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人來說生在亂世太不幸了,但對他來說恰恰是他的幸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別人來說,生在五代亂世太不幸了,但對趙匡胤來說,恰恰是他的幸運,因為他一步步走向陳橋驛那身黃袍子的日子,正是一步步結束五代亂世的日子,平定天下,是他被稱作英雄人物的主要資本,沒有亂世,哪來的這不世出的豐功偉業?當然,這都是後話,趙匡胤小時候肯定不會這麼想。

關於趙匡胤的出身有很多有趣的傳說。

我們剛才不是說到那個盜版皇帝唐明宗嗎?至少在宋朝人看來,這個人和趙匡胤的出生多多少少有那麼點關聯。

這位唐明宗雖然叫了很正宗的漢族名字——李嗣源,但他卻是個地道的沙陀人。

胡人做中原政權的皇帝並不罕見,大唐王朝的皇族也有著胡人血統,五代中有三個朝代——後唐、後晉、後漢,都是沙陀人建立的,這些都不是問題,那時候人們的思想要比後來開放得多。

這個唐明宗雖然靠篡位當上了皇帝,但是比較起來,在五代十幾個皇帝中,口碑還算是不錯的。

在他統治時期,天下好歹穩定了幾年,被亂世折磨得水深火熱的人們,也好歹歇歇肩,喘口氣。

因此唐明宗是五代皇帝排行榜上的「南坡兔」,僅次於被稱為「五代第一名君」的周世宗。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有這樣一段話:

長老為予言,明宗雖出蕃人,而為人純質,寬仁愛人,於五代之君有足稱也。

嘗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

願天早生聖人。

這個故事是歐陽修從「長老」——一些親歷歷史的老年人,那裡聽來的。

大家評價這位胡人皇帝為人不錯,「為人純質,寬仁愛人」,人善良、心眼兒好使,對老百姓有愛心。

更重要的是他有自知之明,他曾經在夜裡點上香燭向老天爺祈禱,說,我本是個外族人,漢字也不會寫,漢語也說不利索,漢文化也一竅不通,我何德何能,怎麼能做得了中原地區的皇帝呢?因為天下大亂,稀里糊塗被部下們逼迫才幹了皇帝這差事。

你看看天下亂成這個樣子,都多少年了,希望老天爺你老人家早點下派一個好幹部——降下純種的真龍天子,來替這天下蒼生做領導吧。

唐明宗是在公元926年當上皇帝,而趙匡胤恰好出生在公元927年。

本來這亂世中普通人的生生死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這位趙匡胤恰巧是成功結束亂世,開創了一個可以上追漢唐的大宋王朝的英雄人物。

因此宋朝人回溯歷史,這才發現似乎冥冥之中上天早有安排,說不定這位外族出身的唐明宗,他在926、927年某個夜晚,和老天爺之間的秘密溝通還真是管了用——這不,老天很快就把趙匡胤給派到人間了。

既然是老天爺派來的,那趙匡胤的亮相肯定不同尋常了。

歷史上但凡有大英雄、大聖人降生,總會有一大堆傳奇故事伴隨著,不過說實話,這些故事本身可信度往往不高,他們只不過反映了老百姓嚮往過好日子的迫切心情。

好日子不會自己來,因此總要有個「大神」級別的人物出來幫幫忙做做歷史推手才行,所以世道越亂,這種神奇古怪的故事就越多。

北宋有個大文豪叫楊億,他曾經講述趙匡胤出生時發生的靈異事件(見於《楊文公談苑》)。

說趙匡胤老家在洛陽一個叫夾馬營的地方,他生下來的那天夜裡,紅光滿屋,整個房子遠遠望去就好像著火了一樣。

皇帝近衛部隊軍官趙弘殷的夫人杜氏,就在這神奇的紅光中生下了趙匡胤。

更不同尋常的是,據說這個新生兒「胞衣如菡萏」,什麼是「菡萏」?實際上就是荷花文雅的稱呼。

「胞衣如菡萏」,是說那小孩的胞衣就好像荷花的花瓣一樣。

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小時候看過一個動畫片叫《那咤鬧海》,那個古靈精怪的小那咤生下來的時候,也是包在荷花瓣中。

