠打朱元璋,所以也不便去參加朱元璋的選拔,再說朱元璋的心眼也不是很大。

於是羅貫中的仕途算是走不通了,關上了一扇窗,卻打開了一扇門,如果羅貫中真的做官去了,估計就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了。

洪武十年左右,近50歲的羅貫中,放棄做官這條路後,開始寫歷史類小說,最開始的一部叫《三遂平妖傳》(20回本),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三國演義》成了他寫的眾多歷史小說中的佼佼者,也是羅貫中最歷經心血的一部長篇小說。

羅貫中不僅專心於自己的歷史小說撰寫,為了不讓師父施耐庵的《水滸傳》失傳,他還花了很多時間來整理《水滸傳》,使其得以流傳。


朱元璋晚年雖然到處收集人才,卻也害了很多人才,可怕的文字獄是懸在文人頭上隨時會刺下來的一把劍,在這種惡劣的創作環境下,施耐庵與羅貫中最後都得以善終,著實不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