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書,也要拿筆寫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但這並不是大多數人的現實需求,相反,我們更需要通過了解作者的下筆方式來讀萬卷書。

其實,讀與寫是相互促進的。

小學生先學閱讀後學作文,作文達到一定程度後閱讀水平就會得到提升。

善讀者往往能寫出好文章,著作等身的作家無一不有深厚的閱讀積澱;而善寫者往往擁有獨特的閱讀方法,他們可以從寫作中得到閱讀的啟發。

在此,我們不提閱讀對寫作有什麼助益,只考慮寫對讀的促進作用。

讀是寫的目的

寫作的目的是什麼?不提那些高不可攀的目的,最基本的目的顯然是為了供人閱讀。

「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離開對方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即便是日記,至少也是供自己閱讀的,更不必說一本書了。

不閱讀,書籍就只是印刷著一堆文字的廢紙;不閱讀,知識和思想就止於書本,無法傳播。

既然寫出東西是為了供人閱讀,那麼它必須具有可讀性。

實際上,作者在寫作時就考慮到了閱讀者的體驗,並將其融入作品之中。

既然可讀,就有相應的閱讀方法和技巧,而探究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助於讀者更好地閱讀作品。

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我們通常會先閱讀「作者簡介」,這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書籍是誰寫的,也幫助我們把握書籍的內容。

若是自己熟知的作者,讀者可以從記憶中讀取作者的背景經歷、以往作品、文字風格、思維方式等,從而更容易融入作品中去,進行深入閱讀。

若是不熟悉的作者,也可以從簡介的內容初步了解作者的情況,通過比較和聯想,從記憶中讀取類似的閱讀體驗,從而更容易進入閱讀狀態。

我們的閱讀,終究不是獨立的活動,而是與作者的互動。

因此,作者的寫作方法可以成為我們閱讀方法的參考。

以「寫」促「讀」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介紹的「繪製思維導圖」「寫讀書筆記」「寫書評」等有助於閱讀的方法,正是要以「寫」促「讀」。

「思維導圖」利用人眼對圖像比對文字更敏感的特點來強化記憶,提高閱讀效率;「讀書筆記」有助於記憶和理解,可以將書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書評」是閱讀的後續工作,是對書籍的整體把握。

可以這樣認為,「寫」已經成為閱讀的一部分。

「寫」可以使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即從作者的角度出發,自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一部作品。

在閱讀的「戰場」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作者的「戰法策略」,熟知作者「排兵布陣」的手法,找出文字的「障礙」和「陷阱」,可以使我們在閱讀中占據主動位置,應對有方,攻克書籍的「堡壘」便指日可待。

另外,寫可以使人思維嚴密。

因為寫下來的東西一般都會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而不是雜亂無章的。

「順序」則體現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如此深入剖析,不難「舉一隅而反三隅」。

這樣,在以後的閱讀中,我們就可以更熟練地使用自己領悟到的閱讀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書評要關注「寫什麼」和「怎麼寫」

作者:龔雲普 黃偉字號 書評是對圖書進行價值判斷、評論的活動成果。它以客觀認識為基礎,以比較分析為手段,以書品鑑定為宗旨,以提高讀者認識為目的。嚴肅認真的書評不是商業性的推銷和主觀好惡的宣洩,而...

豆瓣評分最高的500本書,你讀過幾本?

不讀書的人,認知的範圍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維里;只讀一點書的人,對世界的認識也只是一知半解;習慣讀書的人,會看到一個更寬廣、更複雜的世界。想要讀書,不一定非要在書房,只要有心讀書,隨時隨地都可以讀書。

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寫讀書筆記?

對在漫長人生中讀過的書而言,人類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讀完每一本書後都有紮實的收穫,就需要有技巧地寫讀書筆記,並養成長期的習慣。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看完一本書之後,都會寫一篇書評,看完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