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27歲才奮發終成名家,你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最是時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於眉州眉山。
蘇洵的父親蘇序在眉山比較有名氣,年輕時打過眉山保衛戰,性情中人,好喝酒侃大山。
醉後豪情萬丈也愛吟詩作對,倒是和他那個孫子挺像的。
蘇洵呢,天資還是很高的,學習文章創作什麼的都是手到擒來,難免有點自視甚高。
還有一個問題就在於他對讀書不是很感興趣。
愛好遊山玩水,是個驢友,他老爹倒也沒強迫他,任由他做自己喜歡的事。
後來蘇洵18歲那年結了婚,對象也是眉山大戶人家的千金程氏。
可是成了家做了父親也沒能讓蘇洵定下心來,仗著自己有幾分才氣,加上父親對他縱而不問,蘇洵不專心學習,繼續著我行我素的生活,眼看著就要成為下一個「傷仲永」。
好在同時發生的幾件事情,徹底改變了蘇洵的心性。
先說程氏,是個賢妻良母,因為蘇洵總是在外和一群狐朋狗友廝混,所以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程氏身上。
程式的管教很嚴格,每天孩子們都有固定的學習時間,這讓一天到晚遊手好閒的蘇洵很是愧疚。
這萬一以後連孩子都不如怎麼辦?蘇洵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不過後來他的孩子們確實比他更厲害...)
再有就是二哥蘇渙問蘇洵,說你小子一天到晚不是在旅遊就是在旅遊的路上,能不能各地山川河流描繪出來,讓哥哥也見識一下。
蘇洵想著這有何難,可剛要開口,卻發現滿腦子都是畫面卻不知如何描述,總不能吟一句「大海啊你全是水」。
蘇渙看著面露難色的蘇洵會心一笑,轉移了話題,又提了個新要求,希望蘇洵能幫忙將蘇家的族譜編篡出來。
這查祖上資料的差事倒並不難,但其中儘是蘇渙的良苦用心。
蘇洵看著列祖列宗們的光輝事跡,不由得再次心生愧疚。
最後則是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名落孫山,深深打擊了蘇洵。
經過這幾件事,蘇洵痛定思痛,他決定從現在開始,奮發圖強,專心讀書,這一年,他已經27歲。
2
歐陽修在蘇洵的墓志銘中提到過此事,說蘇洵「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
」島主覺得讀書最難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制力,杜絕外界誘惑,蘇洵能夠做謝絕之前天天玩樂的朋友們的邀請,把自己關起來學習,其決心可見一斑。
關於蘇洵發奮的事還有一則挺經典的笑談,說是蘇洵讀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年端午節蘇洵也沒休息,一大清早起來讀書。
程氏很欣慰,不想打擾丈夫,於是剝了幾個粽子,加上一個糖碟放在蘇洵身邊。
到中午時分程氏再去收盤子時卻發現,粽子倒是吃光了,但糖卻一點沒動,再看蘇洵,嘴卻全黑了。
原來蘇洵學得太認真,把硯台當成糖碟,蘸著墨水吃粽子,他還渾然不知。
可謂是正宗的滿肚子墨水了。
自從蘇洵痛改前非,脫胎換骨,靜下心來學習之後,馬上收到了奇效。
沒過兩年他就收穫人生中最大的成就。
雖然不是學術上的,但他接連生了蘇軾、蘇轍兩兄弟。
(島主說這是他最大的成就應該沒人打我吧)
之所以給兩兄弟一個取名軾,一個取名轍,都與車有關,倒不是蘇洵多麼愛車。
據蘇洵所寫《名二子說》裡面的意思,表示希望兩個孩子不要鋒芒畢露,學會保護自己。
從兩兄弟後面發生的事來看,蘇洵的擔憂倒是不無道理。
而後幾年裡蘇洵雖然讀書認真多了,但參加科舉仍是屢試不中。
這倒不是他文學水平不行,而是風格問題。
當時科舉考試的科目看重辭藻華麗的「太學體」。
而蘇洵個人喜愛論辯文,愛針砭時弊,乾貨較多。
在歷經幾次失敗後,蘇洵看了看這些年來為了應和科舉考試所作的文章,自己都覺得這寫的什麼鬼,狗屁不通。
接著一把火把之前寫的所有文章都燒了,回爐重造,他再次下了改變自己的決心。
他認定了科舉考試「此不足為學也」,他決心不再為應試而學習,而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一個人徹底否定錯誤的過去,重新開始難能可貴,兩次做到這件事,更是需要極大的勇氣,這一年他已37歲。
3
晚了麼?不晚。
這一條路蘇洵走對了,蘇洵和島主一樣也是個戰國迷。
