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諸葛亮,用什麼撐起了傲世才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
《三國演義》讓諸葛亮成為婦孺皆知的名人,被等同於智慧的化身。
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他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諸葛亮名聲之大,美譽之盛,使他成為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
但是,也有人對他並不完全認同,比如魯迅先生就曾評價他為「狀多智而近妖」,認為《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寫過於誇張。
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呢?在青年時期,諸葛亮是如何造就自我的?
生於戰火之中
翻開《三國志》,我們會看到,諸葛亮並非出身豪門大族。
他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喪父。
當時北方諸侯戰亂,曹操攻打徐州時,「屠男女十萬,泗水為之不流。
」諸葛亮被迫背井離鄉,隨叔父諸葛玄輾轉各地,最終在荊州落腳。
諸葛玄將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嫁給了當地名門。
青年諸葛亮並沒有依賴姐姐、姐夫過上養尊處優的生活。
相反,他選擇了遠離襄陽繁華之所,轉而在南陽的隆中開始了自己的耕讀生活。
青年時期的隱居生活
諸葛亮從隆中生活到出山為止,大致為十年左右。
當時雖說是亂世,但是為了避免北方戰亂,很多高官名士都選擇來相對平穩的襄陽躲避長年累月的戰火,並逐漸在襄陽城郊建立起了當時的「別墅區」 ,過起了悠閒、自在且奢華的退隱生活。
飽讀書
在諸葛亮流傳後世的《誡子書》中有句名言,至今仍被廣為傳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可謂是青年諸葛亮的生活寫照。
諸葛亮嚴於律己,謹防沉溺於浮躁奢華的生活環境。
「絕情慾,去細碎」,表現出諸葛亮不願苟且過活。
這並非出於道德潔癖或宗教戒律,而是因為內心志向高遠。
廣交友
德不孤必有鄰,古人講究遊學,這不是關起門來讀書,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正因為北方戰亂頻繁,使荊州成了最佳的避難場所,因此在荊州可以找到當時著名的大學者和志向宏遠的年輕人。
諸葛亮雖然選擇一塊遠離浮華之所一邊耕種,一邊讀書。
但他同時也利用這荊州人才濟濟的難得機會,與當時天下名士才子相交遊。
諸葛亮在尋師交友的過程中,始終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
他先後拜訪了司馬徽,龐德公等高人隱士,不時向他們請教。
另外,與他共學論道的年輕才俊有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人。
博學識
在人生選擇上,諸葛亮並沒有複製前輩們的歸隱道路,而是對天下局勢和自己的志向都有自己的判斷。
正因為如此,諸葛亮能對於諸子百家,先賢之說做到不固守一家之言。
沒有像當時一些「俗儒」(司馬徽語)那樣食古不化,而是取各家之長為己所用。
立榜樣
對古人和當下有了自己的吸收整合之後,諸葛亮喜歡借古人事跡抒自家胸懷。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上篇我們提到過,如果說管仲的能力在於戰略部署和政務經濟,那麼樂毅則是戰爭方面的天才代表。
樂毅與管仲的共同點是,他們在戰爭方面也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優秀的外交能力。
另外,諸葛亮不僅僅欣賞他們的才能,也欣賞他們的人品。
樂毅後來因為新王不信任他,而被迫離開燕國,當時他寫了一封信,流傳千古,說明了自己的不得已以及他仍舊感激老燕王的知遇之恩。
後來諸葛亮流芳千古的《出師表》在行文上明顯受到了這篇文章的影響。
是才子還是狂妄?
不過正因為諸葛亮當時是未出茅廬的小伙子,卻說自己有文治武功之能,故而「時人莫之許也」。
而且從諸葛亮的自白中,人們可以推想,管仲有治國之才卻短於用兵;樂毅長於用兵卻無治國之能。
諸葛亮自比兩個截然不同領域的人才,豈非暗自標榜自己實則超出這二人的能力?難怪時人會認為這個年輕人非常狂妄了。
來自摯友的評價
可是,諸葛亮的朋友卻非常贊同諸葛亮的自我評價,他們認為諸葛亮的確身兼管仲、樂毅之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與學友之間交流深入,而且他們的交談絕非僅僅是尋章摘句的儒士之學,也並非空談玄虛的黃老之術,而是在對時政格局,政治、經濟、戰爭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討。
他的好友徐庶等人不是那種喜歡吹噓之人,這就說明當時在探討時事之時,諸葛亮必然有所言中,這才為朋友們深深敬服。
能夠做到靈活運用所學所想,預判天下格局走向的人,乃至支配天下趨勢的能力者,才可以當得起天下奇才的評價。
來自對立的聲音
然而,對於諸葛亮的批評也在於此。
有人站在事後諸葛亮的立場說:從諸葛亮自比的人物來看,就知道他是一個有意分裂國家政權的人。
因為無論是管仲還是樂毅,他們都是在天下紛亂中各為其主,而沒有考慮這種單方面勢力的壯大,無力達到真正的國家統一,反而造成了長久的諸侯割據場面。
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也是為了分裂國家,否則,他該自比於蕭何、韓信才是。
何況各專業有各專業的人才,正因如此,劉邦才能實現一統,而諸葛亮想身兼兩職。
實則非狂妄
其實,諸葛亮自比這兩位前人,不僅僅因為他們的才能,也因為他們面對的時事和諸葛亮當時面對的時事有類似之處。
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以剖析當時天下的時事格局開始:「 自董卓已來, 豪傑並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而從當時格局來看,諸葛亮也不認為當時走向已經到了劉邦項羽那樣兩雄決戰的境況。
這也說明,孔明並非一位狂放不通時務的人。
讀史札記:牛還是要吹的,萬一哪天實現了呢
三國時,琅邪人諸葛亮寄居在襄陽隆中,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但時人並不認可,只有潁川人徐庶與崔州平認為確是如此。評:做人還是有點自信的好,即使認同自己的人很少。你看人家諸葛亮,經常在人前自認為...
諸葛亮也吃軟飯,岳母曾是荊州當時最大豪族!
提到「神機妙算」這個詞我們定能想到一個人,他讓曹操無數次狼狽不堪,他讓司馬懿心驚膽戰了大半生,他一出山就幫助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方針,他的經天偉略、精彩故事廣為後人傳頌。如果沒有他,可能就沒...
諸葛亮靠什麼打動劉備的芳心,跟他赴魚水之歡
劉備與諸葛亮這一對是歷朝歷代的模範君臣,成都武侯祠更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年輕的諸葛亮高臥隆中卻心懷天下,讓劉備不辭辛勞三顧於草廬。中年的諸葛亮隨劉備東征西討,為其爭得天下三分。晚年的諸葛亮...
諸葛亮讀書的方法高明在哪裡?真的很有啟發
諸葛亮的老家在徐州琅邪郡諸縣(山東諸城),遷居到陽都縣(沂水)。他本人流落到荊州南陽郡的鄧縣。漢朝的鄧縣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陽縣之西二十里。
諸葛亮高臥隆中,年紀輕輕已是天下名人,是誰捧紅了他?
諸葛亮出山時,不過是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雖然未建任何功業,名氣卻大得嚇死人。在那個網絡、媒體不發達的時代,出名要主要靠口碑傳播。諸葛亮通過各種包裝宣傳,大名傳得很遠,以至於劉備不惜「三顧茅廬」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