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 絕非明主 亦非昏君 只是做錯了江山的可憐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於後主劉禪的爭論似乎從未停歇過,亡國之君,凡下之主,惑於閹豎,庸碌無能,樂不思蜀等等的詞彙都在他的身上圍繞不停。
認為劉禪聰明的,則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也有人認為劉禪雖有一亮之經緯,內無疏附之謀,外無爪牙之將,焉可括天下。
又或者樂不思蜀是無奈之舉,為帝四十餘載,雖無大功,亦無大錯。
蜀亡之際,並沒有決死一站,而保存了蜀地的生機,免於戰火。
還有很多類似的爭論,可是無論如何蜀國確實是亡了,劉禪也是整個封建王朝少有善終的亡國之君。
劉禪出生於建安十二年(207年),是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
早年被趙雲救過兩次,有個歇後語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劉禪變成了太子。
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
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
《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劉備去世後,從建興元年到建興十二年。
劉禪雖然當了皇帝,但是卻是由諸葛亮統領全國軍政大權。
「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同年,劉禪冊張飛之女張氏為皇后。
從這裡我們能看到劉禪的心懷確實是挺寬廣的。
作為一個皇帝,在最為叛逆的年紀下就能容忍大權旁落。
要知道很後世多總攬軍政的大臣,即使有著赫赫的功名。
善終者不多,即使死了被刨墳鞭屍的也不在少數。
甚至很多名臣權相都被冠以了結黨營私,擾亂正統的名號。
遠的不說,就說一些大家在近幾年特別熟悉的多爾袞,幫助清朝拿下了天下,死後被皇帝刨墳鞭屍。
還有鰲拜,為了襯托康熙的英明神武,被抹上了無數的灰燼。
甚至有些影視劇中鰲拜一度要謀朝篡政。
而實際上的鰲拜對清朝一直忠心耿耿,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
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
就是這樣的人物在晚年控制了朝野,最後被康熙在武英殿擒拿,鰲拜被生擒之後,老死於囚牢中。
有人會說諸葛亮在蜀國的威望很高,蜀國也離不開諸葛亮。
但是要知道蜀漢是劉備打下來的,人們尊崇的是劉氏。
而蜀漢的群臣也都一樣跟隨的是劉氏。
偌大一個國家離開了誰都是一樣的運轉。
在諸葛亮逝世後蜀漢不也還是運轉了很多年嗎?蜀漢的軍隊系統中,雖然很多老將都已經不在了。
但是他們的後人依舊控制著蜀漢的軍隊。
如果劉禪真的發話了,你說他們會聽誰的呢?當然,我並不是否定諸葛亮,而只是說劉禪有帝王的胸懷。
至於劉禪的智商,雖然不高。
但也沒有到痴傻的地步。
首先劉備並非劉禪一子。
劉備還有兩個兒子劉永,劉理。
如果劉禪真實個痴傻之人的話,劉備未必會將皇位傳給劉禪。
雖然劉禪是嫡子,但是在三國時期封建禮儀已經接近於崩潰,劉備也不是什麼善主。
廢長立幼的事情未必干不出來。
而蜀漢文臣武將都是劉備一手帶出來的。
他們的態度也不會因為劉禪是嫡子而發生激烈的衝突。
這與曹魏不同,曹魏的大臣有很多都是漢朝老臣,又或者是望門巨族。
寒門之士有,但是在朝堂之上聲音不足。
在諸葛亮逝世之後,劉禪獨掌朝政。
建興十三年(235年)正月,中軍師楊儀被貶為庶民並遷住漢嘉郡。
夏四月,升蔣琬為大將軍。
延熙二年(239年)三月,劉禪下詔,升蔣琬為大司馬,開府治事。
延熙三年(240年),越雋郡當地夷人作亂,劉禪派遣張嶷前往平定叛亂,並對越雋郡進行開發,打通越雋郡與成都之間的道路。
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馬蔣琬大造舟船,準備沿漢水、沔水東下,攻取上庸等東三郡。
劉禪召集朝中大臣對此事進行商議,朝議以為,水路出兵雖然容易,但若是失敗不容易撤退。
於是,劉禪派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前往漢中對蔣琬進行勸說。
蔣琬與費禕、姜維商議後認為羌胡人心存漢室,可以與其連結,於是又給劉禪上書。
這次劉禪同意了蔣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將軍馬忠前往漢中傳聖旨,封姜維為涼州刺史,負責連結羌胡的事情。
馬忠回超後,劉禪拜馬忠為鎮南大將軍。
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這時候劉禪認為自己能控制住黃皓。
蜀漢亡國一直是劉禪被後人詬病的地方之一,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
張飛的孫子張遵,趙雲的次子趙廣都戰死了。
北平王諶哭於昭烈廟,先殺了妻子然後殺了自己的孩子最後自殺。
北平王劉諶在自殺前請求背水一戰,劉禪不同意;霍弋希望帶兵入成都,他還是不同意。
在投降這個決策上,劉禪現出了難得一見的強硬。
由於劉禪的投降,蜀地保持了自己的生機。
再就是劉禪最有名的一句話:「「此間樂,不思蜀。
」這也是倒劉尊劉的力爭點。
反對的人認為劉禪就是沒心沒肺。
而認同的人則是覺著劉禪因為這句話,這種方法才能安度餘生。
關於劉禪的是傻是精真的很難說:說傻,劉禪獨掌朝政接近三十年卻也是沒什麼大錯,諸葛亮臨死之前曾秘密上表給劉禪,表示蔣琬可以接替自己。
