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晉朝到底怎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司馬懿一代梟雄,心存奇志,忍辱負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高瞻遠矚……大將帳中,其子左右聽用,傾心教授,耳語目睹;軍中衝殺,如狼似虎,本領練就,堪當大任。
「人算不如天算」,天不滅司馬 。
‖
「上方谷之戰」:「司馬懿見引二子殺奔上方谷來。
魏延在谷口,延縱馬向前迎敵。
懿見魏延只一人,軍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馬師在左,司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齊攻殺將來。
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
回報谷內並無伏兵,山上皆是草房。
懿曰:『此必是積糧之所也』。
遂大驅士馬,盡入谷中。
懿忽見草房上儘是乾柴,前面魏延已不見了。
懿心疑,謂二子曰:『倘有兵截斷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
魏兵奔逃無路。
山上火箭射下,地雷齊鳴,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
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驟雨傾盆。
滿谷之火,盡皆澆滅。
司馬懿大喜曰:『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即引兵奮力衝殺而出而逃生……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強也』」!
司馬懿忍受奇辱,為覓天機。
‖
諸葛亮與司馬懿鏖戰,相持不下,司馬懿乃堅守不出。
諸葛亮故激將:取婦人縞素之服,並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
書曰:「仲達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
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
司馬懿閱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並當眾穿之,令重待來使。
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
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為平眾怒,懿故裝怒,上表請戰;魏明帝不許,並派辛毗杖節來予以節制。
蜀軍一挑戰,懿即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懿便不出兵。
姜維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
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計。
懿之弟司馬孚亦來信問之,懿回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果然,諸葛亮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
司馬懿知之,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佯擊,懿以「窮寇莫追」為由而收兵。
圖片來自網絡:司馬懿忍受奇辱。
能忍奇辱者,必有奇才;有奇才者,必有奇智。
司馬懿,諸葛亮,可謂天生一對——棋逢對手,司馬懿多次被諸葛亮擊敗,特別是上方谷之戰,司馬懿死裡逃生,驚魂未定……能守穩定,即為大勝,安敢出戰?忍受奇辱,一者新敗,心有餘悸,不敢出戰;二者,司馬懿確非等閒之輩,知能戰、止戰之份量——「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正因為司馬懿忍辱負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高瞻遠矚,抓住諸葛亮死後「群龍無首」之機,不戰而大獲全勝,才為司馬懿家族「功達天聽,惠及黎民」,才為「司馬代魏」、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石。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專權。
‖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誅殺曹爽架空曹魏皇室,司馬懿並沒有立刻登基為帝。
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司馬懿老謀深算,深知篡位時機尚不成熟。
他深知能夠順利發動政變,並不代表他能夠順利篡位,因為支持他誅滅曹爽的人中,大多忠於魏室,這些人之所以支持高平陵之變,並非是支持他獨攬大權,只是看不過曹爽的獨斷專行,驕奢淫逸。
如果他直接篡位,等同於主動將這些人推到自己的對立面,這對司馬懿而言,是得不償失的。
他若想要篡位,必須任賢舉能,培植勢力。
其次,則是魏國境內叛亂不斷,並且此時司馬家族也在交接權力。
自高平陵之變後,單淮南一線,便爆發過有名的「淮南三叛」。
司馬懿在親自平定了第一叛後於當年便去世了。
之後司馬師把持朝政,淮南二叛爆發,他親率大軍前往,結果被嚇得眼疾發作,生生痛死。
司馬昭從父兄手中接過重任後,第三叛又爆發了,在平定這一戰之後,淮南地區終於無力再叛,司馬家族的地位聲望無所能及。
圖片來自網絡:司馬懿父子。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不久廢除了曹芳,另立十三歲的曹髦為帝,權傾朝野,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
弟弟司馬昭總攬了大權,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
他不斷剷除異己,打擊政敵。
曹髦知道自己遲早會被司馬昭廢除,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對心腹大臣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幾位大臣深知,似此等於飛蛾撲火,都勸他從長計議。
