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智囊團,誰能獨占鰲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縱觀曹操發家史,能夠建立功業,他的謀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記載,曹操通過各種方式招攬天下英才,光是能夠留名的就有100多位,那些沒留名的更是不計其數。

與袁紹好謀無斷不同,曹操好謀善。

每逢大事,曹操總是先主動徵求智囊團意見,從而作出自己的判斷。

《軍師聯盟》對於三國的正史做了演繹,為了便於比較,就按照劇中設定的歷史邏輯,把曹魏集團劃分為曹操的魏王時期和曹丕繼位後的大魏時期。

這裡僅對魏王時期,也就是從群雄割據到三國鼎立初期的老一輩謀士進行分析。

早期智囊團成員,最著名的有五個: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


郭嘉:鬼才

郭嘉從建安元年跟隨曹操,執掌校事府。

貢獻六次謀劃,官渡之戰前,十勝十敗論為曹操擊敗袁紹奠定基礎; 與荀攸共同獻計,水淹下邳,活捉呂布; 與程昱共同建議殺劉備,否則軟禁; 神預測孫策被刺殺; 智破二袁(袁譚,袁尚); 力諫曹操北征烏桓,平定遼東。

地位作用可比作漢初三傑的張良,君臣相伴相互最為了解,猶如朋友一般。

這裡舉個栗子: 二人行同車,坐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操營帳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曹操手下紀檢官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

但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並且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

郭嘉對人性的揣測達到了鬼神的境地,故有「鬼才」之稱。

先不說十勝十敗論,光孫策的死亡也是在他的預料之中,這個我估計現在的心理學專家也難及左右吧? 曹操乃雄猜之主,是玩弄人心的高手。

然而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真是聰明人只和聰明人玩啊。

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

而且曹操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是留給繼任太子的託孤重臣,無奈英年早逝。

劇中臨死前還不忘給司馬懿挖個坑。

荀彧:體大思精,總統後盾

荀彧,也是在初平二年跟隨的曹操,尚書令。

荀彧主抓曹操內政,是曹操最重要的治國大家,給曹操提出了挾天子令諸侯的建議,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並多次修正曹操治國的戰略方針。

曹操每逢出征,便讓荀彧坐鎮大後方,堪稱曹魏集團的蕭何。

但其一生忠於漢室禮法,在《軍師》中欲借曹植駕車闖司馬門一案,挾群臣之心逼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最後被曹操賜空食盒,寓意從此以後再無漢朝俸祿,服藥自盡。

如果說郭嘉死的可惜,那荀彧就是死得憋屈。

荀攸:傳奇完人,戰術大師

荀攸也是建安元年跟隨曹操的。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於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

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

他為人善良端正,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這裡有個例子: 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

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基(孝)。

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姦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

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

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荀攸除了與郭嘉共同獻計擒呂布外;官渡之戰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丑;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等等,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更重要的是,荀攸是善終的,這樣的高官在整個中國各朝代開國時期總共不超過十人。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在這種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剷除功高蓋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

荀彧身為第一號謀臣,因為死保漢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樣被逼迫自殺,別人又當如何呢? 相比之下,荀攸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

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

在人們的印象中,謀略家好像都是白臉的曹操。

實際上,歷史事實恰恰相反。

真正的謀略家往往是由「謀聖」到「謀智」,即先從自身的道德素質做起,其謀略才會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來。

從本質上講,這種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智謀,而是道德人格。

"謀略的深層本質就是人格。

世界上絕沒有脫離具體人格的所謂技術性的「計謀」。

曹操把自己的大兒子曹丕託付荀攸時,就告誡兒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你當盡禮敬之。

」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

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被曹操讚譽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因此有「外愚內智,大才荀攸」之稱。

相比荀彧,荀攸則是善終的一位荀氏家族的高級謀士。

賈詡:經權達變,長於應對

賈詡,被曹丕封魏太尉。

先從董卓,後又成為張繡的謀士。

張繡曾用他的計策二敗了曹操,官渡之戰前勸張繡歸降了曹操。

不過賈詡在跟隨曹操之後,很少發言,只貢獻了兩個重要計謀,一個是官渡之戰時,力主與袁紹決戰;一個是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曹操占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而被賈詡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

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誅殺,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無所依靠,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

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並以「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為由,勸說這幫武將一路向西收攏殘兵,以攻長安為董卓報仇。

最後李傕軍破城而入,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並擁兵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

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賈詡的一句話雖然是為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

