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評:三國最受忽視十大謀臣 第一曹操十分器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0 楊修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

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196—220)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人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

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9 鍾繇

鍾繇(yáo)(?—230年),字元常。

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

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

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

以功遷前軍師。

魏國建立,任大理,又升為相國。

曹魏建立後,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

在魏文帝時期,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

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諡號「成」 。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廟。

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

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其書法。

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

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8 司馬朗

司馬朗(171 — 217年),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東漢末年政治家,「司馬八達」之一。

司馬朗年少時就表現得很有見識,漢末動亂之際,受父命帶領家屬逃離董卓,又遷往黎陽,成功躲避戰亂。

曹操任司空後,司馬朗被闢為司空屬官,又歷任成皋令、堂陽長、元城令、丞相主簿、兗州刺史等職,所在皆有政績,深受百姓愛戴。

後司馬朗與夏侯惇、臧霸等征討吳國,到達居巢。

軍隊中流行瘟疫,司馬朗親自去視察,派送醫藥,因此染病,去世,享年四十七歲。

7 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

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

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

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

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

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

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

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

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

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6 顧雍

顧雍(168年—243年),字元嘆。

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漢末至三國時吳國重臣。

顧雍少時受學於蔡邕,弱冠即任合肥縣長,歷任婁、曲阿、上虞縣長,所在之處皆有治績。

後為會稽郡丞,行太守事,討平寇賊,安定郡縣。

數年後,入孫權幕府為左司馬。

後遷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

黃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

同年升任丞相、平尚書事,進封醴陵侯。

他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輔正之詞。

赤烏六年(243年),顧雍去世,年七十六。

孫權素服臨吊,賜諡「肅」。

《唐會要》將顧雍等八人評為「魏晉八君子」。

5 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

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

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立嗣之爭。

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

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

深謀遠慮,忠誠耿直。

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4 馬良

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馬謖之兄,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又在五人中最為出色,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讚譽。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召馬良為州從事。

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的接待。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馬良為侍中。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東吳,派馬良招納五溪少數民族。

同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也遇害身亡。

3 龐統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

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

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2 陳群

陳群(?-237年2月7日),字長文。

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

東漢太丘長陳寔之孫、大鴻臚陳紀之子。

陳群出身名門,早年被劉備闢為豫州別駕。

曹操入主徐州時,被闢為司空西曹掾屬,後轉任參丞相軍事。

曹操封魏公時,任魏國的御史中丞。

後拜吏部尚書,封昌武亭侯。

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令、鎮軍大將軍、中護軍、錄尚書事。

曹丕駕崩後,陳群受詔輔政。

曹叡即位,任司空、錄尚書事,累封潁陰侯。

青龍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諡號「靖」。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廟庭。

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陳群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

其餘見於《全三國文》

1 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

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

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其後投奔曹操。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

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

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千人冊(291-300)

291、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境)人。繼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迫曹仁離南郡,升偏將軍。十七年,隨孫權拒曹操於濡須水,並建議孫權夾水口立塢,塢成後吳軍在防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