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馬家的興衰說起,三代崛起已經是火箭速度,三代衰落才是常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歡迎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燃燒的島群」,我們不做他人文章的搬運工,只提供準確的歷史依據和獨到的見解分析,用地緣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來講述歷史和旅行的精彩!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頭條號第95篇原創文章。

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可謂是換了全新的「奸臣」角度來詮釋幾乎是最為人熟知的三國歷史,這裡不說劇情,只是說說司馬家的興衰。

司馬懿和司馬師司馬昭三馬同框

按照司馬氏的大文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和專門記錄司馬家輝煌史的《晉書》兩者合記,司馬氏乃是高陽之重孫重黎的後裔(顓頊高陽氏是黃帝之孫),司馬氏先祖自遠古至商朝世代都襲承「夏官」這一職位,是執掌火神灶神的官職,大致意思就是抓生產建設。

到了周朝,官職名稱從夏官改稱司馬,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

顧名思義,戰馬乃是軍隊象徵,司馬一職即為軍職。

周宣王時,先祖程伯休父因平定徐方有功,被恩賜司馬為族姓。

司馬錯雕像

歷史上第一位大有名氣的司馬氏是商鞅變法後進入秦惠文王法眼的大將司馬錯,司馬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316年-前280年前後,歷史上記載這兩個時間他分別率軍平定巴蜀和楚國,為秦國統一東方六國奠定了基礎。

司馬錯的第八代子孫司馬遷就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145年-前91年之後,《史記》成書於前91年,這一年他54歲。

司馬遷

司馬家最輝煌的發家史始自司馬懿,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生活在秦末(公元前206年左右),其年代比司馬錯晚100年,比司馬遷早100年,史料中並未記載司馬卬與司馬錯、司馬遷的關係,由於相隔年代並不遠(只相差三到五代人),在講究門第出生的士族中必然會有記錄,因此可推斷司馬錯-司馬遷一支與司馬卬-司馬懿一支並非近親同宗。

司馬懿十二世祖司馬昂的封地在殷,滅於劉邦

司馬卬最大的功績是曾隨項羽滅秦,而受封殷王於河內(今河南北部一帶),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

中國古人一般在最大的男性族長過世後才分家自立,司馬懿家祖上一直高居部廳級官員,而司馬懿的直系一支偏偏又比較爭氣,祖上四代人都獲朝廷重用,到司馬防時更進入朝廷中樞,因此司馬懿一族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比較到位,司馬家的孩子自幼結交官宦子弟,熟悉官場。

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八兄弟中最為出色的是老二司馬懿,字仲達。

諸葛孔明和司馬仲達的巔峰智者之爭

司馬懿自曹操時期即被錄用,後歷任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自曹操之後子孫三代的託孤輔政重臣,後期更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司馬懿的長壽最終為司馬氏在曹魏朝中建立了廣泛而深厚的人脈,乃至功高震主,最終搶奪了曹魏的江山。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懿有9子2女,最出名的當屬最大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尤其是次子司馬昭,因為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留名青史,成為少數在成語裡留名的古人。

同時期流傳千古的成語很多,比如「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也是三國晚期貢獻的著名成語之一

司馬懿的孫輩則有26人,其中司馬昭有9子,長子就是開創晉朝的武帝司馬炎。

晉武帝堪稱歷朝最弱的武帝,其祖父兩輩已幫其篡奪了曹魏大權,掃平了蜀漢,只剩下一個風中殘燭的孫吳,在晉武帝號令下最終被一統江山。

司馬炎出生於公元236年,與其祖父司馬懿共同生活了15年。

265年,司馬炎在其父為其掃平一切障礙的情況下篡魏立晉,在位25年至290年終,傳位於其子晉惠帝。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出自於晉惠帝司馬衷

吸取了魏篡漢,晉篡魏的教訓,司馬炎大量分封皇族掌兵。

此舉常常被批判為缺乏遠見,導致皇族內戰。

其實司馬炎的分封並非西周或楚漢的實封制,諸王只是有少量田地人戶的虛封制,並在此基礎上和曹魏的軍區制相結合,以宗王典兵為軍區都督。

簡單來說諸王只是掌握各地兵力調度權的軍區司令,並非管轄地區為其私有的一方諸侯。

這一制度在其後整整三百年皆為兩晉南北朝至隋各朝繼承,充分說明其適應時代需求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直到唐朝李世民在位後,才在國家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士族門閥勢力大幅削弱的前提下取消了諸王典兵權,改為封各州刺史。

賈南風?

