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張飛:豹頭環眼燕頷虎鬚理想遠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的出場是與劉備的嘆息聯繫在一起的。
通常人們以為張飛是一個粗魯的猛漢,其實不然,張飛一出場就流露出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特徵。
他是一個在經濟條件上比較優越的莊園主,如果沒有理想的話,是不可能參加戰爭的。
請看《三國演義》第一回描寫張飛的出場: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
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
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
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
」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
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
」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
」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劉備28歲的時候,遇到了黃巾起義,地方官員招募軍士參加戰鬥,作為皇室後裔,現在淪落到靠小手工業維持生計,又看到農民大起義如火如荼,想到社會人民從此難以有比較穩定的生活,劉備的心裡感情是複雜的。
他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可是,自己的處境困難,沒有經濟基礎,沒有任何兵力,沒有任何權力,劉備的「愷然長嘆」也就不難理解了。
人的命運是很複雜的,劉備正嘆息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有理想的財主,這個人就是張飛。
張飛出語不凡,是啊!大丈夫應該為國出力,嘆息有什麼用呢!於是兩個未來同呼吸、共命運的人互相訴說著自己的心情。
一個是有心安定國家社會,但恨力有所不足,一個是願意用家財招募兵士,兩個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情投意合。
古人度量單位與今天不同,張飛身高8尺,這個尺與今天的實際從長度不同。
那時候的8尺大約相當於今天五點六尺。
劉關張三結義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的。
還有一位義薄雲天的壯士就要出現了。
這個我們下次再說。
《三國演義》關羽殺權豪違反法律卻受到人民尊重和愛戴
讀書要細心,否則,許多重要的思想內容都會被忽略,甚至被誤解。
比如張飛,許多人以為他是個很粗魯的漢子,其實不然,張飛是有遠大理想的人,從他第一次遇到劉備時說的話就很清楚了。
他認為大丈夫應該為國家出力,救民於水火之中。
這樣的志向和理想豈是一般粗魯的人所能夠有的?!
再如關羽,《三國演義》第一回描寫他的出場如下: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
」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
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
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
雲長大喜。
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
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
」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
這個關羽的出場描寫很重要,細心閱讀,不難發現關羽其人的重要人格特點:1、他是個很有志向的人,有安定國家社會的理想;2、他是個公道義氣勇敢的人,權豪欺人凌人,關羽就憤怒地殺了權豪!雖然從法律上來說是犯罪的行為,卻表達了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理想,關羽因而歷來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愛戴。
3、正因為關羽這樣不顧後果的豪俠行為,所以,他也有剛果傲慢的性格缺陷。
可見,人物剛剛出場的描寫文字是很重要的,必須要細心閱讀欣賞。
同時,以上的文字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劉關張結義的地點是張飛莊後的桃園,而不是劉備家前屋後。
因為劉備在結義三兄弟中居長,後來又有君臣之義,所以,不注意的話,很可能想當然地以為結義的地點是劉備的居住地。
還要注意的是,三兄弟的相識,首先是張飛與劉備說話,然後是劉備看到關羽的形象驚人,主動邀請。
小說描寫雖然不是歷史事實本身,但是好的文學藝術描寫是能夠真實地反映生活的本質的。
這三兄弟第一次見面時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已經暗示了他們同為一體卻又結局不同的未來命運。
商人資助劉關張桃園結義:良馬五十匹金銀五百兩
大凡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必然會有自己真正的理想,但有真正的理想未必能夠完全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有理想的人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個體生命的缺陷!比如《三國演義》描寫劉關張的桃園結義: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
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
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
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莊迎接。
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
玄德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
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
他們三人結義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我們應該注意到,當他們結義的時候,國家社會已經是多事之秋了。
我個人認為,大家應該在社會比較安定的時候就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到了國家動亂的時候,結義發誓為國為民固然是很好的,但是畢竟已經發生了動亂。
當時是黃巾起義已經開始了。
他們三人結義要報效國家和人民,可是,他們心目中所謂的「賊」也是老百姓被官府的腐敗分子逼迫的。
儘管許多老百姓也是有缺陷的,但是官府腐敗分子是社會動亂禍害的源頭,這是必須加以指出的重大問題。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句誓言並不科學,也很難符合實際情況,但是卻表達了他們三個人共赴時艱的巨大決心!這個儀式具有宗教意味,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我們今天讀這些文字不一定理解其中深刻的心理因素。
我們要好好閱讀當時的社會生活資料才能對此有更深的認識。
當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時候,他們遇到了很有事業心的商人的熱情資助,這一點很有思考的價值。
我們縱觀歷史人物和事件,會發現無論是好人好事,還是壞人壞事,都會吸引同類的參與!這個人間哲理必須認真思考:我們如何減少邪惡的人事同惡相濟?我們又如何增加善良的人事團結共贏呢?
