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爭暗算間,司馬懿如何獲取聲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瀟鶇
司馬懿,字仲達,今河南溫縣人。
東漢以來,家世二千石。
父司馬防,曾任京兆尹。
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其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司馬懿一出場已是國之干臣,接受魏文帝曹丕的託孤重任。
出仕前的經歷,則散見於裴松之的注中。
完成於唐初的《晉書·宣帝紀》,是現在所能看到有關這段經歷最早的完整記載。
從相關內容看,司馬懿似曾有過一段避世不出的隱逸生活。
青年「隱士」
建安六年,郡舉司馬懿為上計掾(就是佐理地方長官向上呈報治理情況的官吏)。
曹操當時為司空(掌監察),「聞而征之」。
但司馬懿以患「風痹」(風寒引起的肢節疼痛、麻木)不能起居為由,予以婉拒。
曹操不信,派人假扮刺客,夜間行刺,誰知對方堅臥不動,故只得作罷。
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丞相,欲再次徵辟司馬懿。
據王隱《晉書》記載,也許曹操對司馬懿七年前的表演有所耳聞,遂派遣手下的令史前往探查。
這位令史就隱匿在司馬懿家門前的樹林裡,窺伺宅院中的動靜。
時值七夕,風俗中有「曝書」一事,司馬懿也未能免俗。
不巧的是,突下暴雨,司馬懿慌忙出來收書。
要知道,得了「風痹」的病人,行動艱難,堅臥不動才是常態。
也就是這一時的衝動,被藏匿在樹林裡的令史看個正著,遂回去稟報曹操。
曹操對司馬懿的陽奉陰違十分惱火,決定再下辟書,並命令執行者:司馬懿若再敢耍花招,立即逮捕收監。
於是,司馬懿「懼而就職」。
對於司馬懿第一次拒絕徵辟的原因,東晉南朝以來的史書大都以儒家忠君思想予以解釋。
例如,《晉書·宣帝紀》云:「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
」又據《高士傳》記載,司馬懿二十多歲時,曾與大隱士胡昭關係密切。
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
據此,不少學者認為,青年時期的司馬懿有明顯的避世傾向,後來只是對抗不了曹操的嚴刑峻法,無奈結束隱士生活。
故事的內容很完整,但疑點實在太多。
事實上,青年時期的司馬懿並不像諸葛亮那樣有「臥龍」之盛名,且在清議鼎盛的漢末,拒辟以養名,幾乎是每一個被徵辟者例行的程序。
因此,曹操因一個「齒少名微」的司馬懿,就派人佯裝刺殺、微服私訪、恫嚇威逼,實在不合情理。
又據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司馬懿之父司馬防任尚書右丞時,推薦了二十歲的孝廉曹操為洛陽北部尉。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為魏王后,還專門將司馬防請到鄴都敘舊。
故曹操辟舉司馬懿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報恩之意,「在東漢官僚階層中,一俟自己發達之後,提攜、關照、惠及恩主後人,已經形成傳統」。
此外,司馬懿的長兄司馬朗,自建安元年起便應闢為曹操掾屬,官至兗州刺史,是建安時期曹操集團的重要人物。
可見,司馬氏家族與曹操關係之密切。
何況,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
曹操曾對眾人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的回答卻是:「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
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
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這實在不是一個忠於漢室、不欲屈節曹氏之人會說的話。
司馬懿之所以婉拒曹操,除了是當時被徵辟者例行的程序外,更合理的解釋應是:雖然曹操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但北方時局未穩,而司馬氏家族已由司馬朗明確表示了對曹操的歸附,因而司馬懿在面對自己的未來和前途時,無需急於做出選擇。
