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蜀國的使者來到了東吳,為什麼要跳入「油鼎」之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來作為漢室的偏支血裔,劉備是萬萬配不上「駕崩」一詞的,不過因為漢室沒落,最後一任皇帝的都被羞辱似的稱之為漢獻帝了,他這個賣草鞋的也居然也有了做皇帝的機會。

說起來,這一切還要歸功於曹丞相,他在漢朝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派系,操縱著傀儡政權,使得劉備有機會接續正統皇室,將漢朝的天下繼承下去。

而駕崩也是我們對這位有才能的君主的一種尊敬,說明在他奮鬥完這一生之後,從一些方面上說,已經取得了非常值得稱讚的成就。

在他駕崩之後,另外兩大軍事集團的領袖,又是什麼反應呢?當時魏國已經由曹丕主事,他幸災樂禍的稱,既然劉玄德已經死了,那麼他總算是沒有後顧之憂了。

於是立即讓人趁著這個機會討伐蜀國,其中賈詡認為此時還需從長計議,不建議這麼快就出兵,而司馬懿則全力贊成,而且很快就提出了以個詳細的戰略計劃:先兵分五路,使用四面夾擊的方法對付他們。

其中遼西姜兵負責拿下西平關,而南蠻王則負責攻打益州等郡城,孫權進攻兩川等地,孟達進攻漢中,最後由曹真拿下西川,這前前後後一共耗費五十萬大軍,而且有很多條戰線,現在正值蜀軍士氣最為低落的時候,就算孔明再怎麼聰明,恐怕也沒有辦法面面俱到。

曹丕見這個計劃還算周全,便答應了下來,讓人先去東吳遊說,解釋之前沒有派兵相助的原因,稱是因為對戰事不太了解,現在已經非常後悔了,如今他們決定兵分四路攻打蜀國,如果東吳能夠同意的話,將來打下蜀國,願意跟他們五五分。

當時孫權剛剛封陸遜為輔國將軍,用來獎賞他的功勞。

當時孫權還在懊惱先前向蜀國示好,因為蜀地最有影響力的劉備已經逝世,那就不應該向他們表示和解的意圖,而是應該繼續選擇武力攻打,直到完全消滅蜀國為止,如此成事之後,再轉頭討伐魏國便是。

現在魏國的使臣將事情通稟給了他,他又轉問陸遜的意思。

陸遜稱若是比軍事才能,吳魏兩國加起來,也比不過一個諸葛亮,可以先答應他們的計劃,到時伺機而動便可。

倘若魏國的四路兵馬得勝,那麼他們就發兵支援,如果魏國兵敗,那麼他們就再從長計議。

就在這個時候,蜀國的使者也來到了東吳,當時正值孫權憋了一肚子悶氣,於是統統灑在了這位倒霉使者的頭上,逼得對方險些跳入大殿之中的油鼎之中。

孫權連忙攔住他,然後又恭敬地請入內殿,像是對待貴客一樣對待他。

最後經過研究決定,東吳派遣張溫跟隨這名使者前往蜀地,與孔明交流一下和解的事宜。

事實證明,劉備等三位領袖的判斷都是錯誤的,其實也就是他們一廂情願而已,都喜歡做出那些對自己有利的猜測,通過這件事我們明白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另外如果一個人的地位越高,那麼他迷的程度,也就越嚴重。

例如劉備和孔明之間的關係,從最初的三顧茅廬,到後來的逐漸疏遠,隨著劉備勢力的逐漸崛起,他對於孔明的態度也開始急轉直下。

孔明是個聰明人,他就像是劉邦時期的張良,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多時候都是選擇沉默來迴避那一系列的麻煩事。

而孫權身邊的主將,是一任不如一任,最早他對待魯肅,就比對待呂蒙要好,而對待呂蒙則又好過陸遜,他對陸遜很不自信,否則也就不至於派人去跟蜀國求和了,而且在求和不成,又立馬投入了魏國的羽翼之下。

本來兵分五路的計劃也就此泡湯,話說回來這曹丕還是太喜歡耍小聰明了,只想著先讓蜀吳打個你死我活,然後再由他們出場撿便宜,結果反而失掉了消滅蜀國的最好機會。

先是魏國假意要分一半蜀地給吳國,然後孫權假降,他們都沒有拿出想要合作的誠意來,自然不可能站在統一戰線,為大家的共同利益考慮。

其實當時蜀國在虎亭戰役失利之後,就沒有多少兵力了,是孔明利用另外兩大軍事集團積蓄已久的矛盾,向孫權表示兩國合力滅除魏國的決心。

孫權當然知道這個所謂的決心不頂用,但是倘若蜀國被滅,唇亡齒寒,下一個要遭受滅頂之災的就是他們東吳,就算是真的分到一半蜀地,恐怕連捂熱乎的機會都沒有,就要連本帶利都吐出來,這筆買賣是怎麼算怎麼不划算。

文|江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