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電視劇騙了!歷史上真實袁紹謀略不遜曹操,可惜兒子太坑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二袁」名為堂兄弟,實為同父異母的兄弟。

據《三國志》中載「紹即逢之庶子,術異母兄也,出後成為子」,也即二人生父均為袁逢,後袁紹過繼給了其伯父袁成。

袁逢位列三公而袁成僅為中郞將,加之袁紹為庶出,論血統出身便低於袁術——後「二袁」不和時,諸侯多依於袁紹,袁術怒罵「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正源於此。

「二袁」不代漢,實在是可惜了一手好牌

無論是嫡出還是庶出,袁術與袁紹都繼承了汝南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的政治遺產。

相較之下,庶出的袁紹影響更大,其勢力存續的時間也更長些。

袁紹雖生於世族,但年輕時便頗有匪氣——這也是當時世族公子的常見脾性。

當時正處於宦官專權的時代,袁紹與反抗宦官的清流勢力來往密切,聲名一時遠播,這為袁紹日後的發展打下了極好的基礎。

董卓把持朝政後,袁紹與其發生了正面衝突,逃亡於冀州;董卓考慮到袁氏的影響力也不想過分打壓袁紹而激起天下英雄,遂順勢拜袁紹為渤海太守。

你應該對漢獻帝恩愛有加

不過天下英雄終於還是組織起了反董聯盟。

初平元年(190),東郡太守假作京城三公書信,發檄文傳至各鎮諸侯起兵討董卓,袁術、袁紹兄弟也均參與其中。

當時袁術為後將軍,其官位、地位均優於袁紹,不過因為袁紹之前有誅滅宦官之功聲望高於袁術,又兼年長,故眾諸侯推袁紹為盟主——這是「二袁」不睦之始,也為日後袁氏的衰亡埋下了伏筆。

董卓也是一代梟雄

袁紹一代梟雄,其心當然不在於勤王;在此旗號下聚集起來的各路諸侯非漢之純臣,故董卓未滅便陷入了內戰。

就在此時,袁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選擇:意圖另立新帝,與董卓遙相對抗。

東漢末年曹操因「挾天子以命不臣」的戰略在諸侯爭霸中占據了有利地位,其實這一點袁紹在討伐董卓之後就已經想到了。

董卓之兵雖眾,但未必強於其它諸侯,其真正的優勢在於控制了天子。

然而董氏能廢立天子,為袁氏何不行?袁紹心念及此,立刻與眾諸侯開始密謀擁立「劉室三牧」中的劉虞為帝。

當時勢力尚弱的曹操倒是立刻表達了反對意見:「董卓之罪,暴於四海。

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

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認定了漢獻帝,也許當時他真沒想太多

不過袁紹最終未能另擁新帝倒不是因為曹操,而是因為劉虞自己拒不領受。

袁紹尚不甘心,又請其「領尚書事,承制封拜」,又被劉虞所拒絕。

袁紹遂放棄另立新帝之意,專心經營起自身勢力。

從密謀擁立劉虞為帝的事件來看,袁紹在當時已經有了不亞於董卓的野心,只是他在對待天子之事上與曹操走到了兩個方向:袁紹寧願另立新帝再「挾天子」,而曹操的「挾天子」則一直建立在對當下天子權威的認可之上。

不能說兩條路誰對誰錯,但相比之下曹操所選擇的路顯然更為穩健。

許攸也力主袁紹迎天子

退而為諸侯的袁紹的確有統帥之才。

一方面袁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另一方面袁紹用兵亦有其妙,數年時間破韓馥、平孔融、並公孫瓚,占冀、青、幽、並四州之地,南據黃河,北守燕代,成為當時最強的兩個諸侯之一。

此時,袁紹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選擇到來了:董卓及其後繼者已經敗亡,要不要去迎接——或者說是截取天子?

可憐的漢獻帝

後人評價多認為「挾天子以命不臣」是曹操成功的關鍵,其實這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控制得住,天子是一而王旗;控制不住,天子也是一團烈火。

當時袁紹麾下大將淳于瓊便極為反對:「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袁紹之敗,與天子無關

應當說淳于瓊所言是非常有道理的,袁紹放棄了「挾天子」之路,更加一心一意地經營其自身的勢力。

理性來說,這也是一條穩健而漸進的代漢之路,至於之後袁紹兵敗官渡,其勢力也並未敗亡,直到袁紹三子因奪權而起內亂,河北諸地這才漸漸為曹操所破,袁紹的十年經營由此為曹操做了嫁衣裳。

如果袁紹兒子能像樣些,曹操也不一定能勝

官渡之戰前,袁紹一直是「州牧割據」最強的二大勢力之一,那另一支勢力是誰?不是別人,正是袁紹的堂弟——或者說是弟弟,袁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盤點漢末三國風雲際會,誰是最被看好的諸侯?

漢室衰微,諸侯風起雲湧。在漢末時期,各方諸侯自立門戶,分封而治,都期望自己是那個最終一統江山的王者。縱觀風雲,眾多的諸侯有的雄心勃勃謀求一統,有的割據一方以求自保。但不約而同的都坐擁著強大的軍事...

「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霸業的第一步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這是漢獻帝最悲慘的一年。這一年年初,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率領西涼軍攻陷長安,攻陷長安後內部又起了矛盾,先是樊稠被殺,然後李傕、郭汜又相互猜忌,互相廝殺。搞得長安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