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貴人相助嗎?今天說說劉備的三位貴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貴人相助、高人開悟是成大事者必備的條件,尤其像劉備這樣的草根。

劉備成事前確實得到過許多貴人的幫助,其中有3個人對他影響和幫助最大。

劉備的第一位貴人,是自己的母親。

劉備從小很窮,父親早逝,家裡主要收入來自母親販履織席,母親拉扯劉備過日子歷盡了艱辛,但是她很偉大,不想劉備將來只是一個小商販,所以堅持讓劉備讀書。

在那個時代讀書是寒門子弟晉身上層社會的唯一途徑,漢朝以經學治天下,通過不斷求學,使自己在經學方面達到一定修養,要麼在地方上博取足夠的名聲,被推舉為茂才或孝廉,要麼進入洛陽太學學習,這兩條路都可以讓寒門子弟走上仕途,從而改變人生。

為了讓劉備在學業上有突破,母親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送他到本地著名學者盧植開辦的私學裡讀書。

劉備的第二位貴人,是老師盧植。

盧植字子干,涿郡涿縣人,《後漢書》說他身高八尺二寸,約合現在1.93米,當時人的平均身高普遍低於現在,所以盧植往人堆里一紮絕對是大高個。

一白遮百丑、一高啥都有,盧植長得很排場。

《後漢書》還記載,盧植聲音洪亮,酒量極好,一次能喝一石酒。

表面看盧植是個武人,適合從軍,但他的志向卻是經學,他和鄭玄一道拜馬融為師,奠定了他在學術上的地位。

盧植從馬氏民辦大學畢業回家,謝絕了馬老師的挽留,回到家鄉辦起私學。

由於是馬融的學生、鄭玄的同學,盧植的私學很有名氣,不少人到他這裡來求學。

名師所辦的私學自然是名校,即使不要擇校費但也不會免費,並且學費不會低,所以說劉備的母親送他來讀書是個驚人的決定。

現在要是在報紙、電視上看到下崗工人含辛茹苦供兒女出國留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劉備的母親。

作為寒門子弟,有這樣的機會一定會拚命學習、發憤努力。

馬融教出了鄭玄、盧植,鄭玄又教出了崔琰、郗慮、趙商、孫乾等人,他們靠著老師的招牌日後要麼成為著名學者,要麼成為高官,算起來,劉備與崔琰等人同輩,如果讀書夠刻苦,前途不成問題。

然而劉備並沒有做到,他在學習上一點兒都不刻苦,他「不甚樂讀書」,還「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一點兒都不像窮人家的孩子。

劉備成年後,個子長到了七尺五寸,合現在1.76米,也算個大高個。

《三國志》記載,劉備生得「垂手下膝」),耳朵很大,可以「顧自見其耳」。

這種長相比較個性,甚至說有點怪異,放到現在,恐怕絕不會拿來誇耀。

胳膊長,適合當拉麵師傅;耳朵大,那是阿凡達。

《三國志》記載,劉備平時話不太多,喜怒不形於色,非常懂得尊重人,喜歡結交各類豪俠,「年少爭附之」。

劉備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盧老師的私學,遠播到社會上。

《三國志》記載,冀州刺史部中山國有兩個大商人,一個叫張世平,一個叫蘇雙,他們常來涿郡一帶販馬,「貲累千金」,聽說劉備的名聲,主要前來相見,相見後覺得劉備不簡單,「乃多與之金財」。

有了他們的資助,劉備身邊的追隨者更多了,有一個人,是劉備的同學,劉備對他很尊重,把他當成兄長來看待,這個人名叫公孫瓚。

劉備的第三位貴人,是同學公孫瓚。

公孫瓚字伯珪,幽州刺史部遼西郡人,出身於大族,但因為母親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

他長得也很排場,「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

公孫瓚擔任的職務是書佐,是秘書一類的工作,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公孫瓚很快顯露出他的能力。

