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公孫瓚平趙雲,劉備在身邊同愾,卻被曹操冒險處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黑暗時期,皇帝昏庸,宦豎擅權,官吏貪贓枉法,民變四起。

紛紛擾擾中,出現了很多如雷灌耳的人物,東漢薊侯、前將軍公孫瓚因「白馬義從」威震塞外,蜀漢永昌亭順平侯、鎮軍將軍趙雲則以「常勝將軍」的形象流芳後世。

東漢鄴侯、大將軍、冀州牧袁紹麾下勇將文丑,雖然名聲不顯,但卻是公孫瓚、趙雲等人勢均力敵的對手,更是被袁紹信任有加、時人倍感畏懼的存在。


看人不能只看名字

文丑從小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或者說他爹比較有內涵,畢竟直接把「丑」放在名字里,勇氣還是非常大的。

不過,長大後的文丑,練就了一身騎馬弄槍的本領,他跟從的主公,是東漢鄴侯、大將軍、冀州牧袁紹。

袁紹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家族「汝南袁氏」在東漢後期勢傾天下,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也被稱為「四世三公」。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劉宏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去世,長子劉辯繼位為帝,是為漢少帝,何皇后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

不久,中常侍、張讓段珪等人殺害大將軍何進,袁紹趁機將留在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斬盡殺絕。

這時,董卓率軍進入洛陽,決意實行廢立,漢少帝劉辯被廢,陳留王劉協被立為皇帝,是為漢獻帝,袁紹不敢久留洛陽,逃亡冀州。

東漢初平元年(190年),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等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邟鄉侯、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

在《三國演義》中,董卓麾下猛將華雄在汜水關之戰中連敗關東聯軍數位將領,因當時顏良、文丑催軍未回,袁紹大發感慨:「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袁紹的大幫手

關東聯軍聲勢浩大,董卓幾番交鋒下來,決定走為上計,挾持漢獻帝劉協和百官,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

但董卓其實白瞎了,關東聯軍的那些頭頭腦腦各懷異心,只顧保存實力,時間一長就各奔東西了。

漢獻帝被董卓帶到長安後,袁紹出於個人需要,主張拋棄漢獻帝另立新君,但他選中的東漢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襄賁侯、太傅、幽州牧劉虞,卻明確拒絕了他的請求。

東漢初平二年(191年),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率軍輾轉攻入洛陽,雖然洛陽已是一座空城,但孫堅卻無意中得到了東漢王朝的傳國玉璽。

要知道,這傳國玉璽可是從秦始皇開始傳承的,在我國古代,歷代帝王只有得到傳國玉璽為符應,才能作為正統皇帝的證憑。

孫堅大喜過望,但他知道自己眼下根本沒有稱帝的實力,只能偷偷把傳國玉璽藏到妻子吳氏那裡。

在《三國演義》中,孫堅私藏傳國玉璽的事,被袁紹識破,袁紹要求孫堅交出來,孫堅當然拒絕,袁紹麾下大將文丑等人與孫堅的部將程普、黃蓋等人拔劍掣刀相對,最終不歡而散。


奪冀州的驚心動魄

討董沒有達成目標,關東聯軍就開始各自爭奪地盤了,袁紹也不滿足於一個渤海小郡,他看上了地廣人多的冀州。

冀州牧韓馥對袁紹的野心早有察覺,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讓袁紹的軍隊不戰自退。

袁紹對此也很憂心,他的謀士逢紀則獻計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勾結,讓他南襲冀州,然後趁韓馥害怕的時候,派人勸他讓出冀州。

