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和雞湯文有什麼區別?答案是:沒有區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些人,已經到了眼中有經典,心中是雞湯的境界了。

一、

一般人們認為,閱讀《論語》《道德經》這種經典,比閱讀雞湯文高級,但實際上未必如此。

譬如《論語》,你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你懂得了:要好好學習,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你讀「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你懂得了:人要誠信。

你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你懂得了:要向優秀的人學習,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好。

你讀「三思而後行。

」你懂得了:要謹慎行事。

你讀「過猶不及」。

你懂得了:要適度。

你讀完了《論語》,懂得了很多道理,覺得學到了很多。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你讀《論語》懂得的道理,是你不讀《論語》也懂得的,是你讀任何雞湯文都能懂得的。

也就是說,你讀《論語》,實際上沒有從論語中學到任何東西,你只是用《論語》中的言論,註解你已知的「道理」。

——你把《論語》雞湯化了。

其他所有經典,也同此理。

二、

有些人就牛逼了,多年研讀一部經典,動不動就問人家,你讀了多少遍?他會覺得他已經對這部經典很了解,很熟悉了,甚至「得道」了。

很顯然,這是一種錯覺。

實際上,對一部經典的理解程度,雖然和閱讀遍數有些關係,但這絕不是全部。

大概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經典的閱讀是需要一定知識基礎的,或者說經典的閱讀本身就是一門知識的學習。

文本之外,還需要相關的比如版本、歷代註疏、思想史等等知識。

一個普通出版社的帶「心得」「感悟」的東西,讀一百遍,大概和沒讀也沒什麼兩樣,是無法觸及到深層義理的。

而在這種不斷閱讀過程中,人們會自然的產生一點兒觀點看法,腦洞就逐漸形成。

由於沒看過古今注本,不了解正確的理解與闡釋方法,於是讀的越多,腦洞越多,最後靈光一閃,突然就有了重大發現,以為這部經典兩千年來人都讀錯了,其真意被你發現了。

——牛逼了。

三、

無論是把經典讀成雞湯還是某種不可知的神秘的東西。

本質上都是缺乏知識,放飛了想像。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讀者自然也就有一千種理解經典的方法。

這話是對的。

但這句話只是一種描述性的話語,而不是一種判斷性的話語。

這句話只是說明了事實上存在著這許多的差異,而不意味著每一種都是合理的。

就好像說:這世界上什麼人都有。

這只是描述事實,而不意味著我們就認為什麼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很多缺乏知識的人會說:誰能讀懂《老子》《周易》,這之類的話。

大概在他們看來,這兩部書是很難懂的,事實上確實難懂。

於是他們就此把這歸入了不可知的神秘的領域,既然是不可知的神秘的領域,那麼自然也就沒有對錯可言。

他們就此獲得了對這部書的解釋權——因為任何批評,在他們看來,都是只觀點不同,而沒有對錯之分。

我對科學是不懂的了。

但這樣的情形我大概在對待科學相關的問題中看到過。

因為世界有許多未知,於是就此把世界歸入神秘,認為科學的解釋只是一種觀點,而他的想像也是一種觀點——和科學的觀點是平等的,他們之間只有觀點的不同,而沒有對錯之分。

實際上,在很多人看來神秘莫測不可思議的東西,都是以確定的知識和規範的體系為基礎的。

是的,現在仍有很多爭議,很多疑問,但我們用知識、理性來處理這些問題,而不是靠想像。

有些人對經典的解釋,看上去似乎運用了一些知識,但本質上還是缺乏知識,還是想像。

有很多民間加冕的「國學大師」都屬此類。

他們的水平,大概相當於:

how are you? ---- 怎麼是你?

how old are you? ---- 怎麼老是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