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比司馬懿強在哪裡,為什麼讚美曹操的人更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上,曹操、司馬懿兩人都是有毀有譽的人物,雖然程度並不相同。

但都不在特別受到「推崇」之列,近代以來曹操行情上揚,較受肯定。

中古禪讓之局,二人都是先起者,因此常被等同視之。

石勒說「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王夫之《讀通鑑論》認為梁武帝「非曹孟德、司馬仲達之以雄豪自命者也」。

雖然褒貶有別,但對於曹馬卻都同等視之。

上世紀50年代,國內史學界風行為曹操翻案,譚其驤先生對此頗不以為然,他寫了篇《論曹操》,對郭沫若翻案文多有批駁,文中說:

自古及今,果然有很多人說曹操壞,卻也有不少人說他好,也有人在某些方面認為他好,同時在某些方面又認為他壞的。

……至於人民群眾對於曹操的看法,北宋以前是怎樣的,現在已無可查考,我們只知道北宋以來,一直是把他當作反面教員的。

也就是說,在小說戲劇中,他的臉譜一直是一張大白臉,沒有透露過一點紅色。

……總之,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

這是平情中肯之論,譚其驤區分了作為歷史人物和小說戲劇形象的曹操,兩者在明清以來雖有交集,畢竟有所區別。

大體來說,前者是史評史論範疇,後者是通俗文化一種。

今人張作耀《曹操傳》,專門辟了一章「今古論曹評議」,收集歷代對曹操的評價,也把兩種曹操評價區分開來。

大體來說,從三國以後,對歷史人物曹操,基本都是褒貶摻雜,不同時代傾向又略有不同。

到了近代以來,胡適、章太炎、魯迅等人都大力表彰曹操。

建國後,馬克思主義史學成為主流,曹操被定性為對抗士族利益的中小地主階級代表人物,興辦屯田和唯才是舉,都是具有重要進步意義,以正面肯定為主流。

非馬克思主義學者如陳寅恪,同樣也以曹馬之爭為法家寒族與儒家大族的鬥爭。

這些觀點雖然現在都不太講,但對於曹操大力肯定,卻是普遍接受的觀點。

司馬懿同樣有毀有譽。

石勒是西晉和十六國時人,便對曹操、司馬懿頗為不屑,東晉劉惔評論桓溫「自是孫仲謀、司馬宣王一流人」,以孫仲謀相比,是視為英雄了,是兩種不太相同的評價。

唐人修《晉書》,《高祖紀》史論部分為李世民御製,除肯定司馬懿「天挺之姿」,「雄略外斷」外,對其多所撻伐,批評司馬懿以顧命之身,行篡魏之事,未盡臣節。

後世的評論也基本不出此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還曾經寫過《祭魏太祖文》,雖然也批評曹操有「不臣之跡」,卻依舊肯定其「雄武之姿」,「匡正之功」,畢竟還是高於對司馬懿的評價。

至於民間戲曲之中,曹操為大白臉,奸不掩雄,而司馬懿狼顧殘忍,形象則基本全是負面。

更是高下有別。

所以,雖然兩者都並非完全的正面人物,但曹操不論是作為歷史人物,或是在通俗文化的形象,待遇確實比司馬懿好不少,比如鮑國安老師就長得比魏宗萬帥~

究其原因,曹操起兵結束漢末以來的混戰,恢復北方的秩序,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古人稱頌者,強調較多的是曹操的功業、用人、知兵和崇尚儉樸等德行,批評者則集中於殘虐酷殺,以及為曹丕代漢奠定基礎。

在當代歷史評價體系中,統一北方依然是莫大的功業,唯才是舉和興辦屯田,更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值得大書特書之事。

臣節如何,屬於「封建道德」,殘虐也是統治者個人性格,都不是今人關注的重點。

曹操在近代以來得到極高評價,是水到渠成之事。

司馬懿有與曹操相同的污點,平定遼東,大興殺戮。

正始之後,誅殺名士。

較之曹操屠城和誅鋤異己,司馬懿的殘虐猶有過之。

他對於曹魏固然有大功,但並沒有與曹操平定群雄相媲美的偉績。

子孫平蜀滅吳,也多是延續三國以來曹魏的巨大優勢,因人成事。

何況西晉統治基礎薄弱,國祚短促,既沒有為司馬懿創造足夠多的開國神話,也相應拉低了司馬氏篡魏立晉的正當性。

司馬懿以受魏明帝顧命,卻為子孫篡位鋪平道路,更是有違一般道德倫理,連子孫聞之都要掩面慚愧。

王(王導)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

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

宣王創業,誅曹爽,任蔣濟之流者是也。

高貴鄉公之事,已見上。

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更何況,曹操除了軍事、政治的事功。

還是詩人、文學家,注釋《孫子》十三篇,流傳至今。

是個文武兼資,在各領域卓有建樹,非常有魅力的歷史人物。

這就更非司馬懿所能企及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對於司馬懿是怎麼評價的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一個名聲不太好的形象,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的形象也就被演義流傳民間。甚至還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還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各種謀略也是相當出色的,要...

歷史懸疑:曹操的形象是如何變成白臉奸臣的

在死後將近兩千年,曹操依舊很忙,忙著在各種書里當「人生導師」。人們已不再糾結於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專注於如何「用好」這個人。變化速度之快,功利性之強,也可以視作這個浮躁社會的某種縮影。這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