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與三家歸晉,歷史就是一個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看得多了,我們會發現非常多有趣的,就像是歷史輪迴一樣的事情,正應了《三國演義》開篇的那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時期結束的標誌性事件就是三家歸晉,魏蜀吳三國最終都歸於司馬家族的西晉王朝,然而在此之前的春秋時期,卻有三家分晉,魏韓趙三國瓜分了原本的晉國。

這兩件事其實並沒有什麼聯繫,但是因為這樣的巧合經常被放在一起提及,那麼今天就一起來看一看,這兩件巧合的事情分別是怎樣的吧。

先來簡單說一下三家分晉。

顧名思義,就是原本有一個晉國,後來被瓜分成了三個國家。

這就是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國瓜分晉國的事情,同時也是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的分水嶺,還是司馬光《資治通鑑》的開篇第一篇。

晉國原本一直是中原霸主,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又怎麼可能一直都是老大,如果碰上一個不思國政的君主,或者出一些天災引起民怨,都是可能導致一個國家衰亡的。

晉國也不例外,春秋末年時期,晉國國君的勢力衰落,其他王室貴族卻越來越大,這些貴族相互之間又有爭鬥,最終剩下智、趙、韓、魏四家,然而最強大的智家最終也被另外三家聯手滅了,晉國國君晉出公借兵討伐,最終也還是無力抵抗,死在出逃的路中。

此後,晉哀公即位,可是又怎麼管得了趙韓魏三家,就這樣,強大的晉國被三家瓜分,春秋五霸的時代結束,戰國七雄一點點發展起來。

而三家歸晉,聽起來也是很簡單,就是與三家分晉完全相反的過程,只不過這件事情發生在三國末期。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同時也是很多人關注和討論的歷史時期。

在這一個亂世紛爭的年底,戰爭是一場接一場,人才是一茬接一茬,巧合也是一個接一個。

有諸葛亮與漢獻帝同年生同年死,還有郭嘉死之年諸葛出山,而最大的巧合,莫過於司馬家族篡奪曹魏政權,最終三家歸晉的事了。

說到這件事情,司馬懿一定是不得不提的人物。

很多人說他前半生一直在隱忍,將自己的鋒芒斂藏,安安分分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一點也沒把自己的心思表露出來,這份心機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只不過這種想法在小編看來卻未必,就連劉邦也不是在年輕的時候就懷抱著爭奪天下的心思,還不是隨著起義軍一點一點做大,招攬人才,帶領軍隊,最終一統天下建立漢朝的嗎,為什麼到了司馬懿就成了一早就心懷不軌?形勢所趨,古人做事莫不講究名正言順,他們的思維方式在我們大部分人看來其實是很不能理解的。

司馬懿篡奪了曹魏的大權,曹家數十年來辛苦打下的江山就這樣名存實亡,司馬家的確像是躲在最後面的黃雀。

司馬懿死後,大權交給了兒子司馬師,司馬師之後又是自己的弟弟司馬昭。

有句話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就是他對於皇帝之位的覬覦之心。

只不過這位被後世吐槽了千百年的不忠之臣,最終也還是沒有稱帝,反倒是兒子司馬炎,沾了祖父、伯父、父親的光,取代曹魏,建立晉國。

司馬昭滅蜀,司馬炎滅吳,自此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不復存在,魏蜀吳三家歸於晉國,史稱三分歸晉。

可是這個晉國卻沒能像三家分晉的倒流那樣,一點點強大起來。

由於司馬炎出生的時候,司馬家族已經是權傾一時,他的生長環境與父輩和祖父輩完全不同,因此,滅吳之後,整個西晉都沉浸在腐敗奢侈的風氣之中,哪裡還有半分數百年前中原霸主的晉國的風采。

果不其然,腐敗之下的西晉也沒有支撐太久,太多的事情堆積在一起,爆發了一段讓人膽戰心驚的戰亂。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三國的歷史至此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實如果真的要仔細講,恐怕寫一本《三國演義》都還不夠說的,小編只能截取其中較為重要的幾段時間段,那麼下一個時期,你們希望聽到什麼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為何能夠後來居上?

司馬懿為何能夠後來居上?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可以說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主旨,貫穿全書的始終。天下不管如何紛擾,最終還是要歸於統一,這是大趨勢,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董卓...

三國歸晉之司馬家族

始終在講三國,說了蜀國、魏國以及東吳的將領和謀士。三國紛爭最終歸於晉,今天要講述的不單單只是一個人物,而是這個一個家族。這一個家族從老開始直至其兒,始終為魏國的臣子,最終,三國紛爭各有所傷,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