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了得到一個好名聲,臨死之前不惜在遺言之中說了假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年曹操封魏王后,命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輔佐世子曹丕。

曹丕臨終時,又命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

曹叡臨終前,又託孤幼帝曹芳給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但司馬懿並沒有跳出來與曹爽抗衡,而是默默蟄伏,等待時機。

終於,在公元249年時,司馬懿看到了機會。

蓄謀已久的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放出被軟禁的郭太后,以郭太后的懿旨為由,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逼得曹爽交出手中軍權,而曹爽最終沒有擁曹芳自立,而是相信了司馬懿的話,主動交出了手中的兵權。

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可以說,此時的司馬懿大權在握,而在經過司馬家對朝政的清洗之後,如王凌等忠於曹魏的重臣逐漸被誅殺或者遠離政治中心,可以說,此時的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曹魏大權完全掌握在司馬家及其門下忠於司馬氏的人手中。

但即便如此,司馬懿最終還是沒有稱帝,甚至在臨死前,還留下了讓司馬家輔助魏帝的遺言。

公元251年9月,七十三歲的司馬懿在洛陽重病不治,年事已高的司馬懿將司馬師與司馬昭叫到自己面前,留下了這麼幾句話:「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

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想我司馬懿一生在魏國為官多年,最終位極人臣,地位夠高了。

然而大家都懷疑我有異心,這讓我感到十分害怕。

在我死之後,你們兄弟二人要好好處理國政,輔助皇帝統一天下,做事一定要小心謹慎呀!

要知道此時的司馬氏已經大權在握,為什麼在他臨終的時候,還要再三叮囑自己的兒子輔助魏帝,而非廢除魏帝,自立為帝呢?司馬懿當時之所以這麼說,還是與當時的形勢有關係。

要知道司馬懿雖然發動政變,造反成功,但他畢竟輔佐了曹家三代君王,其功不可沒。

雖然說不上是絕對的忠誠,但是三代人的輝煌都有司馬懿的功勞,而曹家對司馬懿也是十分看重的,否則司馬懿絕對不會成為三朝輔政大臣。

正因為曹家對自己的信任,讓司馬懿對稱帝感到有一絲愧疚,因此最終沒有廢除魏帝。

更何況司馬懿若要稱帝,將會對他的名聲產生非常差的影響。

要知道司馬懿做了一輩子魏臣,如果造反奪權,還能說是為曹家著想,但如果登基稱帝,就會被世人戳脊梁骨,遭到天下人的討伐和後世的詬病。

對於年事已高的司馬懿來說,稱不稱帝,不過是一個名號的問題,這對於自己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

畢竟對於司馬懿來說,自己可以不登基稱帝,但並沒有要求自己的兒子一定不能廢除魏帝,將司馬家化家為國。

而且司馬家的後人登基之後,作為當年奠定司馬家基礎的自己,自然會被追封為帝,受到後人敬仰。

與其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受千夫所指,不如和曹操一樣,一生為臣子,留下一個美名更好。

因此他為了自己的名聲,不惜在遺言中再三叮囑自己的兒子,要盡心輔助魏帝。

筆者認為,司馬懿的遺言之中隻字未提自己的兒子登基之事,但實際上他也沒有讓自己的兒子不這麼做,只能說,司馬懿為了得到一個好名聲,不惜在遺言之中說了假話,不愧是一個能隱忍蟄伏數十年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高平陵之變後,曹魏就名存實亡了?

文|顏釗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的正月初六,魏國首都洛陽爆發了一場改變中國歷史的政變。告病在家多年的太傅司馬懿,趁曹魏皇帝曹芳與權臣曹爽共同出城,祭掃魏明帝高平陵時發動政變。司馬懿借用曹魏郭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