同時,留駐鄉里也能在亂局中保全自己的家族。
這正顯示了青年司馬懿的政治智慧。
曹魏謀士
雖然被曹操招至身邊,但司馬懿始終未獲得重用。
有個故事說:曹操曾夢見三匹馬同食一槽(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合三馬,曹與槽同音),十分厭惡。
因此,他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不過,曹操既然如此猜忌,為何不直接殺掉,豈不落得個乾淨利落。
因此,這個故事「恐怕是後來之筆,非當時的實錄」。
雖然未獲重用,但司馬懿還是在不少事情上為曹操建言獻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謀略。
較突出的有下面三件事:
其一,建安二十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西征,漢中張魯放棄抵抗,表示歸順。
在準備班師回朝時,曹操手下的一位重要謀士劉曄和司馬懿同時進言。
司馬懿認為,劉備以奸詐的方式收服了益州牧劉璋,但蜀地之人尚未完全依附於劉備。
此時,孫劉兩家還在爭奪江陵之地,這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有利時機。
曹操應挾收復漢中的威勢,進兵益州,一舉消滅劉備的勢力,並強調「因此之勢,易為功力。
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但曹操回答「人若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並未採納他們的建議。
這就是成語「得隴望蜀」的由來。
但這次的不聽取,日後令曹操極為痛悔。
其二,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進攻駐守樊城的曹仁。
曹操派遣于禁、龐德前去救援。
關羽藉助漢水之利,水淹七軍,斬殺龐德,迫使于禁投降。
時漢獻帝在許昌,離樊城很近。
曹操怕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欲遷都河北,以避關羽的兵鋒。
司馬懿等人建言:于禁等人的失利是被水所淹沒,並非戰鬥能力不足,且這點軍隊的損失並未傷及國家根本。
貿然遷都,示敵以弱,難免動搖軍心,前線將更難堅守。
況且,孫劉雖暫時聯合,但外親內疏,關羽節節獲勝,必是孫權不願看見的。
可派人前往,許割江南以封孫權,則圍困自解。
曹操接納了這個建議,暗地與東吳聯絡,達成聯合抗蜀的密謀。
結果,關羽在雙方的夾攻下,眾叛親離,一敗塗地,自己也落得個身首異處。
更為重要的是,自此以後諸葛亮原先規劃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鉗擊中原計劃再也無法實現。
其三,建安末,司馬懿任軍司馬,向曹操建議:「天下不耕者二十餘萬」兵士,且耕且守。
曹操聽從他的建議,於是「務農積穀,國用封贍」。
這些描述,固然有誇張之辭,但不能否認,糧食問題的確得到了緩解。
曹魏後期的軍屯,大都與司馬懿的倡導和督促有關。
例如,上邽的軍屯就是他於太和四年倡議建立的。
司馬懿屯駐長安、主持對蜀漢戰爭後,為了增強自身實力,更加重視關中地區軍屯的建設。
青龍元年,在司馬懿的組織下,「穿成國渠,築臨晉陂,溉田數千頃」。
由於大規模水利設施的修建,實現了「國以充實」的效果。
兩年後,關東地區發生饑荒,司馬懿竟能調集長安的五百萬斛餘糧運往京師洛陽,賑濟救災。
作為謀士,知人善任也是司馬懿的重要特點。
他曾向曹操提出,荊州刺史胡脩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不適合在邊境地區任地方長官。
但是,曹操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後來,「關羽圍曹仁於樊,于禁等七軍皆沒,脩、方果降羽」。
又如,石苞在長安的軍市里賣鐵,被司馬懿發現,頗為賞識,「後擢為尚書郎,歷青州刺史、鎮東將軍」。
尚書丁謐「貴傾一時,並較時利」,石苞大膽列舉其違法之事,上奏揭發,受到時人稱讚。
嘉平四年,司馬昭統領胡遵、諸葛誕等攻打東吳,石苞隨同出戰。
東吳太傅諸葛恪在東興迎擊,曹魏各部紛紛潰敗,不少人因踐踏和溺水而死,但石苞所率領的部隊全身而退。