《三國演義》:關雲長舞動大刀刀起處程遠志被揮為兩段
在社會和平建設的時候,我們也講用人唯賢、選賢任能之類的人才政策,可是,究竟哪一個人更適合擔任某個崗位的責任卻沒有明確的指標。
比如鄉長村長之類,好人能人擔任當然對於一鄉一村有益,但是差的人擔任了,也不可能立即顯示很壞的後果,即使是個腐敗官員,下台後再選擇繼任的鄉長和村長,也未必是比較有德能的人,總之是誰當鄉長村長,都沒有剛性責任指標。
戰爭時期就不同了,一刀一槍真功夫,誰也不願拿生命作為賭注,要那個官位!東漢末期黃巾起義開始後,劉備關羽張飛結義三兄弟很快崛起,為什麼?因為崗位競爭的方式是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請看《三國演義》第一回的描寫:
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
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張飛造丈八點鋼矛。
各置全身鎧甲。
共聚鄉勇五百餘人,來見鄒靖。
鄒靖引見太守劉焉。
三人參見畢,各通姓名。
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侄。
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
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
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
賊眾皆披髮,以黃巾抹額。
當下兩軍相對,玄德出馬,左有雲長,右有翼德,揚鞭大罵:「反國逆賊,何不早降!」程遠志大怒,遣副將鄧茂出戰。
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
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
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
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
後人有詩讚二人曰:
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
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
你看,兩個人真刀實槍幹起來了!其中一個黃巾驍將程遠志被關羽手起刀落,一個人分成了兩半!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是人命關天啊!所以,人們常說: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都是有科學根據的。
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競爭的過程是殘酷的,是以無數的死亡為代價的。
我們的和平時代在用人方面要借鑑戰爭時代的經驗教訓,必須嚴格執行責任制的原則。
你可以競爭上崗,可以競爭做官,但是,如果不能履行官員應盡的工作職責,必須按照規定加以懲罰,如果違法亂紀,就更要依法辦事,決不馬虎了事。
比如我們現在民間俗語說:現在的官員是能上不能下,這就有大問題了。
腐敗現象就容易嚴重起來了。
是啊,是啊!我們看《三國演義》應該從字裡行間讀出前人沒有讀出的思想意義來。
《三國演義》:劉關張與「眾賊」「賊眾」作戰?!
我們一般看《三國演義》大體喜歡看最精彩的片段,對於許多細節容易忽略了。
比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有如下的文字:
眾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
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
劉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
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黃巾賊圍城將陷,乞賜救援。
劉焉與玄德商議。
玄德曰:「備願往救之。
」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
賊眾見救軍至,分兵混戰。
玄德兵寡不勝,退三十里下寨。
玄德謂關、張曰:「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
」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
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鼓譟而進。
賊眾迎戰,玄德引軍便退。
賊眾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麾軍回身復殺。
三路夾攻,賊眾大潰。
直趕至青州城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
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圍。
後人有詩讚玄德曰:
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
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
這裡出現了「眾賊」、「賊眾」等字眼,而且說劉備寡不敵眾,後來用了計謀取勝。
還有「投降者不計其數」的描述。
其實,這裡互相打鬥殘殺的都是一個國家的同胞!「眾賊」、「賊眾」都是當時一些老百姓,而且人數眾多。
如果實在不行了,就有不計其數的「眾賊」趕快投降了!這些都是讓我們極其難堪痛苦的客觀事實情況!