但諸葛亮死後,劉禪不再設置丞相一職,一方面讓蔣琬為大將軍輔政,一方面讓鄧芝督領江州,繼續維持吳漢聯盟。
而南蠻方面,劉禪先後任命李恢、張翼、馬忠為庲降都督,恩威並施,撫平南蠻叛亂。
說精,劉禪崇信宦官,導致亡國,毫無骨氣,守著大好江山卻投降與魏國。
亡國後的樂不思蜀更是難以分清真偽。
有人說劉禪大智若愚,可是裝了一輩子傻與真傻有什麼區別嗎?東晉中期史學家孫盛評價劉禪: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劉禪,他是一個坐錯了江山的皇帝。
劉禪在歷史上任何一個平穩的朝代都會得到如此不堪的名聲。
即使在三國,如果劉禪不是一個皇帝的話,他只是一個沒有什麼野心,沒有什麼特色的小人物。
可為一縣之主,難成一國之君。
三國時期的文武全才,卻因一句俗話,讓他被冤枉到今天
這個人就是蜀漢的廖化。這句俗話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人們對這句話通常的理解是,蜀漢後期,有能力的大將都紛紛去世,只能用能力比較一般的廖化作為先鋒大將。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廖化,能力究竟如何呢?
三國名將前線奮死抵抗,皇帝卻先投了降,無奈之下向手下敗將投降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英雄豪傑無處不在。金戈鐵馬、硝煙瀰漫、波瀾起伏的三國戰場,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將領,締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軍事傳奇。但傳奇將領的背後有時候也充滿了諸多無奈。
司馬昭想殺了劉禪,阿斗只說了7個字,司馬昭立刻打消了念頭
大家都知道劉禪劉阿斗,他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兒子,也就是蜀漢第二任皇帝,史書稱為後主。劉備坎坷一生,一半輩子漂泊不定,年過半百才生下了他,劉禪一生的路也是坎坷不平,當年曹操南下時打敗劉備,劉備為了...
諸葛亮死後10大繼承人的結局:遺命里繼承人指定誰
諸葛亮遺命中指定的治國繼承人是誰?政治上蔣琬和費禕, 諸葛亮排的是先後順序。軍事指定的是楊儀。 但劉禪由於對諸葛亮長期制約的不滿,廢除了丞相制,而楊儀因為殺害魏延和口出怨言等被貶。 於是諸葛亮之...
劉備有四個兒子,看人很準的劉備為何偏偏選阿斗當皇帝?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一介末流皇室後裔,淪落為編草鞋為生的窮苦人家;在漢末群雄並起之際,不甘於平凡的劉備順勢投入了天下英雄雲集的洪流中,先是與絕世猛將關羽與張飛結為兄弟,後又籠絡了趙雲、諸葛亮、徐庶...
蜀國滅亡過程中,蜀漢大臣誰最冤?姜維不僅是最冤的,還是最慘的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鄧艾偷渡陰平,僅一個月後,蜀國滅亡,可以說蜀漢雖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但是他可是有許多天險和雄關的,更有許多文臣武將,那麼蜀漢為什麼會那麼快滅亡呢?於是很多人把他歸咎於...
後主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投降後是「樂不思蜀」還是「韜晦之計」
漢末時期,群雄並起,各路人馬相爭,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代劉備,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曹魏,東吳三分天下。而相對於曹操的25位兒子來說,劉備的兒子可謂是少得可憐。更有人說,劉備的三個兒子當中還有一...
劉備的兒子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
三國志還原真實歷史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34珍藏版
三國志是官方認可的歷史書。如果各位喜歡的話,我整套三國志放到平台,所以,希望各位讀者喜歡,並關注或者留言收藏。後主傳,後主名禪,字公嗣,先主劉備之子。
劉禪蜀漢孝懷皇帝,看劉禪是如何獨掌朝政開始治事
劉禪,即蜀漢孝懷皇帝,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
三國時期,此人能力超強,卻被貶的一無是處
看過三國的電視劇或者其他的相關三國的書籍,都知道三國時期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我們大家除了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物熟悉外,對扶不起的阿斗想必大家也很熟悉吧!他就是虎父犬子的典型,坑爹的鼻祖。小...
扶不起的阿斗,究竟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
蔡東藩曾這樣評價一個人:「成都雖然危亡,後主寧可跟隨譙周,不跟隨北地的王諶,面目用布縛住出城門招降,坐喪蜀土,這錯要歸咎在後主身上。」其實這個人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
劉禪(蜀漢孝懷皇帝)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孝懷皇帝,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