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豆腐池胡同的愛情時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楊昌濟故居位於東城區豆腐池胡同15號(原9號)。
就是在這裡,毛澤東「遇上並愛上了楊開慧」,兩人牽手走到了一起。
楊昌濟故居為一座兩進院落,大門開在東南角,院子全長約30米、寬12米。
前院有南北房各3間,靠東牆有一株棗樹;後院有北房4間,皆為硬山合瓦頂。
1918年6月,楊昌濟(懷忠)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全家從湖南遷往北京,居住在此。
1918年8月,毛澤東赴法勤工儉學從湖南首次來京,曾與蔡和森住在南房靠院門的單間裡。
毛澤東在京居住地豆腐池胡同
1918年6月,隨著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畢業時間臨近,毛澤東等人面臨著道路選擇。
恰在這時,剛應聘到北京大學的老師楊昌濟從北京來信,傳回重要消息:法國政府來中國招募工人,曾在法國留過學的吳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提出「勤於作工,儉以求學,以增進勞動者之智識」的口號,倡導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並組織華法教育會主辦此事。
毛澤東、蔡和森等人接到信後,覺得這是一條出路,便發動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並派蔡和森先期赴北京籌備。
6月23日,蔡和森離開長沙。
到北京後,他連續給毛澤東寫信,告知在京接洽情況,希望毛澤東儘快赴京。
8月15日,毛澤東與蕭子升、張昆弟、羅學瓚、羅章龍等25名青年,在長沙登船北上,16日到達漢口。
隨即改乘火車,途中因鐵路被洪水沖斷,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
第二天,水退路通,再次乘北上的列車。
8月19日,毛澤東一行人抵達北京。
剛到北京,毛澤東即前往位於豆腐池胡同9號的「板倉楊寓」,拜訪楊昌濟先生。
楊昌濟希望毛澤東要麼到法國去,要麼留在北京大學讀書,並挽留毛澤東、蔡和森暫時住在家裡。
對毛澤東的到來,楊昌濟一家感到十分快慰,熱情幫助安排其在京的生活。
不久,在楊昌濟的推薦下,毛澤東到北京大學圖書館當了一名工作人員。
後來,毛澤東與蔡和森等人租住在景山東街三眼井,與楊昌濟家相距也不遠,師生之間來往十分頻繁。
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在毛澤東剛進湖南一師讀書時,還只是一個小女孩,與毛澤東本來就熟悉。
而這次在京相見,楊開慧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他鄉遇故知,情竇初開。
毛澤東經常把進步書報及自己寫的日記、學習筆記給她閱讀。
兩人一起閱讀進步書刊,探討問題,點評時事。
在這些交往中,他們增進了彼此了解。
不知不覺中,一對年輕人雙雙墜入愛河。
女兒心中的秘密自然難逃脫父母的視線。
楊昌濟夫婦開始對楊開慧與毛澤東的交往是贊同的,但要招毛澤東為婿,也不是沒有顧慮,畢竟毛澤東比楊開慧大8歲。
後來見兩人愛得越來越深,特別是楊開慧向母親表白:「我是為母而生之外,是為他而生的。
」非常開明的楊昌濟夫婦也就打消了顧慮,默許了女兒的選擇。
這樣,毛澤東和楊開慧建立了戀愛關係。
他們形影相隨,經常一同漫步在故宮河畔和北海公園,再一起走回到鼓樓,看到了潔白的梅花盛開,還有倒垂湖面的楊柳枝頭懸掛著的冰柱。
毛澤東後來回憶說,「也就是在這裡,我遇上並愛上了楊開慧。
」
1919年春天,毛澤東要回湖南,原因是母親病重,他「不得不趕回服侍」。
再則,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們結束了半年預備班的學習,準備啟程出洋。
