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是范增建議項梁立楚國君後裔為王,以號召原楚國軍民共同抵抗秦軍時說的話。

原文為:「陳勝敗固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范增總結了陳勝失敗的原因:不立楚國後裔,而自己稱王。

雖然楚人痛恨秦國,很想復國,但不是張三李四王麻子都能來領導楚人的,不能讓人覺得你有打著復國的旗號,實際上乾的是謀逆的事情。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有人說是楚國三大姓「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但筆者認為這裡的「三戶」就是一個虛數,就是「少到三戶人家」的意思,意在強烈表達楚國人報仇復國的決心。

從上可以看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楚國一個叫南公的人說的,但南公到底是誰無法考證。

究竟是南公先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還是太史公在寫《史記》時,虛構了一個人物,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不得而知。

但「亡秦必楚」這件事卻是事實,也被後人所承認,如蒲松齡曾寫過一幅流傳很廣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為什麼說是楚國亡秦,有三點原因:

一是首先舉起反秦大旗的陳勝、吳廣都是楚國人(《太史公自序》:「秦既暴虐,楚人發難;《史記·李斯傳》:「楚盜陳勝等,皆是丞相傍縣之子」及「於是楚戍卒陳勝吳廣乃作亂,起于山東。

」)
,並且起義時借用楚國名將項燕的威名(《史記·陳涉世家》:「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袒右
,稱大楚。

」),並提出了「大楚興,陳勝王。

」(《史記·陳涉世家》)的宣傳口號,最後又號張楚(《史記·陳涉世家》: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意在張大楚國。

正是由於陳勝、吳廣首先打出來了「武裝反對秦國的第一槍」,如蝴蝶效應般,天下諸侯紛紛響應,最終瓦解了秦國的政權。

正是由於陳勝、吳廣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才讓後來者看到了可行性和可能性,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鼓舞了天下多少豪傑。

正因為他們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稱道,才被太史公寫進了《世家》而不是《列傳》,這點就比韓信強多了。

二是楚人項羽最終消滅了秦國的主要軍力,併入駐秦國國都,重新劃分了天下。

在秦國和六國的戰爭中,項羽消滅的秦國軍隊最多,特別是在具有里程碑式的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殺蘇角、涉間(被逼,自殺),俘虜王離、章邯等名將,斬殺秦將二十萬人,從此秦國不能組織大規模的正面戰場。

最後,項羽兵入秦國都城咸陽,殺光秦國軍民和秦王子嬰,將咸陽搶劫一空,一把火燒盡宮室,從此秦國就沒有,並天下的土地重新分封給各路諸侯。

三是從統一的秦政權的覆滅到統一的漢政權的建立,這種實質上的政權更替是由楚人劉邦完成的。

不僅如此,劉邦在開始起義的時候,曾經投奔項梁並得到資助(《史記·高祖本紀》:聞項梁在薛,聞項梁在薛,從騎百餘往見之。

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

),而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的行動,名義上也是在「楚懷王」的領導下。

最後,經歷楚漢之爭的洗禮,高祖終於建立了大漢朝王朝,使中華大地上又一次建立了統一而強大的王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項燕的這句話道出了秦朝的走向

項燕(?—前223年),下相(今江蘇宿遷人)人,項燕家族世代為楚國將領,受封於項,後用為姓氏。 公元前224年,秦王傾全國兵力,以王翦為將,率六十萬大軍大舉攻楚,楚國危亡在即。王翦攻取楚國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