本來都是自己人,正因為一部分官員腐敗,欺壓良民,讓許多人活不下去了,才會有人領頭造反。
可是,造反也未必是好事。
參加農民起義的黃巾軍也多是一些無知的愚民。
統治者鎮壓農民起義對不對?又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如果不鎮壓起義,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到了那樣的時候,出於階級利益的需要,他們必然派兵鎮壓。
農民起義的絕大多數都不可能成功,結果是互相殘殺、互相傷害而已。
當然,農民起義也有積極意義,至少讓統治者知道,我們老百姓也不是好欺負的,過分了,一定會有人揭竿而起。
但總體來說,打來打去不是好事。
可是到了一定的時候,又不得不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我們必須改變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互相殘殺的惡性循環狀態。
這才是我們應該日思夜想的嚴肅話題。
要號召人人隨時隨地檢討自己的人性缺陷,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人人多做自我批評,人人謙恭禮讓。
要知道,只有人人這樣的努力,才會有人人較好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樂趣。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打打殺殺實在沒有什麼意思,實在是無聊的痛苦的悲慘的。
這是我讀《三國演義》得出的結論。
《三國演義》:「賊眾」十五萬而官軍只有五萬!
《三國演義》作為著名的歷史演義小說,可以說家喻戶曉。
可是,我們發現,真正理解三國演義的讀者並不多,看熱鬧的遠過於看門道的。
我們細細閱讀三國演義的每一段落,都將發現不少難以解釋的問題。
比如演義描寫道:龔景犒軍畢,鄒靖欲回。
玄德曰:「近聞中郎將盧植與賊首張角戰於廣宗,備昔曾師事盧植,欲往助之。
」於是鄒靖引軍自回,玄德與關、張引本部五百人投廣宗來。
至盧植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
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
時張角賊眾十五萬,植兵五萬,相拒於廣宗,未見勝負。
植謂玄德曰:「我今圍賊在此,賊弟張梁、張寶在潁川,與皇甫嵩、朱儁對壘。
汝可引本部人馬,我更助汝一千官軍,前去潁川打探消息,約期剿捕。
」玄德領命,引軍星夜投潁川來。
時皇甫嵩、朱儁領軍拒賊,賊戰不利,退入長社,依草結營。
嵩與儁計曰:「賊依草結營,當用火攻之。
」遂令軍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
其夜大風忽起。
二更以後,一齊縱火,嵩與儁各引兵攻擊賊寨,火焰張天,賊眾驚慌,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最令人刺目的字眼是「賊」!「賊」的對立面是「官軍」!「賊眾」有十五萬,而官軍只有五萬!三國演義作者的立場顯然是有爭議的。
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必將有不同的評價。
時事到了那樣的情況下,對誰也沒有好處,只得打下去,打出一個結果來。
所謂從天下大亂走向天下大治。
如果說賊有賊心的話,官府之官就沒有賊心麼?有的,而且不小呢!正因為兩個方面都有問題,才會積累導致全國性的戰亂啊!孔子說「為國以禮」,可是,有多少統治者能夠理解呢?不理解的結果是腐敗、混亂。
官和民的日子都難過。
曹操: 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英雄 依法治國不避豪貴
真正的文學名著其字裡行間均蘊含深刻哲理,真正的文學名著其描述的社會現實狀態雖然是藝術的,卻是很真實可信的。
比如《三國演義》第一回介紹曹操這個人物形象:
殺到天明,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
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截住去路。
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
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
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
操有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
嵩責操。
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
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
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
」嵩信其言。
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
因此,操得恣意放蕩。
上文主要寫了一個小故事,從曹操出場,到說他幼時「恣意放蕩」,不足300字,卻體現了曹操人生中一個顯著的性格特徵:那就是小時候就十分頑劣,激情旺盛。
其實他20歲就舉孝廉,說明他是一個品行很不錯的青年,然而身處複雜的現實社會,不可能沒有權謀而成功。
連孔子都講「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所以曹操又是一個有謀略的人,這在很小的時候就看出來了。
三國演義寫了曹操幼年時一個小故事,他在叔父面前故作中風狀,好心的叔父告訴他的父親如此這般,當父親親自來問時,曹操卻說我從來無此病呀!他告訴父親,自己失愛於叔父,故總是被叔父欺罔。
這個小故事同時體現了曹操為了自己的成功不擇手段的奸詐性格。
在曹操很年輕的時候,當時有見識的人如橋玄等,即發現他是一個安定天下的英雄: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
三國演義作者為了凸顯曹操奸雄的形象,還特意描寫了汝南許劭與曹操對話:
「我何如人?」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
許劭是當時著名的人物,有知人之明,所以曹操主動去請教,許劭對曹操的品德並不看好,所以,曹操再問「我何如人」時才回答。
曹操聽到許劭的評價後「大喜」,因為亂世出英雄,所謂「奸雄」即是英雄的一種。
一個沒有既定高位權勢的人,身處複雜混亂之社會,要安定天下,沒有謀略和心計怎麼能行呢?曹操的「奸」在三國演義中被渲染誇大。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三國演義作者還是如實描寫的: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
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
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
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
曹操是一個依法治國的能臣,無論何人,只要犯法,他都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其效果很好,內外莫敢犯者!這可見嚴格執法的重要性。
曹操後來做了頓丘令,「因黃巾起,拜為騎都尉,引馬步軍五千,前來潁川助戰。
正值張梁、張寶敗走,曹操攔住,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奪得旗幡、金鼓、馬匹極多。
張梁、張寶死戰得脫。
」亂世到來了,他註定是一個安定天下的英雄。
可惜,當時英雄輩出,他的德才還不足以統一天下,只能使得中國北方統一。
這已經很了不起,若曹操是漢室後裔,在天下未亂時即繼承皇位,那漢朝是不可能衰敗滅亡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道德文化素質能力重要啊!