司馬炎傳位痴兒司馬衷更是多被人抨擊,認為選擇一個更為賢明的繼承者或許可以避免晉朝的短命。

然而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一直是歷史性難題,從司馬炎前數十年漢魏晉相篡位的歷史原因來看,司馬炎絕對不希望看到外戚再次篡權,因此選擇司馬衷實為選擇賈南風,以她來制衡楊氏外戚和士族高門,來為自己看中的孫兒司馬遹做過渡。

賈南風精明能幹,自身無子無兄弟,唯一依靠只能是司馬衷司馬遹父子才能維持住統治合法性。

賈南風雖滅三楊,在執政前十年亦不負所望,任用名相張華總攝朝政,有效維持了帝國平衡。

豈料後期賈后私慾膨脹廢殺司馬遹,立刻給野心家找到光明正大的起兵理由,敲響了自家喪鐘。

後世人經過多年摸索,歷朝歷代始終在立長還是立賢之間糾結。

對太平治世的封建王朝而言,選擇最為穩妥的父子相繼才是天理倫常,兄終弟及容易被鑽空子而成取亂之道。

生長於深宮之中的皇朝第三第四代繼承人缺乏軍事和社會歷練,容易被權臣架空,需要良好的權力制衡,長命朝代往往能夠渡過立國30-60年的這段危險期,短命朝代卻多半死在此。

晉惠帝司馬衷為司馬炎次子,母武元皇后楊艷,西晉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

司馬衷於267年被立為皇太子,290年即位。

司馬衷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後其皇后賈南風殺楊駿而掌握大權,外戚干政給司馬氏散布在各地的大量子孫有了充分的干政理由,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中的八王分封圖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91年3月到6月,持續三個月。

在賈南風的一手策划下,從291年3月楚王司馬瑋(司馬昭之子、司馬衷之弟)進京殺楊駿開始到6月司馬瑋被殺為止。

三個月中,兩個大臣楊駿、衛瓘被殺,兩個藩王司馬亮(司馬昭之弟、司馬衷之叔)、司馬瑋喪命,朝政大權被賈皇后徹底掌控,她的親戚黨羽多被委以重任。

賈南風接下來掌權的八年期間社會比較平靜,但她沒有兒子,為了將來能當太后,藉故將太子賜死。

當時的太子司馬遹隨非賈南風所生,卻是晉武帝司馬炎看好的繼承人,賈南風殺害太子引發了更大規模的動亂。

司馬懿的親生子司馬倫,也是後來公開篡奪晉室皇位的第一人

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從299年到306年,歷時七年。

由於賈南風殺了太子引發各地皇族蠢蠢欲動,惠帝的叔祖司馬倫(司馬懿與柏夫人之子,與司馬昭同輩)首先發難,以謀殺太子之名進京殺了賈南風,接著乾脆篡奪了其侄孫惠帝的帝位,將其囚於金墉城。

為了收買人心,司馬倫大肆加封官員,以至於官帽上的貂尾不足,不得不用狗尾巴來湊,是為「狗尾續貂」的由來。

狗尾續貂的故事就發生在司馬倫篡位期間

齊王司馬冏(司馬昭之孫、司馬炎之侄、司馬衷的堂兄弟)與成都王司馬穎(司馬衷之弟)以及河間王司馬顒(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之孫、與司馬炎同輩、司馬衷的堂叔父)起兵反司馬倫,殺司馬倫黨羽,迎晉惠帝復位,誅司馬倫及其一族,以司馬囧當權。

