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從恐怖分子到無雙國師(上)(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料摘譯——
原文:
東見倉海君。
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史記留侯世家》
譯文:
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
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
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
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
1
他出身宰相世家,亡國的命運讓他成為一個恐怖分子。
他一心復國,卻陰差陽錯成為一個王朝開創的無雙國師。
他運籌帷幄之中,左右著天下大勢的走向。
他是一個花樣美男,卻在武廟中有著至高的地位。
他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留侯張良。
2
張良是個官N代。
從張良的爺爺開始,老張家就是韓國的宰相世家。
爺爺張開地,連任三朝宰相,爸爸張平繼任兩朝宰相。
按照這個趨勢,張良今後也是當宰相的料子。
但是,公元前230年,張良20歲左右的時候,韓國亡國了。
宰相夢破滅,強國夢破滅,張良滿肚子的仇恨,從一個世家公子哥變身恐怖份子。
張良開始策劃一個刺殺計劃,刺殺目標就是秦王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刺殺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情報的收集分析、實施人員的挑選、刺殺武器的選擇、刺殺時機的把握、撤退路線的計劃,等等等等。
張良散盡家財,滿世界尋找能人異士,希望可以一擊即中。
這一找就找到了朝鮮半島。
3
當時朝鮮半島上基本還是蒙昧狀態,但已經有了國家的雛形,其中有一個叫濊(讀作「會」)國,又叫穢國。
再具體一點,這個國家基本上在現在韓國的江原北道,也就是韓國部署薩德飛彈防禦系統的慶尚北道再往北一些。
這個地區在漢朝的時候被劃為滄海郡,所以司馬遷就用「倉海君」來稱呼穢國的國王。
在倉海君的推薦下,張良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滄海力士。
滄海力士可能是躲避戰亂遷徙到這裡的韓國人(戰國的韓國,不是棒子),也可能是當地的土著。
4
雖然有了刺客的人選,但實施刺殺還是難度很大。
秦始皇很難接近,而且保安嚴密。
「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四人執角弓,違者射之,乘高窺瞰者亦射之。
」誰不聽話,格殺勿論。
考慮到近身刺殺難度大,張良選擇了遠程攻擊的辦法。
他為滄海力士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斤的大鐵錘。
按照秦朝的度量衡計算,當時的一斤差不多是現在的250多克,所以這個鐵錘的重量超過了30公斤。
從遠程攻擊的角度來講,應該是一個類似鏈球的東西。
幾經策劃,張良終於製造了一起驚天刺殺事件——博浪沙刺秦。
5
公元前218年,博浪沙。
秦始皇龐大的車隊如期而至,黑色旗幟的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保安人員前呼後擁。
車隊越來越接近埋伏地點,但張良抓瞎了。
按照禮制,「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秦始皇的座駕應該是六匹馬拉的,但是秦始皇因為多次遇刺,不會提供顯眼的目標。
車隊里所有的馬車都是四駕的。
短時間判斷哪輛車上坐的是秦始皇幾乎是不可能的。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埋伏許久的張良也不想浪費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他選擇了一輛看上去最為豪華的馬車,向滄海力士發出攻擊指令。
30公斤的大鐵錘呼嘯著從高處墜落,把豪華馬車砸了個稀巴爛。
6
我們現在都知道,秦始皇並不在這輛馬車上,躲過了一劫。
秦始皇只是受了一點驚嚇,毛也沒少一根,所以這是一次失敗的刺殺行動。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19個字提及了這次刺殺事件:「二十九年,始皇東遊。
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
」
張良趁亂逃離了現場。
一次震驚天下的刺殺事件,成就的是博浪沙這個地方,成就的是張良的名望。
可是,那個無名無國籍的大力士呢?
滄海力士的下落,史料上沒有提到,是安全脫逃輾轉回到朝鮮,還是大戰衛士力盡被殺,已經無從探究了,更希望他也能和張良一樣順利脫身。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才是俠客本色。
7
張良有驚無險地躲過了秦始皇的「大索十日」,在流竄到下邳時偶遇了一個改變他命運的老人——黃石老人,上演了一出「圯上敬履」的傳奇。
(未完待續)
歷史丨《史記》中他是刺客——張良刺秦
往期推薦:歷史丨兩個女人成就一個大英雄文/逐夢編者按:《史記》上載:「良東見滄海君,得力士,以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而在《秦始皇本紀》中則是這麼說的:...
當年張良僱傭的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竟然是韓國人?現在的韓國
張良,韓國人,韓國最早為晉國六卿之一,姬姓,跟周王一個姓。張良家族一直是韓國的大族,囑咐和父親都是韓國的宰相。所以張良本姓姬。韓國還沒滅亡的時候,張良就出生了,長大後也沒有當官。韓國被滅,張良家...
西漢開國元勛中,唯一參與刺殺秦始皇的人是誰?
在西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中,幾乎所有人都參與過反抗暴秦的鬥爭,甚至很多人還征戰在滅秦的第一線。然而,除了謀臣張良之外,其他所有將領都沒有參與過刺殺秦始皇的行動。
小二說歷史:刺客張良
說起張良,大家可能對他的印象是謀之聖者, 運籌與帷幄之間,決勝於千里之外,典型的文臣形象。但是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文弱書生,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在青年時期居然做了一把刺客,並且使得一地青史留名。
張良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最終結果怎樣?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出身於韓國顯赫的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
刺秦最接近成功的一次,韓國行刺者完美脫身
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而統一六國的戰...
秦始皇的車隊正駛過博浪沙,卻不料被兩雙眼睛盯住了,殺機四伏。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優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過往的車隊的速度就會降低。而且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在這裡刺殺秦始皇,無疑是再合適不過了。但是為什麼有人要冒著被誅九族的危險,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