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捉放曹操背後真相,羅貫中犯了一個致命失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給予陳宮的評價是:「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樑材。
輔主真堪敬,辭親實可哀。
白門身死日,誰肯似公台!」
劇中說他是中牟縣縣令,曾經捉住曹操;捉住曹操以後,知道了曹操是反對董卓的一位忠臣,便把曹操放了,掛印棄官,陪曹操逃亡;在逃亡的中途,見到曹操忍心殺害呂伯奢的全家大小,十分後悔,便不再跟曹操一起走,分道揚鑣。
然而,正史《三國志》里並沒有單獨為陳宮立傳,陳宮的事跡只是在《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以及裴松之注《典略》中有所提及:「陳宮字公台,東郡人也.剛直壯烈,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接.及天下亂,始隨太祖,後自疑,乃從呂布,……」在史學家眼裡,陳宮是一位剛直壯烈的名士。
現存的間接史料,只告訴我們,放曹操的是中牟縣的一名功曹(科長),不是縣令;這位功曹是否姓陳名宮,史料不曾交代。
史料所交代的,是陳宮於曹操作了兗州牧之時,也作了兗州東郡的太守。
似乎陳宮不曾於陪同曹操逃亡之時,中途與曹操分手。
倘若分了手,他如何能在曹操得意之時當了東郡太守呢?他似乎也不曾見到曹操殺呂伯奢全家。
呂家在中牟之西,不在中牟之東;曹操由洛陽來,只能先經過呂家,後到中牟。
我們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名著,然而,《三國演義》的作者,其實並不是羅貫中一個人,他是歷代文人和說唱藝人集體智慧的碩果。
只不過,羅貫中先生是三國故事的集大成者。
但是,為了情節精彩的需要,羅先生也常常犧牲地理上的常識。
比如關公的過五關斬六將,現在就被質疑不可能,我個人完全贊同行走路線有很大的紕漏。
劉備在袁紹處,在東北邊,你關羽往洛陽方向一路奔跑,那是完全跑錯了方向了。
陳宮捉放曹也是犯了同樣的毛病,你曹阿瞞在中牟縣被義薄雲天的陳公台給釋放了,公台還毅然放棄官職,跟隨逃犯曹操鬧革命。
這是多麼感人的一幕啊!
然而,突然間,「曹操智計,殊絕於人」,「陳宮有棟樑之材」,這樣的兩個人,兩個智商高於常人的人,忽然如中邪似的,不趕快往東,往陳留狂奔,擺脫危險;反而逆行向西北,直奔成皋,曹操和陳宮都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啊!
那麼,他們倆不去陳留,反而去成皋,要幹什麼呢?
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完!什麼事?
殺呂伯奢一家啊!
哈哈!
所以說,羅先生常常為了情節的精彩,情節的扣人心弦,要刻意犧牲或忽略地理常識。
這樣一分析,《捉放曹》的來龍去脈,應該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了,這也是為什麼,曹操一直很感激任伯達的原因,把自己的從妹都嫁給任峻。
任伯達過世後,曹操為他「流涕者久之。
」
除了任峻自身的能力外,中牟縣仗義釋放曹阿瞞,等於給了曹阿瞞第二生命,曹阿瞞也是個情商很高的奸雄,自然不會忘記任峻的恩德。
那麼,陳宮呢?
陳宮有幫助過曹阿瞞?我們說有,而且也是大大的幫助,關於這一史實,大家都很熟了,呂布破敗後,曹操是很捨不得殺陳宮的,甚至把陳宮的老母親都搬出來,想打動陳宮,然而,「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
」
陳宮和曹操沒有深仇大恨,完全是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的概念完全不同,使兩個人終於形同路人!
歷史的特性之一,是它的「不可深考性」。
沒有一件歷史的事實,曾經留下了全部的史料,在留下的局部或零碎的史料之中,又每每由於來源不一而互相牴牾,再加上傳寫史料與傳說史話的人,自然而然地加油添醋或張冠李戴,於是當年的真相就越傳越失真,越模糊,甚至越來越胡扯,越顛倒。
小事如陳宮之捉曹放曹,或捉曹、隨曹、叛曹,大事如曹操之何以在赤壁戰敗,都會成為後世歷史家的難題。
陳宮為臣不忠為什麼會被演繹成義士?
陳宮本來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對他也是非常信任,在東征徐州的陶謙時,給他留下兵馬讓他守衛東郡。但是,曹操一走,陳宮卻背叛了曹操,弄得曹操幾乎是「無家可歸」。後來,背叛的陳宮被曹操擒獲,曹操問他有什麼話說?
看真實的歷史中,曹操中牟縣被捕之後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曹操因沒有接受董卓的徵召,從洛陽棄官逃亡出來之後被朝廷通緝。驚慌的曹操在成皋錯殺呂伯奢一家,之後在中牟縣被一個亭長緝拿住,關到了中牟縣的監獄裡。可曹操真是命中遭貴人,遇到了一位很懂得審時度勢的功...
都說陳宮多智,歷史上的陳宮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筆下的陳宮剛烈耿直,曾經為救曹操,掛印而去。又因為曹操錯殺無辜,憤而離去,後來幫著呂布縱橫天下,成為曹操的勁敵。歷史上真實的陳宮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否真如羅貫中筆下所寫的那樣?
陳宮為何寧投靠反覆小人呂布也要背叛曹操
陳宮是曹操早期的將領,比較受曹操信任。曹操第二次征伐陶謙,留下陳宮守東郡,還給他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從這一點來看,陳宮的地位和受信任的程度,應該和荀彧、程昱差不多,都是曹操早期的骨幹力量。照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