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殺了呂伯奢一家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浪博客·逸世蕭郎 2015-07-20 23:40顯示圖片
看到曹操殺呂伯奢一家那一段,不寒而慄。
因為疑心過重,誤以為呂家磨刀殺豬是要殺自己,曹操情急之下,致使呂家八口死於非命。
如果曹操僅止步於此,我們完全可以為他找到一些開脫的理由:畢竟剛剛背叛了董卓,現在董卓正在四處張貼海捕公文通緝他。
但凡被官府通緝逃命者,必然小心謹慎,為求自保,將對自己有生命威脅的人殺死,其實也算是一種正當防衛。
雖然事後證明是誤殺好人,但也畢竟是無可奈何之事。
這最多只能證明曹操是個多疑的人。
還談不上什麼姦邪、卑鄙之類。
但曹操接下來又做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殺了真心待己的呂伯奢。
這件事是千不該萬不該做的,做出這樣事的人,我們一般叫他喪盡天良,叫他泯滅人性。
從中國人的道德上講,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饒恕的。
對於自己誤殺呂伯奢全家,曹操不僅不心生悔意,反而為了掩蓋自己的惡行,錯上加錯,毫無人性地殺死了父親的結義兄弟。
這樣的曹操太可怕了。
而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他殺人之後撂下的那句狠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何等冷血、自私、狠毒的人生信條!赤裸裸的奸佞無恥小人嘴臉。
做下如此卑鄙、狠毒之事,還如此理直氣壯,振振有詞,曹操的心臟是什麼做的?這樣的冷血決絕,古來有幾人,這樣的人不做奸雄,誰做奸雄?
小時候,讀《三國演義》,一直以為這就是真實的曹操。
現在年歲漸長,重讀到這一段,不禁有些懷疑:曹操真的如此冷血可怕的?
為了求證,翻看了一些史料。
《魏書》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
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說新語》記載:太祖過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雜記》記載: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如此看來,無論《魏書》,還是《世說新語》或《雜記》,都印證了曹操殺呂伯奢家人這一事實。
但根據這些史料,也印證了很重要一條信息:曹操根本沒有殺他父親的故交兼結義兄弟呂伯奢。
殺沒殺呂伯奢,這一點是問題的關鍵,對於評判曹操的品行是否拙劣、卑鄙至關重要。
殺了呂伯奢,曹操就是無情無義、罪無可赦的陰鷙小人,縱能他日後做出再大的功業,依舊將被歷史釘在道德良心的恥辱柱上;沒殺呂伯奢,曹操的一生的是非功過都將劃入正常的歷史範疇。
對於曹操殺人的動機,這三份史料也有不同的表述。
根據《魏書》,我們可以知道,曹操之所以要殺人,是因為呂伯奢一家要謀財害命,曹操殺人也算正當防衛。
《世語》的記載則是說曹操自己當時已經背叛了董卓,懷疑呂伯奢一家會向董卓告密,這樣才不得不痛下殺手。
而孫盛《雜記》的記載則更接近《三國演義》的故事,說曹操還聽到了食器的聲音,所以懷疑呂伯奢一家要害死自己,於是情急之下製造了呂家滅門慘案(呂伯奢除外),殺到最後卻發現是自己誤殺人命,不禁悽然感嘆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意思是:還是寧願讓我對不起別人,也不要讓別人對不起我吧。
雖然這句話和《三國演義》中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意思差不太多,但語氣卻很有輕重之不同。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其實更多地表達了一種誤殺好人之後的無奈心境,而非赤裸裸的冷血無情之人生信條。
如果以上這些史料還算確鑿可信的話,(至少比老羅的《三國演義》確鑿可信)那麼,曹操也並不是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冷血狠辣。
看來,我們似乎又被那姓羅的給騙了。
墨說三國:曹操有沒有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隨著三國演義小說、影視劇的熱播,關於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可以說是人盡皆知。那麼曹操到底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是不是羅貫中寫小說的時候杜撰的?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表示很冤他並沒有殺呂伯奢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曹操曾因為刺殺董卓失敗準備從洛陽逃回故鄉,他在逃亡的路上經過了故友呂伯奢的家。呂伯奢得知曹操前來之後欣喜迎接安排自己的家人殺豬款待。呂伯奢家人磨刀殺豬的時候,磨刀聲被曹...
「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曹操真有這麼無恥嗎?
董卓通緝懸賞自己的事,曹操一定也知道。真是因為知道,所有緊張,才發生了之後殺死呂伯奢一家八口的事。更有了因為三國演義加工,為大家熟知的曹操的口頭禪「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但三國演義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真的是曹操說的嗎?
熟讀三國漢末歷史,我們總是對這個時代的英雄抱著很多個人化的情緒,認為劉備是仁義之君,認為曹操是個無恥的奸詐的梟雄,或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影響力太大,那么正史上三國人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