曹髦不聽勸告,親率左右僕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
誰知消息早已泄密。
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迫於輿論的壓力,司馬昭只能暫退一步,為了轉移視線,於是發動了滅蜀之戰,讓鄧艾滅亡了蜀漢,等到一切都平定了之後,以晉代魏的任務,就落到了其兒子司馬炎頭上。
圖片來自網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丕代漢,司馬炎「照葫蘆畫瓢」,以晉代魏,開創晉王朝。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非常清楚,蜀漢後主劉禪亡國後被俘虜至洛陽,司馬昭戲弄他:「思不思蜀」?答曰:「不思!此處快樂」!「樂不思蜀」,由此而來。
司馬昭聽後仰天大笑,不料中風而亡,享年五十五歲。
其子司馬炎繼承了相國和晉王之位,掌握了全國軍政大權,為自身登基做了最後的準備。
司馬炎依葫蘆畫瓢,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在司馬炎一幫心腹的勸說下,魏帝曹奐不得不讓位。
265年12月,曹奐下詔書說:「晉王,你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勳高過上天,四海遭遇司馬家族的恩澤,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司馬炎卻假意多次推讓。
司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衛將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
司馬炎多次推讓後,才非常勉強地接受了魏帝曹奐的禪讓——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十一日,司馬炎設壇南郊,告祭天地,接受魏帝曹奐讓位,自稱皇帝,改魏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建都洛陽。
稱帝後,司馬炎分封宗室二十七王,把司馬氏宗室都分封為王。
然後封曹奐為陳留王,位在三公之上。
割10縣,邑3萬戶建陳留國。
享用原來天子的車馬、旗幟、服飾、樂舞,不向新帝稱臣,只是新朝的客人。
郊祀天地,依然使用魏的年號。
魏氏諸王皆封縣侯。
追封司馬懿父子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分別為:宣皇帝,景皇帝和文皇帝。
司馬炎公元265——290年在位,一共25年。
司馬炎滅東吳後,由於怠政享樂,縱慾荒淫過了10年就病死了,年55歲。
對於後來發生的八王之亂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圖片來自網絡:晉武帝司馬炎。
「成也兄弟,敗也兄弟」,兄弟創晉,又為兄弟所毀——「八王之亂」,禍根所在;「八王之亂」,毀晉根基。
司馬炎死後,晉王朝迅速跌入動亂深淵,而造成這種動亂,乃至崩潰到不可收拾地步的原因,其中最關鍵的兩個變量,也就是司馬懿的兩個兒子。
司馬懿共有九子,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都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而四子司馬亮、九子司馬倫,則是這個王朝的掘墓人。
司馬亮,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反覆無常、昏庸無能。
‖
打仗總輸不說,一到關鍵時刻就出「么蛾子」:該硬就慫,該縮就揚。
活活把自己作死了,同時也把晉王朝推進了深不可測的漩渦。
晉武帝時,司馬亮受到了侄子司馬炎的特別優崇,不但被封為「宗師」,讓他都督宗室皇族,而且還讓他掌管了冠軍、步兵、射聲、長水等禁軍主力部隊,官至太尉、領太子少傅,真正的位高權重。
然而,當司馬炎病危時,作為中流砥柱的司馬亮,面對外戚楊駿擅權,卻幹了一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事情:在宮門外大哭一場後,就連夜屁滾尿流地逃去了許昌。
廷尉何勖等人曾力勸他:「今朝廷皆歸心於公,公何不討人而懼為人所討耶」?然而,他聽不進去。
楊駿和賈南風(晉惠帝司馬衷皇后)爭權,賈南風曾召他帶兵進京,他猶豫不決,等到楊駿被誅,賈南風再次召他入京,這次他卻大搖大擺的去了,而且在無功受祿的情況下,還迅速排擠掉了帶兵誅殺楊駿功勞最大的楚王司馬瑋(他的侄孫),埋下了繼續動亂的禍根。
果然,賈南風再次聯合司馬瑋等,發動了奪權政變。
而這時候的司馬亮,依然選擇了坐以待斃。
每一次,他都明明是執刀在手,卻偏偏選擇了做砧板上之肉。
據說當他成為階下囚的時候,還因為昔日人望太高而無人敢殺他;是司馬瑋發布明令:「能斬亮者,賞布千匹」,在重賞之下,司馬亮才被剁成了肉醬。
八王之亂的第一個王,就這樣又窩囊又慘烈地死去了。
趙王司馬倫:志大才疏的野心家。
‖
司馬亮死後,緊接著司馬瑋也被賈南風收拾掉了。
這時,晉王朝還處於宮斗階段,死了兩個王,朝局尚且還能穩住。
然而,趙王司馬倫的躍起,卻把將晉王朝徹底推向了萬劫不復之地。
賈南風一直有一塊心病:太子司馬遹在慢慢長大;一旦太子登基,自己必然失權。
於是賈南風隨便找了個藉口,廢黜了太子。
太子無辜被廢,自然群情洶洶。
甚至有人找到了司馬倫(當時擔任車騎將軍),要求他一起舉事重新迎立太子。
這時候趙王倫的軍師孫秀提出一計:故意泄密給賈南風,逼她殺掉太子。
然後再率兵殺掉賈南風,來個一鍋端。
司馬倫心動不已,接受並實施了該計謀。
隨後太子和賈南風勢力被全滅,司馬倫成為了最大贏家。
然而,野心膨脹,司馬倫幹了一件蠢事:稱帝。
果然,鎮守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武帝子)、鎮守許昌的齊王司馬冏(武帝侄)、鎮守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司馬孚之孫)三個屯兵重地的藩王聯合起來興兵討伐,一路打進洛陽,殺掉了司馬倫。
從此,西晉陷入全國大動亂的境地,各王混戰不休,紛紛死於非命,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晉王朝的根基徹底毀了。
回顧當初,司馬亮如果在亂象將起之時,稍有作為,晉王朝也許根本不至於發生動亂。
如果司馬倫不自我膨脹到稱帝,動亂也不至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惜,父親和兩個哥哥親手締造的王朝,就這樣毀在了這兩兄弟手中。
真可謂,「成也兄弟,敗也兄弟」!
