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攬『二喬』於東南兮」,「二喬」究竟是什麼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瑜曰:「此賦公能記否?」孔明曰:「吾愛其文華美,嘗竊記之。
」瑜曰:「試請一誦。
」孔明即時誦《銅雀台賦》云:……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 「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
」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
——《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
這是《三國演義》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曹植原賦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改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巧妙的改變了文中「二橋」的原意,以此將周瑜激怒,堅定他抗曹作戰的決心。
那麼曹植原賦中的「二橋」究竟是什麼橋呢?
史籍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平定北方後,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隻。
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於是在鄴(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建都,於漳河畔大興土木修建銅雀台。
這是我國古代台式建築的傑作,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
據記載,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
按漢制尺寸計算,高達63米。
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
在台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二橋」指的就是從銅雀台出發連接金虎台和冰井台的兩座橋,一為金井橋,一為御龍橋。
明朝中期,三台還存在,後來,由於戰亂與洪水,銅雀台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
《三國演義》這一段羅貫中描寫得相當精彩,但也留下了兩處跟《銅雀台賦》有關的致命硬傷:一是事件發生的時間,二是周瑜的個人形象。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而曹操家的銅雀台要到建安十五年才開始建,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即便臥龍先生再神機妙算,也不可能知道幾年以後曹植詩賦的具體內容吧?其次諸葛亮說,「吾愛其文華美,嘗竊記之。
」試想周瑜也是文武雙全之人,如果《銅雀台賦》文辭華美,流行到連處於襄陽郊區種地的諸葛農夫都倒背如流,那麼身處經濟文化發達的江東都市的周瑜絕不可能沒有一點耳聞,即使不了解全部,找到原文也不是難事。
怎麼能如此輕易就被騙呢?而且拍案而起,破口大罵。
這還是周瑜嗎?還是那個"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一代儒將嗎?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作為統領千軍萬馬的大都督,保持理智,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基本素質。
怎麼會為了一句還沒證實的話就離座而罵呢?「吾與老賊誓不兩立!」這句話就跟今天的街頭小流氓說「我乾死他」如出一轍,這一段算是把周瑜的形象拉到了底。
銅雀台與建安文學有著不解之緣。
東漢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學家聚集在銅雀台,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慷慨任氣,抒發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文學史上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王粲的《初征》,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等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台所作。
可惜的是,這股風氣隨著曹操的去世而煙消雲散,400年後唐代詩人溫庭筠拜謁此處曾感慨賦詩云:"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石麟埋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
曹操為何對少婦寡婦情有獨鍾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赤壁大戰前夕諸葛亮智激周瑜的精彩情節。曹操率八十三萬大軍飲馬長江,全線壓境。東吳上下人心惶惶,議論紛紛。文臣言和,武將請戰,孫權一時猶豫不決,只好讓大都督周瑜決策。就在...
曹操為什麼修建銅雀台?銅雀台是曹操金屋藏嬌的地方嗎?
曹操到底是為什麼建造銅雀台的呢?公元810年,唐朝詩人杜牧與友人在黃州赤壁遊玩時以赤壁為題做了一首詩《赤壁》絕句一首:「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思是...
揭秘:曹操覬覦大小喬美色從而引起赤壁之戰?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人。東漢末,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占據兗州,建安元年,迎獻帝都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在官渡之戰中大破袁紹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