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軍事歷史細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怎現宋代偃月?

關羽用的其實是矛

青龍偃月刀是整個三國故事中最為著名的兵器,它幾乎與關羽融為一體,人們幾乎理所當然地認為關羽應當使用這把刀,關於它的傳說大家耳熟能詳: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即便到今天,這種造型的刀仍被稱作「關刀」或「關王刀」。

可見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

但歷史上,關羽使用的並非是青龍偃月刀,而是類似於矛一類的兵器。

遍查史書,三國時代無人曾使用「青龍偃月刀」,《三國志》中說到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時隨身佩有短刀,以便對刺殺的敵將進行斬首。

《三國演義》中說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是一種附會,為了使人物的英勇形象更加豐滿,其實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現,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

宋代《武經總要》中就有這種刀的繪圖。

這種寬刃大刀的製造工藝在三國時還不成熟,很難造出。

三國時的刀為窄而直的刀,長度在1米左右。

東吳的刀長60多厘米,蜀國的刀則長1.2米以上,有堅厚的刀背和單側刃,不再有銳利尖鋒,而且一般都有環首,環首上的布條纏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殺時刀從手中脫落。

雖然青龍偃月刀在三國並未出現,但帶有木柄的長刀卻是可能有的,《三國志魏書典韋傳》就稱:「韋好使大雙戟與長刀。

」不過這一時期帶柄長刀不是常見兵器,三國時將領使用的主要是長矛,如關羽、張飛、呂布等用的都是矛,取其突刺作用。

方天畫戟究竟何物?

戟是三國制式兵器

歷史上呂布使用的兵器其實也是矛。

新版電視劇《三國》中,呂布用的戟實際也是到宋代才出現的「戟刀」。

三國時,戟是軍隊中的標準武器,從戰國開始常用「持戟」一詞作為士兵的同義詞。

呂布為劉備解袁術大將紀靈之圍時,在營門樹戟一支,約定雙方,如射中小枝,則袁、劉解斗。

呂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

戟的小支原是橫枝,整個戟呈「卜」字形。

到了三國時,橫支逐漸彎曲上翹,減弱了勾的功能,增強了刺和叉的功能,稱為「雄戟」。

典韋陣亡前,「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說明小枝上翹後,叉法威力大增。

戟是制式兵器,大量裝備部隊。

官渡戰前,袁紹檄文稱自己的部隊「長戟百萬」,此說雖有誇張,但也說明其裝備之多。

袁紹有大戟士700餘人為左右隨從。

戟分長短,短戟又稱手戟。

手戟是單手握持的短柄戟。

曹操年輕時,私入中常侍張讓室內,被發覺,舞手戟自衛。

典韋喜好手持大雙戟。

軍中謠諺「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說明典韋手戟每隻重40斤,摺合今8.9公斤。

手戟也可投擲,董卓曾拔手戟擲呂布。

典韋手持十餘只戟,敵至五步,大呼站起投擲,無不應手而倒。

軍中所用的戟,主要是長戟。

《三國志魏書張遼傳》說,遼守合肥時,面對孫權的優勢兵力,「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嚇得孫權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戟一直流傳到唐代,但那時已不是作為格鬥兵器,而是用於「門戟」了,具有儀仗的性質。

門戟的制度到宋代仍沿用,並規定戟刃改為木質,完全失去了兵器的功能,僅為擺樣子的儀仗。

不僅在戰場上看不到它了,連集錄各種兵器的《武經總要》中也毫無遺痕,只錄有異形的長柄刀――戟刀了。

當時騎兵腳下無踏?

三國馬鐙並未出現

在古裝戰爭劇的拍攝中,有一個最令導演頭疼的問題,就是馬鐙。

專家普遍的觀點認為,馬鐙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也就是說,三國時還沒有馬鐙,更不用說之前的秦漢了。

可是現在拍古裝劇,沒有馬鐙誰還會騎馬?這令導演們十分尷尬。

新版《三國》劇中,凡是戰馬全有馬鐙,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我們知道,根據幾何原理,三角形最具穩固性。

騎馬也是如此,騎馬者只有藉助馬鞍(高橋馬鞍)和馬鐙,臀部支撐於馬鞍上,雙腳支撐於馬鐙上,構成三個支撐點,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才能達到人馬合一的效果,在馬匹急速奔馳的時候輕易不會掉下來,在戰鬥中也更能保持身體的靈活性與揮動兵器的力量。

在馬鞍和馬鐙發明之前,騎著近似於光身子的馬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這就是騎兵出現之前,中、西方為什麼都用馬來拉戰車而不直接騎馬作戰的一大原因。

那麼,馬鐙是什麼時間出現的?