還有鄧艾,因為口吃而只能做一名守叢草吏。
但他志向遠大、善於觀察,每到高山大澤,就考慮何處可以安營紮寨。
後來擔任典農綱紀,又遷上計吏,得以和司馬懿相見。
通過交談,司馬懿發現鄧艾學識才幹十分出眾,就請他做了自己的掾屬,後來又讓他做了尚書郎。
司馬懿在淮南、淮北地區的屯田,就是與鄧艾一起籌劃的,具體的組織實施也交由鄧艾完成。
此外,鄧艾還是曹魏後期重要的軍事人才,在抵禦姜維的進犯、消滅蜀漢政權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司馬懿與魏文帝曹丕的關係極為密切。
魏國既建,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
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
不僅如此,日本學者津田資久指出,黃初三年冊立郭貴殯為曹丕皇后時,提及「金璽未授,而玉瑞先顯」。
所謂「玉瑞」,當指「黃初二年,醴泉出,河內郡玉璧一枚」。
河內郡是司馬氏的籍貫地,司馬懿顯然深度參與了這次的立後運動。
黃初三年,孫權復叛之後,又兩次興兵伐吳,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有值得信賴且有謀略的人來鎮守後方。
司馬懿正是曹丕看中的人選。
他在詔令中明言:「若吾臨江授諸將方略,則撫軍當留許昌,督後諸軍,錄後台文書事。
」至此,司馬懿已成為曹魏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黃初七年,曹丕去世,「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司馬懿),並受遺詔輔嗣主」。
無雙「國士」
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主要的工作是穩定後方,因此沒有太過耀眼的功績,也沒有什麼率大軍作戰的經歷,在四位顧命大臣中排名最末。
到平定孟達之叛一事上,司馬懿才在軍事上真正嶄露鋒芒。
孟達原為蜀將,關羽失敗後投降曹魏。
曹丕合併房陵等3郡為新城郡,以孟達為太守。
孟達原為劉璋手下,卻去荊州迎劉備入川,後又歸降曹魏,因而被視為「反覆之人」。
司馬懿頗為反感他,在任命其為太守一事上,自然極力反對。
魏文帝死後,孟達心自不安。
諸葛亮得知後,勸他重回蜀漢,雙方數有密信往來。
太和元年底,司馬懿得知孟達「連吳固蜀,潛圖中國」的消息,於是一面寫信假意安撫孟達,一面迅速進兵新城,八天就到達新城城下。
孟達大驚,他曾認為司馬懿就算知道他舉事後,也要先上表天子,再由天子頒發詔書,一般需要1個月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足夠他加固城防工事、囤積糧草、整肅軍隊。
而且,司馬懿知道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想來不會親自前來。
可是,司馬懿並未表上天子,而是便宜行事,親自領兵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臨城下。
司馬懿的到來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使其陷於極為被動的局面。
當時,「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魏軍「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決定採取速戰速決的方式。
他一面分兵抗拒蜀漢和東吳的援軍,一面親率主力猛攻,最終僅用16天的時間,攻破城池,斬孟達。
叛亂的迅速平定,直接打亂了諸葛亮的北伐部署。
太和五年,諸葛亮再次北伐。
魏明帝曹叡調司馬懿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擔負起直接抵抗諸葛亮的重責。
諸葛亮聽聞司馬懿率領的大軍就要趕到,於是指揮軍隊移師上邽。
上邽是司馬懿倡議建立的軍屯之所,當時正當麥熟季節,因此諸葛亮準備將麥子盡數收割。
同時,由於諸葛亮北伐戰線過長、補給困難,如果盡得上邽的麥子,無異於如虎添翼。
對此,曹魏諸將感到十分恐慌。