這個創意大概還是來自趙匡胤出生的故事吧,古人還真是有想像力啊。

光有點荷花瓣還算不了什麼,更不可思議的是,小趙匡胤生下來香氣撲鼻,而且這香味比進口法國香水還耐久,據楊億說是「營前三日香」,意思是,三天之內,夾馬營的人都能聞到這濃郁的香氣。

就為了這個原因,趙匡胤的小名就叫「香孩兒」,而他們家住的那個小區本來不是叫夾馬營嗎?後來就改名字叫「香孩兒營」。

這個故事,南宋人王稱在《東都事略》也講過,只不過在這本書中,他說「昭憲皇后嘗夢日入懷而娠。

生之夕,光照室中,胞衣如菡萏,體被金色,三日不變。

」書中加了個趙匡胤母親杜太后夢見太陽而懷孕的情節,把「營前三日香」,改成了「體被金色,三日不變」,身體皮膚像被鎦金一樣,過了三天那層金顏色還不退——「香孩兒」這下子變成了「金娃娃」了。

不僅如此,趙匡胤小時候還經過「易學大師」陳摶的鑑定。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五代亂世之際,兵荒馬亂的,趙匡胤的母親杜氏用擔子挑著趙匡胤、趙光義哥倆逃難,當時這位終南山的活神仙、「易學大師」陳摶,正雲遊四方,給人家免費算命,正好遇到累得呼哧呼哧喘的杜夫人,要說人家陳摶怎麼是活神仙呢,他打眼一望,不得了不得了,面前這個小女人可不是一般的人(當然不一般,挑著倆孩子呢),再看看兩個筐子裡的孩子,那就更不是普通人了,分明是兩個活生生的真龍天子啊。

要不說這神仙就是有文化,他當場大聲朗誦了兩句詩:「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上擔挑。

」五代亂世紛爭,老百姓生靈塗炭,皇帝都是山寨版的,走馬燈似地換來換去。

「真龍天子」在那時候可是稀缺資源,更何況一下子出現兩條龍子,真不得了,看來五代亂世要結束了,天下太平的日子不遠了。

陳神仙是道教名人,人們堅信他不會是大話王,但這個故事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為宋太祖生於公元927年,宋太宗生於公元939年,哥倆正好差十二歲,一個二零後,一個三零後,一個步入青春期了,一個還在咬著奶嘴,根本玩不到一塊兒去。

再說了,杜太后畢竟是個女人,就算可能比較壯吧,挑到一副擔子上,一頭重一頭輕的,也實在不大好協調。

不過故事也就這麼一說,你不能都信,也不能都不信。

這個看似很荒誕的小故事裡,有一個內核是真實的,那就是杜太后確實擔負著天下太平的重要使命,而趙匡胤(甚至包括他的弟弟趙光義)就是那即將救百姓於水火的大英雄。

類似的傳說,幾乎歷朝歷代都有,中國人喜歡神化歷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總會找到或製造一些傳奇故事來抬高他們的出身。

這些傳奇故事無非有這麼三個來源,一是出自文人閒談,二是出於史官編造,三是來自民間傳說,故事本身真真假假實際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產生這些故事的時代心理,它們只不過說明這樣一個問題,世道亂得太久了,是需要一個大智大勇的超人來改變一下了,這大概是一種民心所向吧。

雖然講這些故事的人,都是宋朝人自己,那北宋的楊億、歐陽修都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文豪、大學者,南宋的王稱也是個著名的史家,但這些神奇的故事也就是那麼一說,對它們證偽沒有什麼價值,證真也不大靠譜。

下面我們說點更靠譜的事情吧,那就是趙匡胤的頑童時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