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單刀會」發起人並非關羽 ,而是東吳魯肅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歷史上真正的「單刀赴會」,發生於公元215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戰場上,其策劃與主導人物是魯肅,而並非小說《三國演義》里那位「孤膽英雄」關羽;其起因、經過、結局以及歷史意義,也與「演義小說家言」截然不同。
「單刀會」 之舉不僅僅體現了魯肅過人的膽略,更表現了他作為東吳統帥的智慧和眼光,而且在大的戰略、戰術上對整個荊州甚至全國的局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當時荊州戰場的總體態勢是:公元208年吳、蜀聯軍取得赤壁之戰大勝後,劉備獲得了荊州南部作為立足點,並在隨後應益州牧劉璋之邀,以入蜀幫助抵禦曹魏入侵為由,開始了對益州(今四川)的征伐。
公元219年,劉備已經攻占了益州、荊州、漢中等大片區域,勢力達於極盛。
在此前的215年,江東孫權在劉備進占益州後,便向其索要當初「借予」的荊州;而劉備方面卻「背信棄義」,不僅態度輕慢地予以拒絕,還粗暴的驅逐了孫吳派去接管長沙等三郡的官員。
感到自己一再被騙的孫權惱羞成怒,於是決心訴諸武力,遂派遣大將呂蒙領軍強取三郡。
呂蒙出兵後,一路勢如破竹,輕取長沙、桂陽二郡,唯獨零陵太守郝普堅拒不降。
劉備見孫吳動了粗,這才從勝利的喜悅中驚醒,他親赴公安指揮坐鎮,並急令蕩寇將軍關羽率三萬兵馬火速進駐益陽,準備解零陵之圍並收復已經丟失的兩郡。
孫權則調橫江將軍魯肅率部趕往益陽,阻擊正欲南下的關羽。
此後,關羽和魯肅兩軍在益陽一帶形成對峙。
從表面看,此時的孫權已占得先機,吳軍入荊州後連攻兩郡,形勢十分有利。
但實際上卻暗藏危機。
因為劉備迅速做出了反應,隨著事態的發展,孫權正面臨著諸多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戰線過長,兵力分散:呂蒙僅率兩萬精銳,卻要分三處使用,守長沙、桂陽還好說,圍攻零陵卻需調集重兵;而負責打援的魯肅麾下僅有1萬兵力,實在難敵關羽的三萬虎賁。
其次,由於戰線最南端的零陵郡久攻不克,吳軍實處於首尾皆受鉗制的不利境地。
相反,關羽卻握有戰場主動權:既可往東攻打長沙,又可南進增援零陵,不論攻哪邊,都可使孫軍顧此失彼、捉襟見肘。
此役成敗之關鍵,就要看魯肅能否阻截關羽南下或東進,為江東軍隊恢復戰場主動權而爭取寶貴的時間。
當然,在此劍拔弩張之際,魯肅想以區區1萬人馬抵擋關羽3萬復仇大軍,可謂螳臂擋車,談何容易!「單刀會」 ,就是魯肅在此進退維谷的窘境中採取的一次大膽對賭,然而從事後效果看又是當時唯一可行的有效行動。
《三國志》記載了事件經過:「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單刀俱全。
肅因責羽曰:『國家(指江東孫權)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唯德所在耳,何常有之』
!肅厲聲呵斥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魯肅發起的「單刀會」是冒著很大風險的,然而他似乎又成竹在胸。
兩軍兵馬已擺開廝殺陣勢,相距僅「百步」,而且從史料中露出的蛛絲馬跡看,關羽和其部下事先可能有所準備,或許已在帳幕後埋下伏兵,隨時準備發難。
在這場疑似「鴻門宴」上,魯肅身處劣勢而不膽怯,他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地駁斥了對方的強詞奪理,又儘量掌握語言分寸,曉之以理,以理服人,終於使關羽理屈詞窮,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古人云:「師直為壯,曲為老」,魯肅在道義上取得了完勝,也使關羽有所顧忌,未敢輕舉妄動。
「單刀會」有何意義?首先,魯肅策劃的「單刀會」對荊州爭奪戰的形勢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有時候,談判本身也是一種拖延術;更重要的是,魯肅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挫敗了對方主將關羽,使其信心動搖,坐失戰機,鑄成大錯。
幾乎與此同時,呂蒙用欺騙手段誘降了零陵太守郝普;取零陵後,他隨即率潘璋、孫皎等將領迅速北上,與魯肅合兵,重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荊州戰場大勢又一次朝著有利於江東的方向傾斜。
恰在此時,曹魏又乘虛攻打漢中,劉備擔心益州安危,後顧有憂,遂被迫與孫權劃地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分荊州,長沙、桂陽、江夏諸郡歸孫吳,其餘的部分歸劉備,然後罷兵息戰,各自退兵。