可以看出,賈詡用計出人意料,不擇手段,不乏狠辣,所以被稱為「毒士」。

程昱:勇略過人,剛戾傲慢

程昱早年在家鄉城池的時候,一次遇到縣丞呼應黃巾作亂,程昱率領吏民開城追擊,竟將賊人們打得一敗塗地。

其人膽勇可見一斑。

袁曹對峙,袁紹帶領十萬人馬即將南渡,而當時程昱鎮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

曹操想給程昱增兵2000,程昱卻說袁紹必然以自己兵少,不會來攻,如果增兵,袁紹就不得不攻城,那時我肯定守不住。

因此不如不增兵。

後來袁紹果然沒有派兵攻打程昱。

程昱由於性子太直,雖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緣很差,甚至有人曾誣告他謀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

荀彧獨占鰲頭

就出謀劃策來說,荀彧的名頭也不如郭嘉、荀攸響亮。

陳壽稱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

既如此,何以將荀彧推上功勳榜的首席?

首先,荀彧為曹操確立了縱橫乾坤的重大方略。

一是奉天子而令諸侯。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自長安返回洛陽。

在是否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營發生爭執。

不少人以韓暹、楊奉與張揚聯合,不易制伏為由予以反對。

荀彧力排眾議,認為如今天子雖回洛陽,那裡一片荒蕪、草木叢生,義士有保護朝廷的想法,百姓因感念舊日繁華而悲傷。

「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指出韓暹、楊奉難以成大患,如果不及時決定,等其他人萬一生出此心,再考慮就遲了。

這一建議提壺灌頂、石破天驚,被曹操採納後,形成其他豪強無可比擬的戰略優勢。

二是拚袁紹以定北方。

建安二年(197年),袁紹寫信給曹操,言辭驕慢,令其大怒。

荀彧閱信後說:「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

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

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

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如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已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願為用,此德勝也。

夫以四德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能為!」(《三國志·魏書十· 荀彧傳》)一席話令曹操心結頓消,確立了與袁紹決一雌雄的心理準備。

荀彧還提出先取呂布的步驟,從而官渡之戰掃平了障礙。

建安四年 (199年),圍繞是否抗袁問題,曹營又展開一場辯論,孔融等人認為袁紹地廣兵強,恐怕難以擊敗。

荀彧指出:「紹兵雖多而法不整。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

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而一切皆如荀彧所料。

三是緩設九州以安人心。

建安九年 (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勸說他恢復古時所設置的九州,從而控制更廣闊的區域。

荀彧認為,這將使全國驚駭,許多人擔憂會被逐個剝奪地盤,天下就不易圖取。

希望先平定河北,再修復舊日京都,然後南征荊州,等天下大定,才商議恢復古制,這才是國家的長久利益。

曹操於是擱置了原打算。

第二,荀彧為曹操組合了征戰南北的智庫群體。

荀彧虛懷若谷,極善於舉薦人才。

他先推薦戲志才,使之成為曹操很得力的謀士。

戲志才去世後,曹操給荀彧寫信稱:「自志才之後,莫可與計事者。

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荀彧於是舉薦郭嘉。

由於荀彧一般在後方調度,曹操此前還曾問他誰可替代隨軍謀劃,荀彧推薦了荀攸、鍾繇。

建安十年(205年),河東叛亂,曹操又讓荀彧舉薦賢才。

荀彧稱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傅子》)。

杜畿果然成功平亂,並廣施仁政,頗具政聲。

據《後漢書》所載:「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

」當是時,群雄並起,群雄之爭即人才之爭。

可以說,荀彧所舉之人,其價值都非一城一池可比。

試想劉備因得諸葛亮輔佐,局面為之大變。

荀攸、郭嘉、司馬懿與諸葛亮均是同等級的人物。

倘若沒有荀攸、郭嘉用謀,曹操與袁紹的角力鹿死誰手,真難以預料。

可見,荀彧對曹魏功莫大焉。

第三,荀彧為曹操穩固了賴以立足的後方陣地。

長期以來,荀彧「居中持重」(《三國志 ·魏書十·荀彧傳》),有隨曹操出征,而調度後方軍國大事,所起作用有如蕭何之於劉邦。

興平元年(194年),時任兗州牧的曹操東征陶謙,委任荀彧主持留守治所鄄城。

恰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叛,並暗中迎接呂布。

呂布到達後,張邈遣人告訴荀彧說:「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

」(《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大家都很疑惑,荀彧則料定張邈叛變,速布置防備。

豫州刺史郭貢率幾萬兵馬來到城下,有人說他與呂布同謀,都非常害怕。

郭貢要求面見荀彧,前來援助的夏侯惇認為不宜冒險,但荀彧推測郭貢尚未打定主意,正可前往勸說。

郭貢見其毫無懼色,認為鄄城不易攻下,便帶兵離去。

荀彧又派程昱勸說范、東阿兩縣,終於為曹操保全了三城。

可以說,他在危難之際為曹操保住了立足的根基。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獲悉徐州牧陶謙去世,欲乘機奪取徐州。