在中國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實物雙馬鐙,最早的是遼寧北票西官營子出土的十六國時期北燕馮素弗墓的三角形鎏金銅裹木質馬鐙,時間是公元四世紀初;另一件是南京象山東晉琅琊王氏(王導、王羲之一族)墓葬群七號墓中出土的一件裝備雙鐙的陶馬,時間是東晉永昌元年(322年)或稍後。

這表明雙馬鐙在公元四世紀初在中國境內已經廣泛使用,而且馬鐙的形態已經趨於成熟。

另外,根據史書上關於騎兵作戰的一些記載,比如項羽使用騎兵衝突敵陣、漢武帝時期騎兵作為主戰兵種大規模投入進攻匈奴的戰爭等,許多人推測馬鞍和馬鐙就是在中國漢代出現的。

即使當時沒有出現後世的金屬雙馬鐙,起碼出現了類似的替代品――比如採用繩帶、皮革或木板作為馬鐙。

成熟的馬鐙在公元四世紀初出現於中國境內,但曹操手下威猛無比、百戰百勝的虎豹騎,很可能就是裝備了木板、皮革和繩帶製作的馬鐙替代品,方才發揮出令人恐怖的戰鬥力。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中,曹操親率5000騎兵奔襲袁紹軍後勤基地烏巢,獲得決定性勝利。

公元211年曹軍進攻關中,以步兵誘敵,而以「虎騎」為主力夾擊,大敗馬超、韓遂。

三國時期如何作戰?

主將單挑無稽之談

關於三國時的行軍打仗,《三國演義》中有大量如是描寫:列陣之後,主將騎馬上前一對一廝殺,通常是大戰多少回合,要麼一方負傷敗陣,要麼一方被刺(砍)死於馬下,勝的一方掩殺過去,打敗對方。

這純屬無稽之談。

所謂單挑,即兩匹馬相向疾馳,接觸交手是為一個照面,調轉馬頭衝過來再交手,合兩個照面為一回合。

一般來講,三個照面後,馬的奔跑衝刺就不能保持高速。

文學作品經常通過單挑以事渲染,正史卻不屑一提。

二十四史里幾乎沒有單挑。

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有各時期的戰術原則,哪能靠主將單挑決鬥而定勝負呢!

由此可見,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也屬於恭維之詞。

一支部隊的主將,是不會沖在最前邊的,因為敵方矯健者甚多,特別是年輕的下級武官和強壯的兵目,會造成嚴重威脅,一旦帶隊主官有所閃失,這支隊伍就陷入無指揮的境況,後果不堪設想。

三國時究竟如何作戰?整個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主要靠陣法,雙方主帥要想勝利,主要目的就是一個:破敵,即破敵之陣,使敵人陣腳大亂,無法指揮、調度和配合,人數再多也會失敗。

故古代士兵操練最多的就是陣法,步、騎、弓弩的排兵布陣、進攻防守,預備部隊的安排調度等等,對一支部隊來講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中的兵器排行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各種橋段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各種排名也層出不窮,比如民間就有武將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今天咱們從另一個角度,按使用的流行程度給各位大將的武器做個...

三國兵器TOP10排行榜

第一名:呂布——方天畫戟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一說到三國歷史,很多人都會把《三國演義》作為三國歷史,其實《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歷史細節都是有誤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1、關羽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是整個三國故事中...

愛胡說八道的羅貫中,充滿謬誤的三國演義

一部三國演義被很多人奉為圭臬,但是也讓無數的歷史盲徹底的相信了這個時代如同他所說的一樣,但是真是的情況如何呢?謬誤處處啊,慘不忍睹,作為故事來看,真的很吸引人,但是如果你把他作為紀實文學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