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敢走子午谷奇襲長安?原因其實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執掌蜀漢朝政以來,曾數次北伐曹魏,其中以第一次取得的效果最為顯著,影響也最為深遠,只可惜最後錯用一人,導致街亭之敗,從而導致所得全部失去。
在此期間,諸葛亮麾下大將魏延曾子午谷奇襲之計,但是沒有被諸葛亮採納,不少三國迷就說了,如果諸葛亮採納魏延的計策,說不能就成功了。
那麼為什麼不採納奇襲子午谷謀略,怕魏延擁兵自重嗎?
對於諸葛亮而已,從三顧茅廬,到白帝城託孤,一路走來,一生的理想,就是一統中原,匡扶漢室。
在這個崇高的目標之下,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謹小慎微的,而且具有實際意義上的。
對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襲計劃,具備戰略思維和軍事能力的諸葛亮,難道沒有想到嗎?恰恰相反,這條道路非常險峻,奇襲的計策也非常冒險,並非是怕魏延擁兵自重,而是怕魏延一去不返。
從地理位置來說,從漢中出發到長安,要穿越秦嶺,大致說來有四條。
一是陳倉道,二是褒斜道,三是儻駱道,四是子午道。
四條道路中最遠的是陳倉道,又稱故道、嘉陵道。
褒斜道則是四條路當中最為經濟的,又稱斜谷。
說它經濟是因為雖然里程稍長,但由於漢代對此數次翻修,使其中的棧道堅固異常,又多設驛站,因此對於行軍來說相當便利。
最近的是儻駱道,全程幾乎儘是荒山野嶺,最為艱險。
比儻駱道稍遠的是子午道。
此道之險峻僅次於儻駱道。
道路的險峻,無疑會出現以下問題。
第一:行軍速度。
行軍打仗,講究的就是兵貴神速,更何況是奇襲之計。
魏延雖然點兵五千精兵,如果要實現奇襲成功,最起碼需要在十天之內達到長安城下,而且是需要能夠出其不意的包圍,最好有內應。
不然時間一長,曹睿的大軍,就會兵指魏延,進行反包圍,魏延必死無疑。
第二:攻城難度。
行軍打仗,又是走崎嶇山路,想必一些攻城輜重武器,都不能攜帶,而長安是大城,樓高城厚,非常堅固,又怎麼可能夠區區被五千人馬擊敗了。
長安城守將無論多愚蠢,困守待援,還是做得到。
攻城太難,五千精兵吃不下,除非有內應或者魏軍投降,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
第三:糧草難濟。
行軍打仗,糧草先行,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很多時候,就是糧草難濟,吃飯都跟不上,又怎麼會打仗呢?長安在京畿腹地,內無補給,外無援兵,一旦缺少不濟,魏延所部,比如不戰自敗,最後難逃覆滅之禍。
第四:魏延重要性。
在當時的諸葛亮北伐旗下,能稱得上名將,唯獨趙雲和魏延,這個時候的兩位的軍銜平級,鎮東將軍和鎮北將軍,而趙雲已經垂垂老矣了,魏延可以說是蜀漢軍界的頂樑柱,不容有失,如果諸葛亮想繼續北伐,就不能少了魏延。
綜上所述,諸葛亮死活不敢奇襲子午谷,無非是擔心奇襲不成,反而折損了魏延這位大將,讓自己的北伐希望又弱了幾分,非常不合適,更別談一統中原,匡扶漢室了。
秦嶺谷道究竟是有多艱險,讓蜀漢北伐無功,也讓曹魏南征慘敗?
各位歷史迷,大家好。藉助本文,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秦嶺谷道對蜀漢和曹魏的影響。請大家打開各類地圖查看工具,找到「漢中」、「西安」和「天水」三個地區。接著,請開啟等高線,或者衛星模式,
諸葛亮北伐次次受挫,魏延「兵出子午」的妙計為什麼不被採用?
「北伐中原,匡扶漢室」,公元228年至234年,諸葛亮七年五次北伐但都接連碰壁,第一次諸葛亮錯用馬謖,丟失街亭,不得已退回漢中;第二次久攻陳倉不下,不得已撤退;第三次漢中被襲擊,無奈回援;第四次...
這條妙計被後世奉為蜀漢的救命稻草,為何竟被諸葛亮一票否決?
文/壇主所謂「子午谷奇謀」是指在蜀漢北伐過程中,魏延向諸葛亮提出的一種攻打曹魏的軍事策略。主要內容為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