荊州之役的後半段,孫吳實際上兵不血刃就重奪半個荊州,並跨出了收復整個荊州的第一步。
膽識過人的魯肅可謂居功至偉。
其實,魯肅發起的「單刀會」還有更多意義。
魯肅煞費苦心避免了孫、劉兩家如箭在弦的一場惡戰,更避免了孫劉盟友關係的過早破裂。
假如沒有魯肅的努力,一場血戰在所難免,其結局必是兩敗俱傷,聯盟散夥,曹魏得利。
若真如此,本來已相對均衡的三方力量平衡將被打破,曹魏必將一超獨霸。
而各個擊破,正是曹操在剿滅群雄的百戰中早已練得駕輕就熟的拿手好戲。
似此,後來三國鼎足的格局恐怕就是另一番氣象了。
總之,孫劉分荊州後,雙方還能「更尋盟好」,並在之後的一段時期內能繼續聯手抗曹,且彼此互不干涉,各自謀發展,以至於三國對峙局面的最終形成,都與魯肅發起的「單刀會」有莫大關聯。
其實,除了勇氣和膽量外,更值得點讚的是魯肅的登高望遠與不凡見識。
毫無疑問,貌似忠厚長者的魯肅也是三國時期一位智勇雙全的傑出戰略家,這一點母庸置疑,早在他一開始就和諸葛亮不謀而合,竭盡全力促成孫劉抗曹聯盟時,就已經向世人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可惜的是,因小說《三國演義》水銀瀉地般的巨大影響力,由魯肅親自導演並擔任主演的「單刀會」竟被「張冠李戴」,故事的主人翁居然變成了關羽。
劉備選錯一個人,釀成的惡果,比諸葛亮選錯馬謖還嚴重
改變三國歷史的非主流人物④用馬謖,失街亭,一直被看作是諸葛亮最大的敗筆。而且每每說到此,都要說劉備臨終時勸告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以此顯示劉備看人眼光高人一籌。其實,劉備自己當年也...
武聖關羽的恥辱之戰:3萬士兵竟被800士兵嚇退!
「過五關、斬六將」的關雲長,以「忠義」形象深深的刻在百姓心中。隨著民間對其愈加的喜愛,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尤其是在清代,其「武聖」的地位牢牢不可撼動,但真實的三國中,關羽...
歷史趣聞:呂蒙武力討伐取荊州 但荊州官員為何不戰而降?
深度原創,溫暖向上。滕州全媒體旗下微信公眾號「滕州城事」正式上線。請在微信中搜索公眾號 滕州城事,選擇認證帳號(藍色logo,滕州城事田字格),或者添加 tzthing (手機長按可複製)。簡單...
呂蒙奇襲江陵後,為何能讓蜀兵背棄關羽?原來他用了一個絕招!
東漢末年,皇室衰微,群雄割據,天下大亂。經過慘烈的兼并戰爭,最終曹操雄霸北方,孫權盤踞江東,劉備屹立西蜀,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當初荊州牧劉表死後,其子劉琮投降了曹操。曹操得荊州之利,順勢攻打南方的...
呂蒙巧計得零陵,魯肅嚴詞斥關羽
劉備以前在荊州時,周瑜、甘寧等人多次勸孫權奪取蜀地。孫權派遣使者對劉備說:「劉璋軟弱,不能保護自己,假如曹操得到蜀地,荊州就危險了。我現在計劃先攻破劉璋,再擊敗張魯,統一南方,即使有十個曹操,...
孫權對劉備第一次翻臉內幕,奪劉備三城卻無人反抗
周瑜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冬天去世的;劉備應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是在十六年的冬天。孫權派水軍到公安來迎接妹妹孫夫人回江東,也是在十六年的冬天,劉備離開公安不久。
白衣渡江,真乃吳蜀之禍,夢三國呂蒙所犯的罪孽
東吳的前三任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是死於壯年,周瑜、魯肅的早逝確實很可惜,如果他們晚死幾年,一定會有更多作為,或許會改變三國的歷史也說不定。而呂蒙的死卻實在是太晚了一點,那怕他早死一年,三國的...
襄樊之戰,劉備為何不提前派兵援助關羽,防守荊州?
劉備占領益州之後,實力大增,擁有了益州和荊州,有了可以爭霸天下的資本,也具備了可以執行諸葛亮初出茅廬時提出的「隆中對」戰略計劃的地理條件,這時候,孫權派人向劉備討要荊州,劉備採取敷衍孫權的態度,...
歷史上真實的單刀赴會,關羽魯肅誰是英雄?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
關羽為什麼必然失荊州,而且丟失了不止一次
人們熟知的「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北伐,與曹魏軍隊在樊城、襄陽一線激戰,不料東吳呂蒙「白衣渡江」率軍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實際公元219年關羽所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