荀彧勸阻道:「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三國志·魏書十· 荀彧傳》)為此建議曹操也穩固兗州,收穫已成熟的麥子,積蓄糧谷,徹底戰勝呂布。

若現在攻打徐州,呂布將乘虛侵擾,就會失去兗州,以致無安身之地。

曹操採納其意見,儲存糧秣,積蓄實力,不久大敗呂布。

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又建議對關中將帥施恩布德,以騰出手來對付袁紹。

建安六年(206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打算南擊劉表。

荀彧認為應乘袁紹兵敗勢窮時加以平定,假如現今遠征長江漢水,萬一袁紹收集殘餘,趁虛攻擊背後,大事就完了。

曹操納其策,遂揮師北進。

待徹底掃滅袁紹殘餘後,荀彧於建安十二年(208年)建議曹操出其不意攻擊荊州,劉表之子劉琮速降。

可見,荀彧之功實非鞍前馬後的戰術之謀,而是為曹操奠定開國基礎的關鍵之舉。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表奏天子曰:「待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

臣自始舉義兵,週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

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研精極銳,以撫庶事。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宜享高爵,以彰元勛。

」(《彧別傳》)荀彧以自己「無野戰之勞」請辭,曹操給他寫信說:「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庭,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

夫功未必皆野戰也」(《彧別傳》)。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論功行賞時稱:「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

公達其次也。

」(《三國志·魏書十·荀攸傳》)公達即荀攸。

又表奏天子,並談及官渡糧盡時勸謀勿退、戰後力阻南討劉表兩事,稱「向使臣退於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

後若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

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彧別傳》)。

於是增加荀彧封邑一千戶,並前所封共二千戶。

其時郭嘉為一千戶,荀攸為七百戶,荀彧的封賞在謀臣中無與倫比。

王導評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晉書列傳第三十五》)

值得一提的是,荀彧不僅功勳卓絕,賢德更堪為師表。

他雖地位顯貴,卻折節下士、謙虛節儉,所得俸祿、賞賜全分給宗族好友,竟無多餘家產。

鍾繇認為顏回死後,「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

」(《彧別傳》)曹植贊其「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光祿大夫荀侯誄》)。

正因如此,建安十七年(212年),他反對曹操加封九錫,認為當初起義兵的本意是匡扶朝廷、安定國家,應「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

曹操對荀彧的隔閡形成了,於是歷史上出現了如下一幕:曹操一次向荀彧贈送食物,待打開看時,器中竟空無一物。

荀彧明白了曹操了心思,便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國軍師聯盟8大謀士

三國傳奇大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正在熱播,該劇從曹魏的全新視角切入,抒寫了魏國大軍師司馬懿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後三國時代。劇中人物情節與歷史及《三國演義》都有很大修改,那麼...

曹操的三大謀士荀攸、賈詡、郭嘉哪個更厲害

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二和他有足夠多能力強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武的有張遼、張郃、夏侯淵、徐晃、曹仁等一流將領,文的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劉曄等一流謀士。荀彧是曹操的股肱...

漲姿勢:曹操帳下四大謀士,誰排第一?

作者: 大都督;三國襄樊之戰前期,關羽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曹操出兵南拒未果,嚇得差點遷都。此時行軍司馬司馬懿堅持不可遷都,並獻計聯吳抗羽,以荊州和江南許地為條件,破壞長達十多年的孫劉...

曹操手下八大謀士,你都知道嗎?

曹操能得一方,固然是自己的聰明。但僅憑聰明就夠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曹操手下那是謀士如雲。更有前五大謀士和後三大謀士之分。NO1、堪稱三國第一謀士前五大謀士之郭嘉: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

誰是曹操的第一功勳謀臣?盤點曹操的五大謀士

曹操帳下謀士眾多,他們運籌帷幄,為魏國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輔臣雲集,就無人像諸葛亮在蜀國那般被眾星拱月,對壘誰是第一功勳謀臣也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則以荀彧莫屬。 荀彧字文若,豫州潁川人。永...

曹操帳下謀士,屬誰功勳第一?

曹操帳下謀士眾多,他們運籌帷幄, 為魏國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輔臣雲集,就無人像諸葛亮在蜀國那般被眾星拱月,對壘誰是第一功勳謀臣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曹操身邊的五大謀士都有誰?三國時期,三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