東漢初平二年(191年),韓馥部將麴義反叛,袁紹派人與麴義結交。

同時,與袁紹勾連的公孫瓚發兵南襲冀州,韓馥一敗再敗。

此時,袁紹派外甥高幹、謀士荀諶勸說韓馥,生性怯懦的韓馥最終答應把冀州讓給袁紹。

長史耿武、別駕閔純等人勸諫韓馥抗拒袁紹,但韓馥不同意,還是搬出了官署,派兒子把冀州牧的印綬送交袁紹,袁紹代領冀州牧,自稱承制,只給了韓馥一個奮威將軍的空頭銜。

在《三國演義》中,袁紹奪取冀州的關鍵時刻,韓馥手下關純行刺袁紹,被文丑斬殺。


退公孫瓚平趙雲

袁紹得了冀州後,躊躇滿志,但之前的盟友公孫瓚卻開始與他反目。

東漢初平二年(191年),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袁紹卻趁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

後將軍袁術是袁紹的弟弟,但哥倆不對付,在爭奪陽城的過程中,袁紹的軍隊將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射殺。

公孫瓚藉此舉兵攻打袁紹,冀州各地根本無法抵擋,袁紹試圖求和,但根本無效,只能領兵對戰。

在《三國演義》中,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兩軍對峙,兩人互相對罵一番,文丑出陣戰公孫瓚,公孫瓚打了不到十餘合,就抵擋不住敗陣而走。

文丑繼續追趕,公孫瓚狼狽逃竄,公孫瓚手下四員健將圍攻文丑,卻被文丑槍刺一將下馬,其餘三將落荒而逃。

文丑又跟趙雲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直到公孫瓚的救軍趕到,文丑才不得不離開。


曹操的詭計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出兵攻打曹操。

少府孔融對曹操說:「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勸他堤防袁紹手下大將顏良、文丑。

侍中荀彧則不以為然,他對曹操說:「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這就打消了曹操的疑慮。

袁紹率部進軍黎陽,派遣顏良進攻白馬,曹操率軍解了白馬之圍,顏良被關羽斬殺。

袁紹再次派文丑和豫州牧劉備率五六千騎兵,追擊曹操的白馬運輸車隊,曹操故意誘敵深入,等到袁軍分散開來劫掠物資時,曹軍突然殺出衝擊袁軍,文丑陣亡。

在《三國演義》中,不僅顏良是被關羽殺的,文丑更慘,「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

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迷霧終散去

悅友們應該看出來了,悅史君在涉及文丑的部分,多次提到了《三國演義》。

沒錯,文丑在《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中,著墨少得可憐,根本沒有展開去詮釋他的事跡。

《三國演義》作為後世的通俗演義小說,自然大部分是羅貫中老先生的猜測和張冠李戴。

第一,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戰事寥寥,而「汜水關之戰」,是羅貫中虛構的,子虛烏有的,自然就沒有袁紹對文丑的感慨了。

第二,雖然《吳書》中記載,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但並沒有與袁紹發生什麼瓜葛,而是在孫堅死後,袁紹的弟弟袁術倒是把孫堅的妻子吳氏抓起來,拿走了傳國玉璽。

這裡也沒有文丑什麼事。

第三,袁紹奪取冀州時,韓馥的手下別駕閔純不服,以刀杖抗拒,袁紹命田豐將閔純殺害。

《三國演義》把閔純改成關純,把田豐的事跡安到了文丑頭上,也是張冠李戴。

第四,袁紹奪取冀州後,確實與公孫瓚發生爭奪戰,但他們並沒有在磐河發生戰爭,也是羅貫中虛構的,這裡文丑與公孫瓚、趙雲等人的打鬥,自然就莫有了。

第五,文丑的死正史中有明確記載,是被曹操設計殺死,與關羽沒幹系。

雖然如此,文丑的威名也是傳於後世的,南宋詩人陸遊在《讀史》一詩中,將文丑與關羽、張飛等人並列:

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

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九大「張冠李戴」

一部《三國演義》巨作留下了諸多精彩與文化享受,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一本小說而不是史書,由於歷史上形成的尊崇慣性而存在明顯的尊劉貶曹抑孫傾向,故事中存在明顯諸多的虛構情節也比較正常。你可知否,其...

三國武將20大排名(一)

上回小編已經提到,三國武將前八位排名。分別為1呂布2關羽3張飛4趙雲5典韋6許褚7馬超8黃忠。下面小編和大家說說第9位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