《魏略》記載,公孫瓚很會向領導匯報工作,每次匯報都不說那些細枝末葉的瑣事,「常總說數曹事,無有忘誤」。

會寫總結,會匯報工作,這樣的人肯定有前途,太守把女兒都嫁給了他,為了更好地培養他,也把公孫瓚送到盧老師的私學裡深造。

公孫瓚比劉備年長,劉備與他很投脾氣,「瓚深與先主相友」。

劉備15歲來到盧植那裡求學,在這裡只呆了2年,因為後來廬江郡發生叛亂,朝廷徵召盧植去那裡當太守,平叛去了。

盧老師走了,劉備和公孫瓚只好離開,公孫瓚回到郡里,因為是太守的女婿,有背景,所以升了官,當上了本郡的上計吏,相當郡政府駐京辦主任。

劉備則沒什麼具體事干,他既沒有去洛陽去上太學,也沒有在本地官府中謀取一官半職,在政治一片黑暗的情況下,大概這兩條路對他都不現實吧。

在劉備的履歷中,這段日子並不短,大概有六、七年,史書對他的記載卻只有3個字:合徒眾。

劉備聚集了一幫人,他們非官非商,整天在一起,既不打家劫舍,也不效命官府,能掙錢的時候就掙點兒,沒事的時候就喝酒,反正就那麼混著,說得好聽點兒叫自由職業者,說得難聽點兒就叫混混。

不要小看這樣的混混,承平時代他們是社會不安定因素,亂世里他們就是強人,混得好就是英雄,對他們來說,不差體力,不差膽量,只差機會。

在這幫人里,劉備和兩個人最情投意合,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

母親送劉備來求學,原指望他通過刻苦學習而改變命運,這個目的似乎沒有達到。

但劉備來盧老師這裡讀書,的確是改變命運的開始。

劉備成為盧老師的弟子,儘管未必是最優秀的弟子,但也與盧老師建立了師生情誼,至少是鍍了金。

學問沒有多少長進,但結識了公孫瓚等人,對今後的發展幫助很大。

後來黃巾大起義爆發,朝廷組建了3支隊伍平叛,其中一支由盧老師負責,沒啥正經事乾的劉備去投了盧老師,從而避免了成為黃巾軍一員的可能。

後來,因功被朝廷授予縣尉的官職,職務不高,卻也進入了公務員的行列。

再後來,劉備因故一氣辭官,又到社會上流浪,眼看又有成流寇的危險,聽說同學公孫瓚在幽州發展得很好,於是去找他,被公孫瓚任命為縣令、國相,國相當於郡太守,算不是錯了,但幹了幾年劉備卻帶著關羽、張飛找了個機會走了,到南方獨立發展。

劉備為什麼沒有留下來輔佐老同學成就一番大事呢?有人說劉備志向更大,看不上公孫瓚,所以走了。

其實倒未必,那個時候的劉備估計還沒這麼狂吧,他之所以走,是因為在公孫瓚手下沒有發展空間。

《英雄記》說公孫瓚不喜歡用名門望族子弟,喜歡用小市民,「所寵遇驕恣者類多庸兒」,比較有名的是算命先生劉緯台、布販子李移子、商人樂何3人,公孫瓚跟他們結成異姓兄弟。

《英雄記》甚至說,公孫瓚的字伯圭是後來才改的,一家如果有4個兄弟,他們的字里應該分別有伯、仲、叔、季這幾個字,公孫瓚為了表示跟上面這3位異姓兄弟很親,他自稱伯,幾個兄弟則分別稱仲、叔、季。

在公孫瓚的提攜下,這些人很快富了起來,以現在的說法身家過億,公孫瓚還跟他們結成兒女親家,常把他們比作漢初的開國功臣曲周侯酈商、穎陰侯灌嬰。

有人有此很不解,問公孫瓚為什麼這麼做,公孫瓚回答:「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意思是,有的人天生富貴,你提拔他他也不感激你,還以為理所應當,不如提拔那些小市民。

看來劉備的這個老同學打仗有一套,但骨子裡也是個小市民,劉備以及關羽、張飛等註定在他手下干不出大明堂,所以有機會自然另謀發展去了。

最後說說公孫瓚的人物生平: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併。

死後,袁紹斬下他的首級,送到許都彰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劉備家境到底是貧還是富

《三國志》「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范令」從「世仕州郡」這話證明了,劉備祖父劉雄,生父劉弘,兩代做官,其中劉雄更是通過孝廉察舉制,既後世所謂科考舉人;官至東郡范縣令,成為地...

劉備在年輕時實際是個差等生,就知道玩

孔子自述自己的一生曾有這樣的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很多人感嘆說孔子這個人是浪子回頭啊!此話怎講?他們便回覆說:「你沒看到孔子講自己15歲才開始學習的。」哎呀,這樣可是誤解孔子他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