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之戰:決定了朱元璋命運的一場大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鄱陽湖大戰是指宋龍鳳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中,朱元璋率軍在鄱陽湖(今江西鄱陽湖)擊敗陳友諒軍的一場著名水戰。

這場戰役,是朱元璋當皇帝、建大明最為關鍵的一場惡戰。

此戰的地位,在今天我們看來,可以同「三國周郎赤壁」的赤壁之戰劃等號。

赤壁的熊熊戰火,徹底攪醒了阿瞞一統江山的黃粱美夢;同樣,在煙波浩淼的鄱陽湖上,敵手陳友諒和朱元璋雙方共出動總兵力達八十萬人,進行了一番生死較量的決戰,徹底奏響了元朝滅亡的送葬曲。

鄱陽湖水戰,從兵力上分析,時年44歲的陳友諒擁兵六十萬之眾,而小他八歲的朱元璋只湊出了二十萬人的軍隊,顯然敵眾我寡;從武器裝備上分析,陳友諒麾下的戰艦大多是特大號的,一字兒排開,竟有十幾里長,而朱元璋方面凈是一些小船,相比之下頗象是壓縮餅乾,根本不在一個檔次,明顯敵強我弱。

在這種極其不利因素充斥的情況下,如何打好這場仗,朱元璋有鬥志有信心。

當然,信心百倍是一回事,勢力較量是另一回事。

開始的幾天,雙方酣戰正急,「炮火連天,湖水盡赤」(《石匱書》語),想那湖水都被將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可謂極其慘烈。

好在朱元璋部隊找到了陳友諒的水軍的軟肋,發現敵方船體「塊頭」雖大卻很笨拙,己方船雖小好掉頭,可以其左衝右突的靈活性,有效揚長避短,擊打大塊頭的軟肋。

陳友諒部在朱元璋部的死纏爛打之下,只好灰溜溜地後撤。

趁著戰鬥間隙,朱元璋召集手下將領研究戰情。

有部將郭興建議:「雙方的兵力相差太遠,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不可。

」 朱元璋欣然採納。

立刻命令組成敢死隊,駕駛裝滿火藥的七條小船,利用那天傍晚正好颳起的東北風,乘風點火,快速直衝陳友諒大船陣營。

一時間風急火烈,很快在漢軍大船中蔓延燃燒起來,熊熊火焰,把湖水照得通紅。

在朱元璋率領隨後殺到的大軍面前,陳友諒手下的將士還沒有回過味來,就不是被燒死,就是被俘虜。

陳友諒帶著殘兵敗將向鄱陽湖口突圍。

誰知湖口早已被朱元璋重兵堵住,重重包圍。

陳友諒不惜冒死突圍,結果被朱軍一陣亂箭射死。

可以說,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一方的完勝落下帷幕。

經此一役,朱元璋已居於天下無敵的地位。

他的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行動力等,已經達到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並且在這一高度上再未落下。

難怪在戰役結束後,他非常開心地總結道:「今日之功,勝赤壁走曹瞞遠矣!」(《石匱書》語)在朱元璋看來,三國周郎,也已經不在話下。

事實上也是如此。

朱元璋消滅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陳友諒以後,自稱吳王。

朱元璋先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義上還接受小明王的領導。

到了公元1366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應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過江之機,派人暗暗鑿沉了船,將小明王淹死。

公元1367年,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割據勢力,接著,命令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

過了兩個月,徐達的軍隊旗開得勝,占領了山東。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位稱皇帝,國號叫明,他當上了明太祖。

明軍乘勝進軍,元兵節節敗退。

這年八月,徐達率領大軍直搗大都,元順帝逃往上都。

統治中國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終於被推翻。

由此看來,朱元璋「鄱陽湖大戰」確實奠定了改天換地的堅實基礎,為他的明朝霸業開了好頭,起了好步。

搜索微信公眾號【重溫歷史】或【lovecwls】,講述歷史背後的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鄱陽湖之戰

元朝末年,社會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是在打垮了元軍主力後,戰爭卻並未結束。因為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有一個,不同勢力的起義軍還需要一決勝負。在這其中,遊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領導的隊伍與漁民之子陳...

朱元璋能當上皇帝,多虧了這一天的東北風

故壘西邊,赤壁之戰,孫仲謀以少勝多,大破曹操,從此三分天下。如果決戰當天沒有東南風,那麼曹操會吞滅東吳,一舉打敗孫劉,統一天下。那時候大喬小喬也就難逃春鎖銅雀台的命運了。而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

陳友諒的一個決定,葬送了自己,成全了朱元璋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廷暴政的起義軍首領,陳友諒原是徐壽輝起 義軍的部將,後來他謀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王,國號叫漢。他占據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帶, 地廣兵多,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割據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