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宋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北宋初期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使經濟文化空前繁榮。

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造成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趙構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占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後改為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並設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

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統一全國。

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

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

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

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

他的弟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趙光義即位,即宋太宗。

趙光義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五月,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

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

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

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趙光義先後逼死太祖之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貶黜趙廷美到房州,兩年後趙廷美就死於謫所。

趙光義長子趙元佐也因為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趙元僖暴死,最後襄王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趙光義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

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

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趙光義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

趙光義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

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他的親題。

政和元年宋遼夏對峙圖宋因五代之舊,建都開封,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

宋朝與遼國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

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

在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

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

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

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

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

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

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

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

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

結果後來並未設置。

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

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從960年到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宋朝分為兩段,從960年到1127年,是建都在開封的統一王朝,北宋,後來被金朝滅亡了。

從1127年到1279年,是建都在臨安的南宋,也就是今天杭州的偏安王朝,後來被元朝滅了。

其實由趙匡胤創建,趙構重建的,都叫宋朝。

杭州在南面叫南宋、開封在北面北宋是後人為了區分開來。

宋國號源自於宋州(今商丘),趙匡胤曾經做過軍政長官的地方,宋國號的來歷可以說是簡單明了。

然而,對於一些喜歡附庸風雅的宋朝文人來說,堂堂大宋的國號如此地平淡、直白,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最終在宋朝文人們的層層附會之下,宋國號竟然變成了一個與天地、陰陽、人事種種方面都相符合,堪稱自古罕有的完美國號。

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蘇南京),洛陽(今河南洛陽)、揚州、蘇州、鄂州、江陵(今荊州),益州(今成都),還有著名的襄陽城(今湖北襄陽)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改為東京。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

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

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

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

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

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

其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宋太祖弟趙光義即位,廟號太宗。

太宗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

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

太宗志得意滿,下令進攻燕京。

結果在高粱河遭遇慘敗。

此役之後,宋朝的戰略便轉為被動。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結果又敗,著名的大將楊業也在此役中陣亡。

之後宋朝在對党項的戰爭中也多失敗,四川又爆發民變。

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

太宗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

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太宗親題。

太宗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

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起源於杜太后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后稱要趙匡胤死後先傳光義,再傳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

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雖然有金匱之盟的說法,但是太宗卻先後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後廷美就死於謫所。

太宗長子元佐也因為同情廷美而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後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

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

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太宗死後,真宗趙恆接替即位。

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

自從雍熙北伐之後宋真宗趙恆,遼朝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

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

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

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

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後來,寇準漸漸失寵,最終被罷相。

真宗開始信用一佞臣王欽若。

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真宗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真宗封禪。

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

結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後三次封禪。

這嚴重損耗了民力。

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

一次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與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仁宗。

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並改名為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駕崩。

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

從此開始了劉太后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後他才得以施展抱負。

仁宗皇后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

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后。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

仁宗竟以皇后之禮處理喪事,並追封為溫成皇后,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后,可謂曠古未見。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二年(1038年)稱帝後,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

爾後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朋黨。

由於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

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

在邊疆上,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趙曙。

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

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

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英宗才開始親政。

但是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

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

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

最終曹太后下旨,稱英宗之父為皇考。

才平息了這場爭論。

但總體來說,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

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

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鑑》的寫作就是英宗所提出發起的。

宋神宗,英宗長子,諡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英宗趙曙長子。

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後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

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

1067年-1085年在位。

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

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

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

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

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

各路宋軍全線敗退。

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藉口。

端平入洛之後,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

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禥為皇儲。

由於趙禥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藥,因此趙禥先天不足。

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

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度宗。

趙禥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

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

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

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

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度宗了解。

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度宗才得知此事。

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

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

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

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

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準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賈似道藉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

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度宗去世,終年35歲。

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顯即位。

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

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

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

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

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

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

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趙隰被俘。

南宋滅亡。

接著,趙隰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

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

但是,小朝廷內部鬥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蒙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

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

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

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

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即今天的廣東新會)。

元軍在北方漢人將領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鬥,全線潰敗。

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

世人不恥張弘范,特於此立碑「宋張弘范滅宋於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徹底滅亡。

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戰後,有十萬人自殺殉國,海上都是屍體。

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云:「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

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並非猝死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是困擾史學界的一個千年之謎,歷來有「燭影斧聲」之說,甚至有人把他的死與宮闈緋聞聯繫起來。總之,普遍認為趙匡胤死於非命,是一夜暴死。作為一代傑出帝王,趙匡胤的死,著實讓人惋惜,所...

趙光義即位疑雲 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嗎

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趙光義穩固統治皇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

宋朝統一天下歷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最夢幻的王朝,你願意生活在那裡嗎

中華王朝在秦漢起步、隋唐急速發展,各種經濟、文化、科技等不斷積累,於宋朝爆發。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一個獨立的王朝,分北宋和南宋,公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960年到1279年,是中...

歷史中的宋代(北宋)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共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