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楊,嬌楊,嬌楊!主席說嬌楊之死,百身莫贖,淚飛頓作傾盆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毛澤東和楊開慧的交往軼事
她和毛澤東結婚時, 「不作俗人之舉」;英勇就義時,年僅29歲。
毛澤東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驕楊」是毛澤東對她的深切懷念與高度讚美。
楊開慧,字雲錦,乳名霞,1901年11月6日,生於湖南長沙板倉楊家。
父親楊昌濟(又名懷中),曾留學日本和英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有強烈的愛國情操。
楊開慧與母親向振熙在板倉鄉下度過她的童年時代。
楊開慧長到7歲,父親從國外來信,要求她上學讀書。
於是,小開慧就在家斜對面的楊公廟長沙縣第四十初級小學,開始了她的求學生涯。
楊開慧在班上年齡最小,但是學習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三個學期後,楊開慧轉到離家5里多路的隱儲學校。
這所學校比較起楊公廟小學來,規模要大,圖書資料豐富,這強烈地刺激了小開慧的求知慾。
不久後,楊昌濟來信要求開慧的母親向振熙與開慧一起進校讀書。
當時母親40歲,母女倆一起到離家20餘里的衡粹實業學校讀書,一時傳為美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楊開慧轉入麻林橋附近的縣立第一女子高小,在這裡,她一直學習到畢業。
父親對開慧的思想成長影響很大。
父親每兩年回國一次,每次都給她講述一些在國外的所見所聞,並且幫她博覽群書,教育她應該把讀書作為獲得新知識、新思想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父親的鼓勵和幫助之下,開慧閱讀了很多書籍,學習了大量關於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知識,並且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功底,毛筆字也寫得娟秀自如。
少年時代的楊開慧,有著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自幼立志長大後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並且常以花木蘭的故事激勵自己。
1913年春,楊昌濟從歐洲學成回國,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任教,楊開慧隨全家一起遷到長沙。
在長沙古稻田女師讀書,後停學,在家由父親指導自學。
同年,毛澤東來到長沙,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就讀。
1914年,毛澤東轉學至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楊昌濟擔任他的倫理學老師。
毛澤東、蔡和森、陳昌等人經常相約去楊昌濟家求教。
交談中,佇立一旁的楊開慧漸漸為毛澤東偉大的抱負與遠見卓識所傾倒。
楊開慧逐漸加入了他們的討論,時間一長,她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楊開慧經常同毛澤東等人到郊外遊覽嶽麓山、橘子洲、湘江兩岸。
思想的溝通,使得志同道合的兩個年輕人彼此的感情交流逐漸升華。
楊昌濟很快覺察到了女兒的心事,他珍愛自己的女兒,同時對於睿智、有著遠大抱負的毛澤東也有著特殊的感情。
1918年夏,楊昌濟前往北大任教,楊開慧隨全家北上,住在地安門豆腐池胡同9號。
8月,毛澤東來到北京,楊昌濟推薦他到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
在北京的日子,毛澤東利用北京大學的有利條件,經常去旁聽他感興趣的課程,參加哲學和新聞學研討會,廣泛與革命人物接觸,努力鑽研馬克思主義。
他還利用閒暇經常去探望病中的老師。
這時的楊開慧,已是17歲的少女,異地他鄉的重逢,使得兩人感情大增。
1919年4月,毛澤東去上海時,兩人約定互相書信聯繫。
次年,毛澤東回到湖南。
頻頻的書信交流,使得兩人之間的感情已經非常深厚了。
由於楊開慧與毛澤東來往密切,志同道合,感情日深,,在父親的支持下,他們相愛了。
後來她回憶這段情景時說:「聽到他許多的事,看到他許多的文章和日記,我就愛上了他。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在北京病逝。
楊開慧隨全家扶柩回到湖南,轉入長沙福湘女中讀書,並積極投身毛澤東領導的驅張運動,擔任學聯的幹事,負責宣傳工作。
毛澤東在湖南建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楊開慧成為該團最早的一批女青年團員。
這年冬天,楊開慧與毛澤東在船山學社結婚。
婚禮簡樸新式,用他們的話說,即「不作俗人之舉」。
不坐花轎,不做嫁妝,不舉行婚禮。
婚後,楊開慧繼續在校學習。
每逢假日,兩人才相聚在一起。
次年6月,毛澤東與何叔衡去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楊開慧手提衣箱,依依不捨地親自到湘江碼頭送行。
毛澤東從上海回來以後,即投入創辦湖南自修大學,為發展革命事業培養骨幹。
楊開慧始終與毛澤東站在一起,積極參加籌設自修大學。
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楊開慧建議將五四時期各界的捐款,拿出一部分支援自修大學。
秋天,楊開慧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為了掩護毛澤東的革命活動,楊開慧把母親接到中共湘區委員會的秘密機關——長沙小吳門外清水塘一間租來的房子。
這一時期,楊開慧擔任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同毛澤東並肩戰鬥。
1922年,毛澤東創建湖南青年圖書館,楊開慧擔任該館的負責人,主持館務。
當時圖書館秘密藏有《新青年》、《先驅》、《赤光》等進步書刊,吸引了一大批青年。
