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這麼多說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於歷代的正史,大家最常講的是《二十四史》,但是《二十五史》和《二十六史》也是有的,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說法呢?

正史之首,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本來沒有固定的名稱,有時候被稱為《太史公書》,有時候被稱為《太史公》,一直到三國時期,才把以往對歷代史書的統稱「史記」作為它的專有名稱。

這也充分說明了《史記》在史書中地位了。

《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這種體例被後來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所採納。

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也只有採取這種體例的史書,才有資格被稱之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欽定出了"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

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

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實際上除了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歷史上還出現過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十史:《晉書》、《三國志》、《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多種說法,即把前朝的正史總結到一起所給的統稱。

隨著年代的增加,史書也隨之增加,自然也就數目越來越多,以後加上民國史,還會有二十七史。

當初秦始皇萬世一系的夢想早都灰飛煙滅了,只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傳承才是永不截斷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二十四史都有哪些歷史

所謂「二十四史」,是指中國歷史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起於漢武帝時誕生的《史記》,終於清乾隆時刊行的《明史》,前後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欽定二十四史

導讀:究竟是二十四史,還是二十五史,正史是怎麼回事?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