圖片來自網絡:司馬懿四子司馬亮
武帝以後無賢帝,昏聵無能似「景升」。
‖
晉惠帝司馬衷,西晉皇室的第一任繼承人。
《晉書》記載了兩個經典笑話。
一是惠帝「聞蝦蟆聲」,就問左右,「此鳴者為官乎,私乎」?二是「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司馬衷又出雷人語「何不食肉糜」?眾皆暈倒。
惠帝,武帝第二子。
司馬衷是一個白痴。
290年即位後,無力理政,發生諸王為爭奪最高統治權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司馬衷死於306年,時年48歲。
因為白痴,司馬衷在位的16年形同虛設,司馬氏禍起蕭牆,朝政廢弛。
國內的紛爭,邊疆的不穩,最終導致五胡的趁機湧入,開始了北方長達130多年的紛爭亂世。
客觀上說,這個白痴皇帝,加速了五胡亂世的到來。
懷帝司馬熾(306-312年)在位6年;晉武帝第二十五子。
司馬熾繼承了惠帝的爛攤子,並無雄才大略。
312年,匈奴軍進攻洛陽,晉懷帝被俘,次年被殺。
時年 30歲。
愍帝司馬鄴(313-316年)在位4年;晉武帝孫,吳孝王司馬晏的兒子。
司馬鄴即位時才13歲。
由琅邪王司馬睿,南陽王司馬保輔政。
匈奴劉曜進攻長安,愍帝投降,受盡侮辱,317年被殺,時年18歲。
西晉(公元265—公元316年)是由魏國司馬氏建立起來的國家,它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了當時還處於分裂之中的中國。
但由於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在很短的時間內,西晉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國又恢復到原來的分裂狀態。
圖片來自網絡:西晉疆域圖。
東晉(316-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建立起來的,偏安一隅的晉王朝。
公元316年,西晉(洛陽)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
東晉是門閥世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史稱「東晉十六國」。
圖片來自網絡:東晉開創者司馬睿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政權實際上在公元311年,當時西晉處於崩潰邊緣,但沒有明確滅亡。
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 疆域大體上局限於淮河長江流域以南。
相應地,北方基本處於分裂狀態,先後出現了十六個國。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王敦等等。
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本姓。
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家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
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也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後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餘都無建樹。
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鬱鬱而終。
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
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
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取代東晉,建立劉宋。
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
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進入南北朝時期。
圖片來自網絡:偏安一隅的東晉。
晉朝,儘管是歷史最暗弱的王朝,其統治者中的開創者還是繼承者在歷史上和人們心目中都沒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晉王朝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國,使中國幾千年來歷史從未間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就是永遠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晉朝被稱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可悲的王朝,它到底發生了哪些事?
晉朝是處在三國與南北朝之間的朝代,並且分成了西晉與東晉。西晉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之一,而東晉則是南北六朝之一。三國時,魏國後期時處於政治腐敗的階段,階級鬥爭越來越顯著與激烈,而且在這個時候,...
司馬懿生了九個兒子 三個當皇帝 一個差點當皇帝?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司馬懿依賴他的兩個兒子,即司馬師和司馬昭,得以成功反殺曹爽,奪得大權。很多觀眾朋友就以為,司馬懿只有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個兒子。這顯然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