惠帝司馬衷為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

曾經是戰友的司馬顒為除掉當朝的司馬冏,興兵討伐首都洛陽,當時駐軍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司馬衷之弟)以奉天子的名義攻打司馬冏,司馬冏戰敗被殺,司馬乂獨攬大權。

司馬顒見朝政被司馬乂獨攬,心懷不滿,多次派人刺殺司馬乂未果。

303年,司馬顒與司馬穎(司馬衷之弟)再次起兵討伐洛陽,與司馬乂軍連續作戰幾個月,304年初,在朝廷內任職司空的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與司馬炎同輩、司馬衷的堂叔父)乘司馬乂軍疲憊,勾結一些禁軍將領,夜裡捕獲司馬乂並殺死。

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將晉惠帝迎歸洛陽,一年後歷經顛沛流離的傻子皇帝司馬衷去世,時年48歲,相傳是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八王之亂譜系圖

307年,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司馬熾(時年23歲)即位為晉懷帝,是為西晉的第三位正式皇帝。

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

至此,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然而在中原皇族相互屠殺之期間,匈奴等少數民族也開始建立獨立的政權,其中劉淵已經自稱漢帝,晉朝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日漸嚴重。

310年司馬越為討伐漢帝劉淵帶著大批軍隊及王公大臣離開首都洛陽,致令洛陽防禦薄弱,盜賊橫行。

311年司馬越病死後,他帶領的大軍被劉淵的部將石勒屠殺,不久洛陽亦在永嘉之亂中陷落,司馬熾被俘,兩年後被羞辱致死(死時29歲)。

313年,在晉懷帝司馬熾死後,晉惠帝司馬衷的弟弟司馬晏之子,也是晉懷帝司馬熾的侄子司馬鄴被選為繼位者,成為西晉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晉愍帝。

司馬鄴即位時,西晉已無兵無糧無裝備可以一戰。

316年,晉愍帝司馬鄴在食斷糧絕的情況下投降漢趙,西晉正式滅亡,318年被害,終年十八歲。

司馬懿第四子司馬伷獲封琅琊王,司馬伷的孫子(也即司馬懿重孫)第三代琅邪王司馬睿在江左發展,奠下了東晉的基礎。

晉愍帝死後,司馬睿即位建立東晉,是為晉元帝,此時的北方已淪入胡人之手。

東晉依然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

東晉與不到四十年前才滅亡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永嘉之亂是胡人逆襲漢人的典型時期

東晉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後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餘都無建樹。

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鬱鬱而終。

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

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

淝水之戰

由於晉朝司馬氏皇權不斷衰落,司馬姓的貴族為免被迫害,很多改換他姓。

東晉王朝滅亡以後,司馬氏步入平穩發展時期,類似於歷史上複姓改單姓的規律,司馬氏有許多改為司氏、馬氏、同氏、仝氏、馮氏等,亦有維持司馬氏複姓者。

北宋真宗年間(1019年),司馬氏後人中又一位名人司馬光出生,七歲時,司馬光就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並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

與司馬光同時代的名人有變法的王安石和黑面清官包拯,司馬光也成為北宋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如今,司馬氏仍為複姓中的大姓,分布較為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市、溫縣,陝西省的韓城縣,山西省的涑水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湖南省的湘潭市、湘鄉市、湘陰市,山東省的蘭陵縣,江蘇省的金壇市指前鎮,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等地,均有司馬氏族人分布。

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司馬姓姓氏人口約2.8萬人。

作為二十四史中有晉書記載的155年皇族,司馬家有過輝煌的發家史,良好的教育和環境創造了司馬懿發家的條件,然而後世子孫的權力鬥爭又造成了最為慘烈的皇親內戰,後世皇族不願再重蹈覆轍,紛紛對皇族分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與革新,下回分解。

往下拉一拉,高能評論區更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