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王陽明帶給世人最好的禮物(做人立世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守仁,即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
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陽明文治武功,勳業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中國歷史之中,文人用兵當數這三人了,分別為:諸葛亮、王陽明、毛澤東。
王陽明故居的楹聯是這樣寫的: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他所達到的三不朽程度也是曾國藩所不能比。
他所創立的心學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成為儒學又一宗。
這裡我們列舉一些他的思想:
1.「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
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
3.「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教)
4.「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5.「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6.「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
7.「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
8.「夫學貴得之於心。
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9.「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
10.「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
心上學,事上練
王陽明在中期強調最多的一句就是:事上練。
當年王陽明經常被質問和反駁他的學說:他的學說和佛家的禪宗有什麼區別?
王陽明則強調,我主張的是要在事上磨練,而不是像木雞一樣,只是坐在那裡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積極的心態才能成就事請。
「事上練」不是簡單的行動,練的不是事情本身,所練的是找到適宜的道理,練的是我們的心。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後來,王陽明又提出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論聯繫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
即事即學,即政即學,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不可離開親躬實踐而空談為學。
這不是一個空洞的哲學思想,更需要我們認識自己,知而不行,等於不知。
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更是把他的學說推到了另一個高度。
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
王陽明晚年向眾弟子提出「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據心學的擁躉、思想家耿定向說,「四句教」即是「致良知」的步驟。
他在給王陽明作傳時,提到這樣一個例子:一天,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到山間遊玩。
這時,一個弟子指著眼前一塊飄來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土地對王陽明說,那就是幾天前想賣給您土地的老農的地。
王陽明順著弟子的手指看去,讚嘆一聲,真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他不禁懊悔起來,心說,當時真應該買下來!可這念頭剛一起,王陽明馬上打了個寒戰,他不僅問自己,我怎麼會這樣?這就是貪慾。
我絕對不能有這樣的想法。
接下來的時間裡,王陽明一直閉口不語,學生們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陽落山時,王陽明才長噓一口氣道:「終於把它祛除了!」
耿定向講完整個故事後,就用四句教做了精緻的分析:
王陽明和弟子們在山間遊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蕩,沒有任何善惡。
這是「無善無噁心之體」。
可當弟子告訴他那個老農土地的消息後,王陽明馬上就動了懊悔之心。
這是「有善有惡意之動」。
「意」動了後,良知告訴王陽明這是私慾,是惡的。
這是「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告訴他了是非善惡後,開始專心祛除這種被良知判定的「惡」。
這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就是致良知的步驟,其實很簡單易行。
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卻很少有人行。
「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來做事,不要矯飾,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尋求,這才是王道的真諦,亦是我立論的宗旨。
」
也正如他所說,人心是古今中外相同的。
也許一些唯物主義者會認為,他的思想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是要不得的。
但是對於『心』本身就是靈動的,心學更是華而有實,且碩果纍纍。
下方評論:
龍場悟道 王陽明悟到了什麼(02)
古往今來,儒釋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龍場悟道這一點睛之筆,構築了陽明哲學的四塊基石:1. 無善無噁心之體:開悟後的陽明先生與釋迦牟尼一樣,發現吾心即天理。「佛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