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文學家蘇洵逝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066年5月21日,北宋文學家蘇洵逝世。

蘇軾、蘇轍之父(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蘇洵少時不好讀,由於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遊,走了不少地方。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蘇洵母親史氏病故,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蘇氏祖墳。

蘇洵第一次上歐陽內翰書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

」時間實已太晚,何況一開頭的時候,態度又不很認真,仗著聰明,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麼難。

但是到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他卻不幸落第。

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乾淨,決心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

每日端坐在書齋里,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並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

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

所以歐陽修作墓志銘,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日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試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是月命蘇洵去禮院與陳州項城縣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書,是月仲兄蘇渙出知漣水軍,未行提點利州路刑獄,蘇洵父子於西郊送別。

八月蘇軾蘇轍參加制科考試及殿試。

九月蘇軾被任命大理評事,蘇轍被任命秘書省校書郎。

十一月蘇軾辭別父親去鳳翔赴任。

  

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禮》編撰完成。

蘇洵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蘇軾述其志寫完《易傳》。

四月二十五日病逝於京師,時年58歲。

六月具官船載洵由蘇軾蘇轍扶護出都城,蘇軾妻王弗靈柩亦隨載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峽延水路於第二年四月護喪還家,十月二子尊父命於其母合葬。

  

蘇洵文章的語言,字字珠璣,句句珍寶,既古樸凝練,又生動形象,妙語連篇,內涵豐富,讀了使人回味無窮。

蘇洵論文,見解亦精闢。

蘇洵提倡學習古文,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

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不同寫法和共同要求。

他特別善於從作品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與藝術特色。

認墨為糖

蘇洵發憤讀書後,讀書的態度和以前迥然不同。

相傳有一年的端午節,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書房裡,連早餐也忘了,特地剝了幾隻粽子,連一碟白糖,送去書房,沒有打他便悄悄地走開了!近午時分,收拾盤碟時,發現粽子已經吃完,糖碟原封未動,然而卻在硯台的四周,殘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蘇洵的嘴邊,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來蘇洵只顧專心讀書,把硯台當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編寫族譜

蘇渙問蘇洵:「三弟啊,你遊歷了那麼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寫點文章,讓我看看這紙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這一下真的把蘇洵難住了,他覺得滿肚子都是錦繡河山,卻不知如何將它吐到紙上,想畫畫不成,想寫寫不出,急得他滿頭是汗。

蘇渙見狀一笑,略轉話題:「三弟,你別著急。

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請三弟幫助圓了。

」蘇洵忙問:「什麼心愿?」「我們蘇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來歷的,可自大唐以來,我們只知眉州刺史蘇味道是我們的先人,往後就語焉不詳了。

從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蘇杲、曾祖叫蘇祜。

三弟既然喜歡週遊,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別人的族譜,把我們蘇家族譜編出來呢?」蘇渙慢慢說道。

蘇洵一聽,覺得這件事做起來蠻有意思,便一口應諾下來。

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親戚,蘇洵一經詢問,他們都拿出族譜和先人的往來書信,再加上眉州府里還有些陳年案卷,很快蘇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蘇味道的名字,可惜這位先人事跡,讓他看了臉上發燙。

再往前,查到了漢代的蘇建和蘇嘉、蘇武、蘇賢三兄弟,還有先秦的蘇秦和蘇公。

這時蘇洵的興趣越來越濃,為了弄明這些人的來歷,他為自己列下了長長的書單,把《史記》、《漢書》,還有更早的《左傳》、《國語》、《戰國策》都羅列到床前案頭,讀了個通透,一直讀到二哥「丁憂」期滿,離家上任,這時的蘇洵已是欲罷不能,他發現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必須發憤讀書,才能將心中所思,形諸文字——這年他已二十八歲。

焚稿奮發

有一天,蘇洵在書房裡整理他以前寫的書稿時,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因為連自己也感到不滿意,又怎能讓它們在世上流傳呢?於是他將這數百篇書稿統統抱出屋去,放在一個空地上,點上一把火,化為灰燼。

他之所以這樣做,正是為了堅定從頭做起的決心。

焚稿後,他如同放下一個沉重的包袱,更加輕鬆愉快地刻苦學習了。

蘇洵有時在家閉門苦讀,有時奔走四方,求師訪友,一年到頭忙個不停,以致後來他兩個兒子的學習要靠他妻子教導。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奮鬥,蘇洵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既精通《五經》和諸子百家學說,又同時對古今是非成敗的道理進行探討,使自己具有了淵博的知識和驚人的才智,再寫起文章來,往往到了「下筆頃刻數干言」的程度。

他寫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論文,受到了家鄉學者的傾慕,他自己也真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父子成名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梅聖俞參與其事。

他們看了蘇軾的試卷,「以為異人」;對蘇轍也頗欣賞,「亦以謂不忝其家」,於是兄弟倆同第進士高等。

蘇軾當時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

由於蘇氏兄弟一起高中,還曾引起一場風波,落第的考生們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謗紛紛。

但三蘇卻因此很快的成名了。

蘇軾兄弟就正是這樣在「士人」的「怨謗」中脫穎而出。

這時歐陽修又特別讚賞蘇洵的文章,譽為「孫卿子之書」,並獻諸朝廷。

於是,「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

許多考生,爭讀他們的文章,甚至學習他們樸實高古的風格。

當時有諺語說:「蘇文生,吃菜根;蘇文熟,吃羊肉。

」是說精熟三蘇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貴,足見三蘇文章受世人重視的程度。

據說,蘇轍兄弟登科時,蘇洵對兩個兒子以一舉成功,而自己卻曾是科場的敗將,有所感觸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清代宰相張鵬翮撰大門聯贊三蘇:「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