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蜀漢滅亡之「人才枯竭」論 劉禪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蜀漢滅亡是因為後期人才枯竭,並且將矛頭直指諸葛亮,認為是諸葛亮的用人不當導致了後來的人才缺乏,並最終導致蜀漢滅亡。

這是一種非常片面的看法,諸葛亮用人或許不如劉備,但也絕不像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諸葛亮用人其實是相當值得肯定的。

首先拿李嚴來說,有人說諸葛亮不重用他,理由是用他去做運糧這種苦力活,但事實是當時的運糧工作是蜀軍的重中之重,讓李嚴去運糧本身就是重用的體現。

在某些人眼裡,只有上陣打仗才是重用,搞後勤工作從來不入他們的法眼,卻不知蕭何、李善長等人都在幕後笑了。

不幸的是,李嚴也抱有這種思想,從這點來講,是李嚴辜負了諸葛亮,而不是諸葛亮辜負了李嚴。

再說魏延。

首先,魏延必須死,因為諸葛亮一死,再無人能制住魏延,如果任由他繼續北伐,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諸葛亮任用楊儀,很可能就是出於這種考慮,只有用魏延的死對頭才能制衡魏延,如果犧牲一個魏延而顧全大局,又有何不可?劉備諸葛亮時魏延能得到重用,就是因為他們能制住魏延。

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這話一點沒錯,倒不是說他就一定會反,而是指他性格上的缺陷。

魏延死了一點都不可惜,因為現實不是你打遊戲,遊戲中死了這麼一員猛將當然可惜,但現實卻是,魏延為將不聽號令,為帥難以服眾,這樣的將領能力再高又有個屁用?有人說諸葛亮故意除掉魏延,這也是典型的陰謀論者,魏延之死完全是他的咎由自取,諸葛亮如果想除他,為何死前不抽走魏延的兵力?

有人說諸葛亮重德不重才,浪費了許多人才,但你要看到,曹魏倒是重才不重德,結果後來長期陷於內亂,人才再多,質量再好,起的卻是負作用,都內鬥去了,最後還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蜀漢卻歷經四相,政治清明,這都是諸葛留下的遺產啊,抵毀諸葛的人那都是鼠目寸光,哪能理解丞相的苦心?以劉禪這種弱主,加上蜀國國力虛弱,如果像魏吳那樣來個內鬥,不用別人伐你自己就完了。

其實蜀國在人才利用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魏國雖盛產人才,但也埋沒了很多,比如徐庶到了魏國就不得志,如果在蜀國可能就會重用,而作為魏將的王平、姜維、夏侯霸後來都在蜀國得到重用。

而且蜀國的人才都做到了物盡其用,這就好比你有三輛車,而我只有一輛,並不能代表你的出行條件就比我好,所以魏國有鄧艾、鍾會、陳泰、郭淮,蜀國只有一個姜維,照樣能九次北伐,而且還略占上風。

蜀漢滅亡不是因為人才缺乏,而是因為人才都被前線抽走了,如果換了是魏吳後方被突襲,能臨時找到一個帥才來獨當大任嗎(當然司馬昭、司馬師這樣的名主不算)?鄧艾偷襲時後方缺少人才不能等同於蜀漢缺少人才。

當時蜀國即使是在東吳這個相對次要的方向,也有大將羅憲鎮守,前線當然也不存在缺將一說。

估計有人要拿廖化說事了,事實上廖化並不弱,一個同時被關羽、劉備、諸葛亮、姜維都用過的將領,可能是個平庸之輩嗎?廖化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光是他的資歷在蜀漢後期就是很難得的。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那是廣大群眾被演義誤導後產生的俗語,能當真嗎?

最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與其說蜀漢亡於缺少人才,不如說蜀漢亡於缺少賢相,因為四相一死,劉禪的本性就露出來了。

諸葛亮的遺產也只能讓你享用幾十年,用光了,就再也扶不起來了。

蜀漢之亡,實亡於自己,後人都說蜀國非亡國之國,但還是亡了,因為有個沒有人扶的亡國之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虎將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為何還會大敗

公元234年,諸葛孔明不幸病亡軍中,為了給彼時的蜀君劉禪穩住江山,他在臨終前特意安排了蔣琬、董允、費禕等人作為蜀漢後續領導人,希望他們可以繼續蜀國的北伐大任,同時,他將自己生平所學都傳授給了虎將姜維。

諸葛亮之敗:做的越多,反而加快了蜀漢的滅亡

在三國歷史中,魏蜀吳三家打了一輩子的仗,結果卻成全了司馬氏的晉朝。對於魏國、吳國、蜀國三個國家,最先滅亡的就是蜀漢。而蜀漢的滅亡雖然不是在諸葛亮生前,卻也和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存在一定的關係。當然,...

蜀中無大將,也怪諸葛亮?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三回,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將,必須使用廖化這樣平庸無能的人做先鋒。比喻沒有傑出人才,平庸者也僥倖成名。這個解...

別說蜀漢無人!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29年國運

有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是姜維北伐時,當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去世,無人可用,只好讓原本在關公帳下做主簿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這句話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