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誤解之北宋王朝建立後對柴家的態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奪了後周柴家的天下。

趙匡胤為塞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他封七歲的小皇帝柴宗訓做了鄭王,尊符太后為周太后,

以延續周室煙火。

三年後,柴宗訓被遷往房州。

房州,古稱房陵,位於鄂西北大山之中,乃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由此可知,柴宗訓至多只是籠子裡的金絲雀罷了。

又過了幾年,20歲的柴宗訓在此去世。

他死後,符太后出家號為玉清禪師,淳化四年十月(993年),符太后薨,宋廷以後禮葬於懿陵,陪於其姐西北。

《新五代史》說,周世宗柴榮共有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

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

至此為止,柴榮的直系後裔不是早夭,就是失蹤不見了。

另有野史記述,陳橋兵變後,趙匡胤見柴熙謹、柴熙誨兄弟依舊住在宮中,於是問群臣:「此復何待?」隨即命人將兩個小孩兒帶走。

後周的開國將領盧琰見狀不妙,冒死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堯之子)、均(商均,舜之子),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此時趙匡胤見愛將潘美垂頭不語,就問他:「汝以為不可耶?」潘美回答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

」趙匡胤聽後,當即收回成命,讓潘美抱養了柴熙謹,盧琰抱養了柴熙誨 。

後來柴熙謹更名為潘惟正(一說潘惟吉),柴熙誨更名為盧璇。

在另一個版本的記述中,趙匡胤在宮中看到兩個孩子後,問左右當如何處置,趙普簡單明了地說了兩個字:「去之!」然後才有潘美救人的情節。

此後直到仁宗年間,宋室才又一次想起了柴家人。

如上所述,此時柴榮的直系後裔已經找尋不到,因此只能「擇柴氏族人最長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則換文資,仍封崇義公。

」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下詔曰:「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佑中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

議者謂不當封周。

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

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後,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

」從此柴家後人才明確有了崇義公和宣義郎兩個世襲官爵。

由上述記載不難得知,宋室對柴家雖然沒有趕盡殺絕,但也絕然稱不上什麼厚待,至於丹書鐵券云云,就更是說書人的戲說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黃袍加身真的是被逼無奈?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不足一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帶兵直指都城開封,脅迫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稱帝,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得國不正 善待柴榮後人也是謊言

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位僅僅六年,卻打下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柴宗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

亡國之君的兄弟們:後周世宗後裔簡記

後周世宗郭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並最終繼承皇位,成為五代十國歷史上最英明的一位皇帝,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壓根就沒有宋太祖趙匡胤的戲份,五代十國將在他手中結束,甚至燕雲十六州也有可能收回。

趙匡胤真的優待前朝了嗎

很多人都知道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典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曾死後在自己的祖宗廟宇中立下一個密碑,總共是三句話。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善待柴榮的後人了嗎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周世宗柴榮文韜武略是當時亂世之中少有的有能力的皇帝,可惜柴榮最後在北伐契丹收復幽雲十六州時突染重疾,英年早逝。當初趙匡胤作為柴榮的部將被柴榮所賞識對其給予重用,柴榮死後趙匡胤改任...

趙匡胤究竟是怎麼對待柴家的?

陸遊《避暑漫抄》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曾在太廟立下石碑,在碑上給後世新天子留下三條誓詞,其第一條即說「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後世小說每每以此...

宋朝非同一般柴氏家族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建立北宋。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曾在太廟立下石碑,在碑上給後世新天子留下三條誓詞,其第一條即說「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