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評《三國演義》:田豐之死皆因自己不識其主 不知自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文說到田豐之死,是袁紹要面子。
凡事看兩面。
這次我們來說說,田豐在對自己的死應該負有什麼樣的責任。
先是田豐不識其主。
田豐在太尉府任職的時候,也是很有前途的,他之所以要決然的棄官回家,就是因為他看不慣官府中的作風,英賢被害的腐敗現象。
可見田豐是一個剛直不阿的「知識分子」。
那麼他現在所事奉的袁紹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世人早有評論,曹操就曾說過:「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而曹操最喜愛的謀士郭嘉曾評袁紹說:「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
多端寡是,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後來郭嘉又將袁紹與曹操比,提出十勝十敗之說,其中雖有對曹操的讚美之詞,但對袁紹的「十敗」之論卻是切中要害的。
既然田豐料事如神,那麼他對袁紹早就應該有所認識。
田豐錯投袁紹,無論田豐根本就沒有去了解袁紹其人,或者了解了而沒有認清,或者認清了而不以為然,都說明他是個不聰明的人。
其次是田豐剛而犯上。
田豐說話有時確實不注意場合,常常使人沒有面子,下不來台。
例如,當曹操前去攻打劉備之時,田豐對袁紹去襲擊許昌,袁紹因小兒子得了疥瘡不肯發兵。
這時田豐一邊用手杖敲地,一邊當著劉備使者的面說:「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這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
痛哉!」然後跺著腳離去了,這實在是一副氣極的樣子。
還有袁紹出兵伐曹,田豐說過「若不聽臣良言,出師不利」在出師之前說出師不利的話,這也是犯上的一種表現。
即使一片忠誠之心,但也要拿好分寸。
三是田豐不知自保。
與田豐同一時代的謀士都有過明智的選擇。
如當年郭嘉也曾投過袁紹,當郭嘉看到袁紹不是自己心中的主公時,便離開了袁紹。
陳宮發現曹操不可隨時,也離開了曹操。
徐庶發現劉表是不可用之人時,也離開了劉表。
而田豐自己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
綜上可見,伴君如伴虎,要想在老虎身邊有一口飯吃,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
如果命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抱負之類的事呢。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可田豐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一個道理,就是知道了也沒有去執行。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遇到了如果盡了自己的職責,去說了不聽,那你就不要再說了。
隔幾天再說,如果還是不聽,那你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沒有必要在一個樹上弔死,可以換換旁邊的其它的樹試試看。
三國演義里最令人遺憾的幾位才子謀士,諸葛亮或都遜色幾分
文/談根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三國是個英雄與...
原來他才是三國時期第一謀士?諸葛亮僅排第六!
三國時期,態勢之複雜,頭緒之紛繁,也在促使每一位賢明的君主收攬人才,重用謀士,以求一計圖霸一方進而平定天下。戰場上的戰術,戰略爭鬥,不同陣營之間運籌帷幄,鞏固基礎的明爭暗鬥,皆顯示了這些謀士對於...
荀彧不僅足智多謀,居然還是「算命大師」
三國里有很多頂尖的謀士,他們有的能料敵先機,有的知人長短,有的長於判斷,但說到這位,可以用「算命大師」來形容。他不僅足智多謀,甚至能測人生死,他就是荀彧。荀彧有王佐之才,也就是相國之才,他身為曹...
如果郭嘉活著,曹操早就統一天下?
歷史上,除了春秋戰國時代,謀士輩出的時代當數三國時期。西漢時漢武帝太強,文韜武略集於一身,手下多出將才,如衛青、霍去病等,而沒有人稱得上絕頂謀略家;東漢皇帝劉秀雖有中興漢室之大功,得力手下鄧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