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什麼叫闖王?闖王李自成是如何發動的兵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李自成為什麼叫闖王,根據史料文獻記載,歷史上有那麼幾個人都自稱是闖王。
而李自成自稱為李闖王。
他有勇有謀,驍勇善戰,帶領農民起義軍起義,漸漸的成為了起義軍中的一名領軍人物,他對自己的自稱也更覺得是人如其名。
因此自稱闖王。
大家也都是這麼叫他闖王。
闖王李自成的簡介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
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
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
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
之後在一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一次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
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
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3月,洪承疇降清。
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
5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
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闖王李自成的兵變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
父親死後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
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進行了驛站改革,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回家,並欠了債。
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
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游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
兩條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問,吃官司不能不死,於是就同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
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
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
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闖王李自成的征戰
李自成起義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佐掛的義軍。
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後李投奔張存孟的義軍。
在這期間,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皇帝凌遲處死。
1631年4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降明。
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
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
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
會後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
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合,乃分軍東走。
1636年後金改清。
清軍第三次入塞。
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殺。
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
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
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
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的激烈反對。
崇禎和戰不定,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難不死。
歷史上的李自成,你認為他是民族罪人還是一部個人奮鬥史
在明朝末期,因為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1628年對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而當時李自成正好在銀川驛站工作,所以被炒了魷魚。失業回家後,囊中羞澀,沒錢咋搞,他就向舉人艾詔借了錢,但是一直沒...
明萬曆年間,陝西出現了兩個「大惡魔」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
一場顛覆明朝的起義,皆因一個人被戴綠帽子而漸漸展開?
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成功顛覆大明王朝,但因沒有吸取明朝之教訓最後卻慘敗於清朝導致國破身亡,然而追根溯源,都有必要回到李自成自身。縱觀李自成一生,從一個放羊娃到最終登基為帝走上人生巔峰,充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