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為何敢與曹操作對,不是因為陳宮而是有此人的支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與曹操自小相識,曾經肝膽相照,有托妻獻子的交情。

然而,當曹操征討徐州時,他卻趁機與呂布聯合背叛,差點讓曹操一無所有。


這個人叫張邈。

我若不還,往依孟卓

三國演義中,曹操東征徐州的陶謙,一路上連克多城。

陶謙惶恐不安,四處求救。

但這時,曹操的後方卻突然發生了變亂。

陳宮叛迎了呂布,各郡縣也都紛紛響應,偌大的兗州只剩下三做城池還在手中。

眾將士譁然,曹操連忙班師回救,卻又在濮陽被呂布大敗,自己也差點身隕。

陳宮叛曹操迎呂布,歷史上確有其事。

但在這場叛亂中,有一個人至少是個男二號的戲份,但在演義中卻被當成了路人甲,只在開場時給了個鏡頭。

他就是張邈。

正是有了他的支持,呂布才敢與曹操作對,而兗州才會如此快速的被攻占下來。

然而也就是這個張邈,卻曾經是曹操的至交好友。

(圖)三國演義劇照,董卓

他們倆自小相識,互為知己。

董卓作亂時,東郡太守橋瑁假傳三公名義,號召大家起兵勤王。

曹操積極響應,但他由於在老家與當地官員不和,無法在家鄉招募士兵。

所以便投奔了張邈,後者此時是陳留太守。

在張邈的授意下,當地豪強衛茲用家財資助曹操,招募了五千士兵。

後來曹操單獨領軍討伐董卓時,張邈又派衛茲率一隊人馬跟隨出征。

可以說,曹操的第一次舉兵,張邈的作用無可替代。

正因為有這樣的情誼,因而當公元193年出征陶謙時,曹操便對家人說,「我若不還,往依孟卓。

」這兩個人,可稱得上是托妻獻子的交情。

那麼,張邈為何最後叛變了曹操呢?

心不自安

對於張邈的叛變,《三國志•陶謙傳》這樣解釋,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被推舉為盟主。

在戰爭過程中,張邈曾經對袁紹大加批評,引發了袁紹的不滿。

後來呂布先投靠袁紹,但不久兩人不和,呂布又離開了袁紹投奔張揚。

途中路過陳留時,張邈卻與呂布把酒言歡,結交為好友。

袁紹聽說後,非常惱怒,就想讓曹操殺了張邈,但曹操沒有聽從。

張邈知道後,對曹操非常感激,但仍然畏懼曹操以後會幫助袁紹殺掉自己,惶恐難安。

《三國志》原文說,「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

(圖)三國演義劇照,袁紹

這裡便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袁紹與張邈結怨,為什麼不自己動手,而是派曹操動手?

第二,袁紹派人讓曹操殺張邈,應該是比較隱秘的事,如果不是曹操故意公開,張邈應該不會知道。

曹操之所以故意公開,一方面是施恩與張邈,一方面也是為了徹底打消張邈的疑心。

那張邈為何仍不自安呢?

這兩個問題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答案:袁紹和曹操這時候是同一個政治聯盟,而且袁紹是老大。

袁、曹同盟

袁紹與曹操自小就相識,兩人都好任俠,曾是摯交好友。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花邊野史。

袁紹和曹操從小放蕩不羈,一天,兩人看到有一家人正在辦婚禮,於是偷偷潛入進去,想把新娘子偷出來。

但屋裡都是人,於是曹操計上心來,大喊了一句:有小偷。

新郎家裡的人紛紛出來,兩人趁機跑進新房,把新娘子劫持出來。

但在逃跑的過程中,袁紹卻不小心掉進荊棘叢中,無法脫身。

曹操這時大喊了一句:小偷在這,袁紹嚇得一躍而起,從而擺脫了荊棘。

兩人這才順利逃脫出去。

後來何進當了大將軍,兩人都在他帳下任職,也一起圖謀誅滅宦官,可謂志同道合。

討伐董卓時,曹操大敗之後就是投奔的袁紹。

在袁紹的支持下,曹操才重新崛起,先是當上了東郡太守,其後又是兗州刺史。

其後,在曹操征討陶謙的戰爭中,袁紹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可以說,曹操早期的崛起,與袁紹的幫助密不可分。

所以,陳琳在討賊檄文里稱曹操是袁紹的「鷹犬之才,爪牙可任。

正因為袁紹與曹操的這種親密關係,所以袁紹才會讓曹操殺掉張邈。

而在曹操沒有照辦,並且主動告知的情況下,張邈仍然沒有放下心來,也是這個緣由。

不僅是因為他明白,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而且,曹操就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

