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名著《三國演義》是不是應該還曹丞相一個公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操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歷史人物。
在長篇歷史演義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也對他用筆墨頗多,其中最著名的前段要數殺呂伯奢一家了。
曹操在刺董失敗之後,和抓他又放他的陳宮開始他們的流亡之後。
在途中因曹操多疑性格導致誤殺呂伯奢一家八口又以斬草除根的理論再殺呂伯奢。
並當場說到「寧可我負人,休要人負我」因這句話,陳宮也離開了曹操這段史實被以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現實的文學創作為目的的大文學家施耐奄進行大量的文學加工就成現在流行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負我」的烙印式語錄。
就成了當下我們所熟悉的曹丞相的座右銘並廣為流傳。
陳壽《三國志·武帝紀》並無記載,裴松之注有三種版本: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
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過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對於《三國志》中為什麼沒有記載,我們無從考證。
裴松之注的《魏書》的記載我們信一半,有其他兩個我們判斷這件事肯定是存在的。
曹操的原話可能是"寧我負人,休教人負我"
當然根據歷史資料表明曹操原話是"寧我負人,休教人負我",意思是在不講誠信的環境下,不能輕信人言,過於老實,避免吃虧上當!這句話有特定背景,對象,是曹公一時一事的感慨,而不是他的完整人生哲學!小說中加上"天下"二字,就無限上綱了!也有人這麼解釋:"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這就是哲學的必要理論,——將錯就錯,很多時候對於處於無奈的人,將錯就錯是權宜之計.身出險境之人若望全身而退,此為必行之路.而在這裡這個負就是對不起 出賣的意思。
不知各位有什麼觀點。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表示很冤他並沒有殺呂伯奢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曹操曾因為刺殺董卓失敗準備從洛陽逃回故鄉,他在逃亡的路上經過了故友呂伯奢的家。呂伯奢得知曹操前來之後欣喜迎接安排自己的家人殺豬款待。呂伯奢家人磨刀殺豬的時候,磨刀聲被曹...
曹操太自負,誤殺友人全家後,喊出一句名言,流傳千年
曹操,亂世之梟雄,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人,他有一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四處逃難時所說。不過,關於這段歷史,演義和正史中卻有數中...
墨說三國:曹操有沒有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隨著三國演義小說、影視劇的熱播,關於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可以說是人盡皆知。那麼曹操到底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是不是羅貫中寫小說的時候杜撰的?
「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曹操真有這麼無恥嗎?
董卓通緝懸賞自己的事,曹操一定也知道。真是因為知道,所有緊張,才發生了之後殺死呂伯奢一家八口的事。更有了因為三國演義加工,為大家熟知的曹操的口頭禪「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但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