此外,楊開慧還兼任湖南省學生聯合會幹事,積極開展學生工作,組織學生反對反動軍閥張敬堯。
學生運動中,楊開慧培養了一批積極分子,並介紹其中的優秀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擔任各項革命工作的同時,楊開慧對於毛澤東的起居飲食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
平時,她要幫助毛澤東抄寫黨的文件、向中央提交的報告、傳單、工人夜校的課本、自修大學的講義。
而且每天堅持閱覽湘區委訂閱的各類報刊,剪下有用的材料,作為毛澤東分析問題與形勢的依據。
1922年,楊開慧生下了第一個兒子,這就是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
1923年4月,湖南軍閥趙恆惕下令通緝毛澤東,毛澤東不得不離開長沙,遠赴上海。
這是楊開慧與毛澤東婚後的又一次別離,為此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賀新郎》一詞:
揮手從茲去。
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
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淒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憑割斷愁思恨縷。
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
重比翼,和雲翥。
次年夏,在分開一年之後,楊開慧和母親一起帶著兩個兒子岸英、岸青,來到上海。
不到半年的時間,毛澤東因與陳獨秀對一些問題各持己見,加之身體欠佳,於是攜楊開慧於1925年2月回到韶山。
楊開慧很快投入到韶山的農民運動中去。
他們通過「走人家」的方式,深入到韶山貧苦農民家庭,鼓勵他們起來與地主劣紳進行鬥爭。
她還協助毛澤東辦農民夜校,用通俗的語言向農民宣傳革命思想,傳授科學文化知識。
1925年,趙恆惕再次通緝毛澤東,全家只好隨毛澤東來到廣州。
作為毛澤東的助手,楊開慧一面撫養幼兒,一面繼續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各種資料,並擔任聯絡工作。
北伐開始後,毛澤東回到長沙,參加湖南全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和工人代表大會。
楊開慧協助毛澤東為大會做了許多工作。
1927年初,毛澤東在武昌都府堤41號,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其中傾注了楊開慧大量的心血。
「馬日事變」後,毛澤東決定讓楊開慧返回湖南家鄉,參加長沙、平江、瀏陽等縣的革命活動。
1927年8月下旬,毛澤東親自送楊開慧及岳母向振熙和三個孩子,從武昌回到故鄉長沙板倉。
沒有想到,這次的離別居然是夫妻二人的永訣。
在分開的日子裡,楊開慧想得最多的就是毛澤東的安全問題,可是關山阻隔,音信杳無,這使楊開慧心情鬱郁不安。
1928年10月,她寫下了《偶感》一詞,對遠方親人的深深關心與思念溢於言表。
在板倉的日子裡,生活格外清苦,但是楊開慧堅持不懈地進行革命宣傳工作。
她時常深入鄉間,進行調查訪問。
穿同農民一樣的衣服,吃與農民同樣的飯食,附近的群眾非常喜歡這位平易近人的知識分子。
1930年,革命形勢非常緊張,楊開慧深知敵人不會輕易放過她,她已經做好了隨時犧牲自己的準備。
10月中旬,楊開慧未能掙脫敵人的魔爪,與8歲的兒子岸英、保姆陳玉英被捕入獄。
在獄中,敵人嚴刑拷打楊開慧,讓其交出地下黨組織名單和與毛澤東秘密聯絡的地址,並且揚言:「楊開慧如果自首,勝過千萬人自首。
」楊開慧沒有屈服。
敵人見硬的不起作用,就改用軟的一著,說:「只要登報聲明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馬上就可放你出去。
」但遭到了楊開慧的嚴詞拒絕。
她作好了必死的準備,對前來探監的親友說:
「我死後,不作俗人之舉。
」並說:「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在長沙市瀏陽門外的識字嶺壯烈犧牲,年僅29歲。
這年冬天,天氣格外的冷。
毛澤東在中央蘇區領導軍民進行反圍剿鬥爭,當他在報紙上得知楊開慧英勇就義的噩耗後,悲痛欲絕,立即寫信給岳母,並寄去悼詞,對妻子的犧牲表示沉痛的哀悼。
信中毛澤東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並寄錢給妻子修墓。
至今,在楊開慧烈士陵園還保留著當時為烈士立的墓碑,上書「毛母楊開慧墓 男岸英 岸青 岸龍刊 民國十九年冬立」。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接見和慰問楊開慧烈士的母親與哥哥楊開智夫婦等親屬,先後派兩個兒子並委託親友到板倉掃墓。
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寫了一首詞贈送給烈士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楊開慧的生前好友),緬懷楊開慧烈士。
這就是有名的《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1962年,當章士釗請教毛澤東,該詞中「驕楊」作何解釋時,他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驕楊」是毛澤東對楊開慧的懷念與讚美。
1969年,長沙板倉修建了楊開慧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
1990年11月14日,楊開慧烈士就義60周年紀念大會在板倉烈士陵園舉行。
湖南各界群眾及楊開慧的親屬300餘人參加了紀念大會,並為楊開慧塑像揭幕。
烈士的漢白玉全身塑像,聳立於紅花崗岩的基座上,表現出楊開慧文靜、剛毅、不畏困苦、不畏艱難的英雄氣概。
毛澤東在豆腐池胡同的愛情時光
楊昌濟故居位於東城區豆腐池胡同15號(原9號)。就是在這裡,毛澤東「遇上並愛上了楊開慧」,兩人牽手走到了一起。楊昌濟故居為一座兩進院落,大門開在東南角,院子全長約30米、寬12米。前院有南北房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