討伐董卓時,只有三個人與董卓直接交戰,一是曹操,一是孫堅,一是王匡。

與呂布類似,王匡曾經與袁紹合作,後來也發生了矛盾,他便離開袁紹打算投奔張邈。

結果在路上,被曹操聯合王匡的仇人殺死了。

在此之前,曹操與王匡並沒有恩怨,他之所以殺王匡,應當是出自袁紹的授意。

有這樣的前車之鑑,張邈當然無法完全相信曹操。

心有不甘

除了內心的恐懼不安外,不甘心位居曹操之下,也是一大原因。

遭遇亂世,雖然百姓受苦,但英雄可以大展宏圖。

張邈世家出身,自小就有遊俠之風,好結交四方英豪,不愛家財,常常振窮救急,所以享有美譽,位列「八廚」。

當初討伐董卓時,諸侯聯軍屯兵各處,袁紹、王匡在河內,張邈、劉岱、曹操在陳留酸棗,袁術在南陽,孔伷在潁川,韓馥在鄴城。

袁紹表面上被奉為盟主,但他實際上兵力不足,只有一郡的兵馬。

最有實力的是駐紮在酸棗的聯軍,共有十多萬。

而這十多萬軍隊,領頭人就是張邈。

而彼時的曹操,還是靠張邈的幫助,才有了幾千人馬。

後來,兗州刺史劉岱與青州黃巾軍交戰被殺,無論是實力還是名望,張邈認為都應該由自己擔任。

而曹操卻憑著袁紹做靠山,在鮑信等人的擁護下當上了兗州刺史,一下子成了自己的上司。

這自然讓張邈非常惱怒。

(圖)三國演義劇照,呂布

當上兗州刺史後,曹操開始了對本地世家大族的收服工作。

對願意投靠的世家,如程昱,給予重用。

不願投靠或持觀望態度的世家,便殺雞駭猴,處死邊讓便是一個赤裸裸的信號。

這種形勢下,張邈必須做出選擇,是徹底投靠,這就意味著從此匍匐在曹操的腳下,而這個人曾經是依附於自己才起家的。

抑或尋找機會,脫離曹操自立。

所以,當陳宮趁曹操出征內部空虛,前來勸他,「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觽,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

這一番豪言壯語,打動了張邈,他決定放手一搏。

曹操為何沒有防範?

對於張邈的異心,曹操是不是毫不知情呢?應當不是。

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出了他們之間的貌合神離。

以曹操的心思,不會不明白。

曹操之所在出征之前沒有過多防範張邈,一則張邈與他有恩,更是討伐董卓的功臣。

此刻就處置了張邈,道義上說不過去。

二則剛占據兗州不久,內部還沒安定,外部又有陶謙、張繡、袁術等敵人。

一旦處置張邈,必定引發內部叛亂,因為張邈不僅是兗州名士,而且是一郡太守,弟弟張超也是一郡太守,有一定的實力。

三則,曹操認為張邈並沒有勇氣與實力叛變。

張邈是一郡太守,所管轄的陳留郡又是兗州數一數二的大郡,人口錢糧都豐盛。

按理講,亂世時他有稱霸一方的資本。

但奈何他雖有志向,但打仗並不在行,手下也沒大將。

當初討伐董卓時,手握十萬重兵卻不敢一戰便是證明。

所以,自認對張邈知根知底的曹操,並不擔心其會叛亂。

因而,他對張邈以拉攏安撫為主,那句「我若不還,往依孟卓 」,不過是故意說給張邈聽的,為的是收買人心罷了。

然而,曹操卻沒有料到兩點意外,一是陳宮會叛變,二是呂布會參與進來。

(圖)三國演義劇照,曹操

陳宮之叛

三國演義里,陳宮是堅定的愛國分子,漢朝的好兒女。

為了塑造他的這一形象,羅貫中就刪改了他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並被重用的事實。

實際上,曹操之所以能占據兗州,陳宮的四處遊說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為他是兗州本地人,又好結交豪俠,所以在兗州頗有人脈。

所以後來,曹操把他當做心腹,出征陶謙時,他便讓陳宮在後方看守大本營。

沒想到,陳宮卻已有異心,他利用自己的名望,遊說各方。

在兗州內部,他聯合了一批反曹的勢力,以陳留太守張邈為首。

但他也知道張邈軍事實力不行,所以又對外聯合了呂布。

呂布雖然被稱作有勇無謀之輩,但他的勇武天下聞名,手下更有一支善戰的并州鐵騎。

就這樣,張邈、陳宮、呂布組成了一個聯盟,這裡面既有本地世家的支持,又有呂布強大的軍事實力。

於是,兗州各個郡縣紛紛歸順了呂布張邈,最後只剩下荀彧、程昱所駐守的三座城池屬於曹操。

張邈聯合呂布反叛,確實打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然而卻沒有一舉消滅曹操的主力,讓他有了緩衝的機會。

其後,天時不利,發生了自然災害,使得糧食歉收,兩人不得不罷兵。

後來,袁紹又對曹操加以支援。

慢慢地,勝利的天平開始傾向了曹操。

最終,呂布張邈失敗了,張邈三族被屠盡,他本人也在去袁術處求救的路上,被部下殺害,呂布則投奔了剛當上徐州牧的劉備。

一場叛亂就此平定,曹操笑到了最後。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江河散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不是他,曹操用人不會那麼多疑

三國時期的曹操,相當於現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在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過程中,有很多有能力有背景的髮小,這其中與曹操關係最好,在曹操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曹操,卻又在最關鍵的時候背叛過曹操的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