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思考問題很全面,卻缺乏決斷力,一定會先安營紮寨,構築好防禦工事,再開始收割麥子。
所以,還有兩天的時間晝夜兼行。
於是,司馬懿命令軍隊急行軍。
當曹魏軍隊趕到時,蜀軍的工事尚未修好,諸葛亮不得不領軍撤退。
景初元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屬置百官。
第二年春,司馬懿領兵四萬出征。
六月至遼東,雙方對壘於遼隧。
遼東軍堅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
諸將都想在此進行決戰。
但司馬懿指出,敵軍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正是希望我們派軍攻打,久攻不下,我軍疲憊不堪,敵軍就會尋機出擊。
敵軍主力盡皆在此,後方一定空虛,不如直搗襄平,破之必矣。
於是,多張旗幟出其南,遼東方面果然盡遣精銳大軍迎擊。
但背地裡,司馬懿率主力從北潛渡遼水直趨襄平。
遼東軍隊被迫回追,雙方在西首山遭遇。
司馬懿藉助地理優勢,大破敵軍,遂圍困襄平城。
不料,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連續一個月不停,平地上的積水達數尺深。
魏軍驚恐,想另找乾燥之處安營。
可一旦撤圍,公孫淵的軍隊就可以從容退走。
於是,司馬懿嚴令軍中:「有言徙者斬。
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
」等大雨停了後,司馬懿「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矢石雨下,晝夜攻之」。
公孫淵數次派人請求「解圍而縛」,都被司馬懿拒絕。
無奈之下,公孫淵從南方突圍。
司馬懿縱兵追擊,殺淵父子於梁水之上。
此役,司馬懿的軍事才幹得到了充分展現。
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間,司馬懿的政治聲望急劇上升。
先後負責對東吳、蜀漢的戰爭,南擒孟達、西拒諸葛亮、北平公孫淵,成為魏國公認最傑出的軍事統帥。
連孫權都稱讚他「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對司馬懿頗有微詞的唐太宗也讚譽他「兵動若神,謀無再計」。
隨著另外三位顧命大臣及其他元老重臣相繼離世,特別是平定公孫淵取得大勝以後,司馬懿的威望和實際地位在曹魏諸臣中已無出其右者,可稱得上當時的「無雙國士」。
但與此相應,功高震主、主弱臣強的局面也隨之形成。
立有赫赫戰功的曹操舊將張郃,因司馬懿的一意孤行而命喪疆場,曹叡對此也只能嘆息。
史料記載,魏明帝憂社稷,問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可見,曹叡對司馬懿有了猜忌之心。
景初二年十二月,曹叡突然病危,不到一個月就去世,葬於高平陵。
年幼的曹芳登基,主弱臣強之勢更甚。
其後,同為顧命的曹爽和司馬懿兩大集團角力,終成高平陵之變。
雖然司馬懿在兩年半後也病逝了,但司馬代魏的大幕徐徐拉開。
三國-頂級的十大文臣之少聰大略,博學洽聞,天下欣賴-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
司馬懿指揮這三大戰役, 足以完全碾壓諸葛亮
讀三國歷史,常常有人憤憤不平,為什麼最後是小人司馬懿得了天下。而奸雄曹操,梟雄劉備,英雄孫權都統統靠邊站。有人說是,司馬家族是中國歷史上得國最不光彩的政權。雖然曹操家族也是篡位,但是可以說是江山...
司馬懿指揮這三大戰役,完全碾壓諸葛亮
讀三國歷史,常常有人憤憤不平,為什麼最後是小人司馬懿得了天下。而奸雄曹操,梟雄劉備,英雄孫權都統統靠邊站。有人說是,司馬家族是中國歷史上得國最不光彩的政權。雖然曹操家族也是篡位,但是可以說是江山...
軍師聯盟真真假假,這才是真正的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軍師聯盟》背後的事實 權謀家司馬懿的創業之路
電視劇《軍師聯盟》是由吳秀波、劉濤、李晨、張鈞甯、于和偉等主演的三國歷史題材古裝劇。該劇以三國時期「魏國」為故事大本營,主要通過對權謀與情感的描述,抒寫魏國大軍師司馬懿如履薄冰、機智傳奇、謀冠...
三國人物評說之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