3月12日,毛澤東離開北京。
途中轉道上海送別蔡和森、蕭子升等赴法青年。
面對心愛的人分別而去,楊開慧滿懷難以言傳的離別情愁,她親自送別毛澤東,希望他隨時來信。
毛澤東回到長沙,就接到楊開慧的來信,信中的稱呼已是一個字:「潤」(毛澤東字潤之),而毛澤東在給楊開慧的回信中,稱呼也是一個字:「霞」(楊開慧號霞)。
時隔不久,1919年12月18日,毛澤東率領湖南驅逐軍閥張敬堯的代表團再次來到北京。
這時,楊昌濟由於病情加劇,住進了北京德國醫院。
楊開慧終日守在父親的病榻前,悉心照顧。
到北京安頓下來後,毛澤東就急匆匆趕到病房看望老師。
楊昌濟明顯消瘦了許多,但精神還好,見到鍾愛的學生,憔悴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毛澤東和楊開慧這一對戀人在分別大半年後重逢在北京,其中的情愫難以用語言表達,壓抑在兩人心頭的愛情火花一下子迸發出來。
一天,楊開慧發現毛澤東曬在竹竿上的一件白襯衣破了,便取下來為他縫補。
不料被母親向振熙看到了,便把此事看作他們「定情」的標誌,高興地告訴楊昌濟:「開慧幫毛潤之補襯衣了,她還從來沒補過衣服呢。
」深受病魔折磨的楊昌濟,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毛澤東與楊開慧(油畫)明信片
就這樣,毛澤東與楊開慧的婚事就在楊家定了下來。
自知不久於人世的楊昌濟,有一天將毛澤東叫到床邊,用顫抖地手從身上掏出一塊懷表,遞給毛澤東,說:「潤之,這塊表跟我多年,送給你作個紀念吧。
你和開慧的事我全知道,我就把她託付給你……開慧年輕幼稚,你要多照顧她……」
「老師、師母,請放心!」毛澤東強忍悲痛,站起身來,堅定地答應著,並向恩師和師母深深地一鞠躬。
1920年7月,毛澤東經上海回到長沙,受陳獨秀的委託,開始秘密籌建長沙共產主義小組。
毛澤東立即趕到福湘女中,在選修班教室旁找到了已回長沙讀書的楊開慧。
離別後的重逢,使兩人格外高興。
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鬥爭,使楊開慧和毛澤東走到了一起。
當愛情到來時,兩位年輕人的心並不平靜。
秋冬之際的一個夜晚,毛澤東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他思念著楊開慧,感情的烈火正炙烤著他的心。
於是,詩意大發,揮筆疾書,寫下了《虞美人》: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晚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
楊開慧收到這首充滿愛意的詞後,非常激動。
這年冬天,楊開慧夾著一包書,來到毛澤東所在的教員宿舍——妙高峰下的青山祠,不坐花轎,不備嫁妝,不布新房,不用媒妁之言,自由地與毛澤東結了婚。
當天,他們辦了一桌簡單的飯菜,招待長沙的幾位摯友。
一對親密戰友,終於結成革命伴侶。
毛澤東和楊開慧以其驚世駭俗的結合,在周圍人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兩人的婚姻也被譽為「理想的羅曼蒂克」。
(來源:北京《支部生活》)
25歲的「北漂族」毛澤東曾面臨什麼重要的心理問題
本文摘自:人民網原題:毛澤東為什麼沒去馬賽26歲生日前不久,毛澤東第一次離開了他的家鄉湖南。《三國演義》中有三位英雄,毛澤東與楊教授的另外兩個學生也以此為范自稱為「三豪傑」。這兩個同學,一個是蕭...
嬌楊,嬌楊,嬌楊!主席說嬌楊之死,百身莫贖,淚飛頓作傾盆雨
毛澤東和楊開慧的交往軼事她和毛澤東結婚時, 「不作俗人之舉」;英勇就義時,年僅29歲。毛澤東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驕楊」是毛澤東對她的深切懷念與高度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