劉關張白身遭董卓冷遇,可見東漢末年賢人失志
《三國演義》作者深知社會治亂之源,賢人失志處下,小人彈冠相慶,貪官污吏敲詐勒索,這是社會不穩定發生動亂的根本原因:
車中之囚,乃盧植也。
玄德大驚,滾鞍下馬,問其緣故。
植曰:「我圍張角,將次可破;因角用妖術,未能即勝。
朝廷差黃門左豐前來體探,問我索取賄賂。
我答曰:『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左豐挾恨,回奏朝廷,說我高壘不戰,惰慢軍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將董卓來代將我兵,取我回京問罪。
」
盧植的遭遇是正直之士難於避免的: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東漢王朝的滅亡實際上就是貪官污吏招權納賄的結果,而之所以官員腐敗到如此程度,又是漢桓帝、漢靈帝昏庸無能造成的。
當盧植被囚時,張飛與劉備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張飛聽罷,大怒,要斬護送軍人,以救盧植。
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軍士簇擁盧植去了。
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
」玄德從其言,遂引軍北行。
張飛的性格是不依法度,用武器來批判現實,劉備則認為「朝廷自有公論」。
封建社會中的張飛多,則必然爆發各種反抗鬥爭,內耗犧牲,在所難免。
劉備能夠按照法紀辦事,可是朝廷昏官貪官多了,劉備也只能長嘆息以掩涕息兮哀民生之多艱。
中國的文學名著真正被理解不容易,被庸俗化的卻很多。
這是由於複雜的社會因素造成的。
董卓這樣的軍閥利令智昏,三國演義作者對他的描寫實際上是對於這類權力官員的無情批判:
行無二日,忽聞山後喊聲大震。
玄德引關、張縱馬上高岡望之,見漢軍大敗,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
玄德曰:「此張角也!可速戰!」三人飛馬引軍而出。
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赴來,忽遇三人衝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里。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
卓問三人現居何職。
玄德曰:「白身。
」卓甚輕之,不為禮。
玄德出,張飛大怒曰:「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
若不殺之,難消我氣!」便要提刀入帳來殺董卓。
正是: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這一段文字結束了三國演義第一回的故事,作者將董卓的無知昏庸在形象的故事中輕輕點出:
三位英雄救他的性命,他不但不感恩反而因為劉關張的「白身」而輕視輕蔑,連禮節也不顧了。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思維不張,國乃滅亡。
朝廷中的權貴大多是昏庸無能貪得無厭的,然而,我不同意張飛的「殺之」行為,也不贊同羅貫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這是整個國民道德文化水平低下的問題,必須循序漸進,普及聖賢文化,不能以病態對抗病態,治亂循環多少次,國民道德文化素質水平仍然沒有提高。
「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負心人固然可惡,然也不能隨隨便便殺害他,必須整肅綱紀,人人依法,則負心人必然受到天罰。
人人平時修身養性,敬服法律權威,社會方能運行有序,人人方能安居樂業。
關羽比劉備大一歲:劉關張竟並未「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敘述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
關羽比劉備大一歲:劉關張竟並未「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敘述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
研究發現:歷史上劉關張從未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敘述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
研究發現:歷史上劉關張從未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敘述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調寄《臨江仙》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
潤生評《三國》: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自序:有一次我去學校開家長會,小學老師問各位家長:「請問中國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作者是誰?都是哪個朝代的?」一開始我心裡還嘀咕小兒科的問題!心中暗算起來:《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