當他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對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研究,頓感如魚得水,一發不可收拾。
做出了《權書》、《衡論》等經典文集,散文論點鮮明,議論明暢,筆勢雄健,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
說老實話蘇洵的文章島主只看過一篇《六國論》,當時還覺得觀點不是很靠譜,他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於以土地賄秦,這個想法明顯以偏概全。
不過今天好好研究了蘇洵歷史背景一番,才發現他這個論點完全是借古諷今,諷刺的是北宋與遼還有西夏簽一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終將助紂為虐,直刺血淋林的現實。
再讀起來則有酣暢淋漓之感。
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一個突破,對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也有很大影響,對日後三蘇貴於寫實,反對浮誇的古風做派奠定了基礎。
雖然自己已是看破世俗,不求功名。
但對於兩個兒子蘇洵還是滿懷期望的,蘇軾和蘇轍都是少年天才,蘇洵費盡心血教導他們。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蘇洵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趕考,這下可就是一戰成名了。
蘇軾和蘇轍同時金榜題名,轟動京城。
還有意外的驚喜,發生在蘇洵自己身上。
當時的翰林學士歐陽修看到蘇家這兩個少年天才很是好奇,一打聽原來是三蘇,上面還有個老蘇。
於是歐陽修又看了蘇洵的文章,大為讚賞,稱其文章「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
歐陽修成了三蘇的伯樂,為他們做起了義務宣傳,在朝廷內推薦他們的文章,讀者皆讚不絕口。
三蘇名動天下,蘇洵大器晚成,在48歲這年獲得了認可,文章在世間廣泛傳播,頗受好評,也成了日後受世人推崇的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成名之後的蘇洵依舊堅持不肯參加科舉,在兩個兒子提名金榜後他說了一句「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看來心中還是有一點小怨念存在啊。
在之後的日子裡蘇洵繼續著自己的學術研究,有許多佳作問世,也負責一些禮書的編篡工作,於1066年病逝,終年58歲。
縱觀蘇洵的一生,島主感概良多,有很多時候我們都被為時已晚則四個字所蒙蔽了,其實這只是我們不願堅持不願努力的藉口而已。
蘇洵敢於在27歲與37歲這種年紀兩次否定自己,重新開始,他沒有逃避,最終苦盡甘來,獲得如此成就。
這告訴我們只要有覺悟有決心,什麼時候都不算太晚。
當你沉下心來,認清方向決定努力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因為你已經走在了那些還在迷茫的人的前面了。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門父子三詞客是:蘇洵、蘇軾、蘇轍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軾此對聯是四川眉山三蘇祠的楹聯,上下聯都是頌揚三蘇的。上聯言蘇門父
悟空間|游三蘇祠、三蘇祠紀念館 , 探尋「百世之宗」——蘇洵
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門父子三詞客此對聯是四川眉山三蘇祠的楹聯,由清代宰相張鵬翮撰。三蘇祠位於眉山城西南隅紗毅行,始建於元代延祜三年 (1316年)以前。因故址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他從27歲才開始奮發圖強,終成名家,所有為時已晚,都是恰逢其時
1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於眉州眉山。蘇洵的父親蘇序在眉山比較有名氣,年輕時打過眉山保衛戰,性情中人,好喝酒侃大山。醉後豪情萬丈也愛吟詩作對,倒是和他那個孫子挺像的。蘇洵呢,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