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畫戟 、丈八蛇矛,三國演義中武將們使用的武器有哪些是真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起三國,人們第一印象就是關雲長與青龍偃月刀,「人中呂布」與方天畫戟,張飛與丈八蛇矛。

這些武器,已經和這些三國名將們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成了其形象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但是,偃月刀最早出現也是已經到了幾百年後的宋朝,並且是作為訓練、儀仗,或宮殿侍衛的武器存在,並非是實戰兵器。

顯然真實歷史上的關雲長是不可能使用的。

那麼,在真實歷史中,《三國演義》中的武器,有哪些是可能存在的呢?

首先就是長矛類武器,如張飛的丈八蛇矛,程普的鐵脊蛇矛等。

但是其歷史上的真實形象,並非《三國演義》中那種矛頭為蛇形的那種經典形象,而是槊,既曹操赤壁時「橫槊賦詩」時所持那種。

其「蛇」字,取自身形似蛇,言其長,並非形狀像蛇。

槊,是中國古代冷兵器中最為貴重,製作最為複雜的武器之一,是重型的騎兵武器,類似於紅纓槍、斧頭的攻擊武器,即長杆矛,同''矟''。

槊由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

槊柄一般長六尺。

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

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的長度,槊正是為了適應漢末以來越來越強大的重裝騎兵、披甲戰馬。

槊鋒具有明顯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會同寶劍一樣,有八個面。

不要說三國時期,即便後世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之下,依靠戰馬高速下帶來的巨大衝擊力,也是一擊而破。

其即可用於騎兵持槊衝鋒、又可舞槊橫掃。

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槊出現於漢朝,但是一直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才發展至巔峰。

主要種類有:馬槊、步槊、雜槊。

上等馬槊,往往使用柘木。

(宋朝著名大殺器:神臂弓,用的是桑木,《容齋三筆》卷十六《神臂弓》:''神臂弓……其法以桑木為身……''。

而柘木--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貴的一種,被視為槊的首選,其硬度與柔韌度均極其出色。

),製作方法極為複雜,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

所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因此,張飛、程普等早期使用的應該只是普通的長矛,最多做工精良一些。

當然後期用上馬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東漢手持馬槊的重裝騎兵


另外就是戟類武器如呂布、宋謙、賈華所使用之方天畫戟,典韋所使用之雙鐵戟,「張遼披甲執戟,先登陷陣…孫權大驚以長戟自守」等,不過歷史上的戟也並非這種形象,歷史上方天畫戟亦只是作為儀仗存在,真實的實戰用的戟是單邊戟,成十字或卜字形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

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西漢出現鋼鐵戟,為漢代步兵和騎兵必備格鬥兵器。

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入侵,軍隊中戟逐漸為刀所取代。

後世仍作為儀仗器具。

形制簡單的戟就是一橫一豎如「卜」形。

三國出現「雄戟」橫上翹,豎加了個彎鉤。

典韋死前發威使戟「一叉入 十餘矛摧」就是用的這種雄戟。

另外,短的手戟在三國時期,似乎作為一種隨身兵器而更為普遍的存在,劉備、董卓、孫堅太史慈等都有隨手就拿來砸人的記載。

長戟的戟頭


第三種就是槍類。

漢末三國時期槍頭較長比後世,還未脫離矛的形制。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器,在漢末三國時期,絕大多數武將,馬上使用的都應該為此類武器,不僅《三國演義》中原本記載的使用槍的名將,入趙雲、馬超、孫策等,即便以青龍偃月刀形象深入人心的關公,據推測使用的亦應為矛,「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與萬眾之中,斬其手還「,三國時雖已有長柄刀存在,如「魏猛將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但顯然長刀並不具備刺的功能,應為用矛刺死後,以隨身短刀斬其首還。

第四就是刀劍弓弩類。

之所以把二者放一起,是因為《三國演義》中如果有什麼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恐怕只有這幾種了。

三國時,劍以完全變為禮儀用品,主要是文官配帶以及平時作為禮儀用品,已經脫離了實戰。

在實戰中,使用的貼身短兵器只要為環首刀。

環首系的刀(刀柄端帶金屬環),是漫長華夏文明中的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備種類。

它一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作為主力近身格鬥武器保衛著華夏文明的繁衍和輝煌。

而環首的出現應該是出於實用和美學的雙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連繩套掛手穩定握持、還能墜掛飾物和刀穗。

環首刀最初是做為騎兵的劈砍武器來取代原本的漢劍。

漢劍由於雙面開刃而不利於馬上作戰、不利於劈砍、易折斷,這在對匈奴騎兵的近身戰鬥中非常不利。

而環首刀單面開刃、厚脊,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兵器,加上強弩鐵戟的長短程配合,大大加強了漢騎兵的攻擊力。

環首刀在西漢開始普及使用、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

三國時期,士兵幾乎人手一把環首刀,環首刀成為了衡量軍力的重要指標,《太平御覽蒲元傳》中提到,三國時的諸葛亮曾命''蒲元''這個人造刀,蒲元在斜谷開工,為了造出好刀,還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

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劍十口、刀萬口,從這可看出,劍在這時已成為玩賞用兵器,而刀則為士卒實戰的兵器。

在三國之後,環首刀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近300年時光直到唐代中期。

環首、窄身、長刃、直背,這系列特徵的環首刀在華夏武功最燦爛輝煌的一千年里扮演了主角。

使用現代工藝打造的環首刀


最早出土的弩,發掘與戰國中期,以後一直作為重要的遠程武器,與弓箭一起不斷發展與完善。

漢朝時弩的使用尤為廣泛,已經出現了騎兵專用的弩,出現了不少使用善於使用弩的牛人,如後漢三國時期的一位陳王劉寵,便是憑藉自己過人的善使強弩本領,讓黃巾軍望之僻易,使其封地成為在黃巾之亂中為數不多未收到兵亂的地區。

而被稱為國賊的董卓更是「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的狠人。

三國時期,蜀國為了對付魏國的騎兵部隊,尤為注重弩的發展,其弩的質量三國時期最為優良,甚至出現了「十矢具發」的連弩,可惜蜀漢滅亡後,連弩就以失傳了。

在一般大將,善用弓箭的更多,如呂布、太史慈、黃忠等都是善射的牛人,這裡就不做過多闡述了。

現代推測復原的連弩示意圖

因此,在《三國演義》,短兵器與遠程兵器基本上都遵循了史實,但長兵器,如關羽的偃月刀、呂布的方天畫戟、徐晃的大斧,沙摩柯的狼牙棒等都帶有濃重的後世色彩,基本上都是羅貫中根據當時流行的兵器,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的杜撰,其本身使用的大多都是三國時代流行的長矛等長兵器,在配一把隨身環首刀或者幾把短戟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關羽我們被騙了千年

關羽的神勇,在小說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有讀者做過統計,小說中關羽曾經與二十七位有名有姓的將領交過手,其中有十六人死於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之下。在被關羽殺掉的十六人中,既有蔡陽、孟坦、管亥、荀正、韓...

三國的軍事歷史細節

三國怎現宋代偃月?關羽用的其實是矛青龍偃月刀是整個三國故事中最為著名的兵器,它幾乎與關羽融為一體,人們幾乎理所當然地認為關羽應當使用這把刀,關於它的傳說大家耳熟能詳: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文丑、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