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台和《銅雀台賦》與《三國演義》的「移花接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90年),「冬,(曹操)作銅雀台」;在《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中又記:「時鄴(城)銅雀台新成,太祖(曹操)悉(全)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

(曹)植援筆(拿起筆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其下,裴松之引陰澹的《魏紀》所載曹植《銅雀台賦》的全文。

鄴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內,是曹操打敗袁紹以後的重要政治中心,亦是其被漢獻帝封為魏王后的王都。

銅雀台即是作為曹操顯示自己權勢和縱情娛樂的一處建築。

依遺址實測,銅雀台南北長60米,東西寬20米,高5米,台上原有殿宇百餘間。

元末,為漳河水沖毀,現只留遺址。

(復原版銅雀台,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的銅雀三台遺址公園)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與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自幼聰慧,能詩善賦,很得曹操的喜愛。

他的詩、賦收入在了《曹子建集》(十卷)中。

《銅雀台賦》又稱《登台賦》,其原文,據《三國志∙任城陳蕭王傳》的裴松之注,為: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

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雲垣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逞。

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暉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曹植的《銅雀台賦》文辭華美,既寫出了銅雀台的雄偉壯麗,又寓含了對曹操功德的頌揚、讚賞,史載:「(曹植)每進見(曹操)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後來,又有了一篇廣為流傳的《銅雀台賦》版本,比《三國志》記載的版本,多出了許多句。

其中有一句為:「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連二喬於東南兮,若長空之蝦蠑。

(三國演義中的《銅雀台賦》)

《三國志》(含裴松之注),是被乾隆皇帝定為「正史」的歷朝歷代「二十四史」之一,為研究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和三國鼎立時期歷史的最主要資料。

其所記的《銅雀台賦》應當是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版本。

後來的這個版本,顯然是有後人添加的成份。


《三國演義》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中,寫了諸葛亮為激周瑜聯合抗擊曹軍,背誦了《銅雀台賦》,並把廣為流傳版本中的「連二喬於東南兮」改為了「攬二喬於東南兮」,說曹操進兵奪吳的目的就是為了孫策與周瑜的妻子「江東大小二喬」,然後「置銅雀台,以樂晚年」,從而激怒周瑜,立見孫權發誓,全力抗擊曹操。

在這裡,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和增強小說情節的藝術色采,先是把銅雀台的建成及曹植寫作《銅雀台賦》的時間,由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移前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同時,又把「連二喬於東南兮」句篡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

《三國演義》寫作很重要的依據是《三國志》史書,但作為小說,其藝術加工乃至虛構,都是必須的,所謂「七分真,三分假」,在這種藝術加工和虛構中,羅貫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即是「移花接木」。

「草船借箭」是一例,將孫權「草船借箭」,寫在了諸葛亮的頭上,關於銅雀台和《銅雀台賦》則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意思的是,可能羅貫中意識到了書中的這個「紕漏」,遂在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台」中專門地寫上了「時建安十五年(210年)春,銅雀台(建)成」一句,似乎是予以「彌補」,其結果倒是造成了全書前後的「自相矛盾」,成為了書中的一個「敗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銅雀台真的是曹操為「二喬」建造的嗎?

「銅雀台」在哪裡?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銅雀台都只是一個憑各人想像的虛擬形象。真實的銅雀台,是在今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十七公里的古鄴城遺址內的三台村西。這裡原是三國時鄴城的舊址,前臨河洛,...

周瑜嫉妒諸葛亮?其實他倆都沒見過面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最歷史 還你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