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鋼:把一本書「大卸八塊」就是精讀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引自2018-04-07 外灘教育

到美國學校研修和學習,閱讀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真可謂不遺餘力。

培養學生終身的閱讀熱情、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是美國閱讀教育的重要目標。


目標是實實在在的,但是閱讀絕對不是功利的,立足母語教學,又超越於母語教學是美國閱讀教學的最大特點。

分級閱讀始終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從一進入學校,他們就要每天閱讀,並完成相應的閱讀評估,分級系統就像一個遊戲,學生可以通過選擇,讓他們能夠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圖書,與此同時能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成就感和效能感,從一個階梯到另一個階梯。

許多學校會組織類似攻關或達標的閱讀活動,或者種種將閱讀與實踐聯繫起來的交流展示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 「讀出聲來」必不可少 ░░

══

「閱讀是頭等大事」,這已經成為社會、家長和老師的共識。

聽課過程中,常看到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提前完成任務或做好作業時,他就可以到教室的閱讀區去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籍,然後旁如無人地開始閱讀,即使是非英語學科教師看到此,也見怪不怪,熟視無睹。

閱讀已融入了校園生活,融入學生的骨髓和血液,成為學習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對於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陣地還是在課堂上,美國的英語教學是沒有教材的,教師常選擇經典的作品,體裁也很廣泛,如小說、戲劇、詩歌、論文。

他們不像我們會節選名著的一部分或者一節,而是整部或者整篇小說教學,鼓勵學生完整地讀,深入地讀。

因此他們的閱讀教學是圍繞學生的真實性閱讀展開,組織學生讀「真正的書」和「完整的書」。

至於經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將世界文學殿堂的瑰寶和反映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傑作成為學生成長的養料是他們閱讀的重要任務。

當我有一天走進格倫初中七年級的英語課堂時,老師正在帶領學生閱讀美國經典少年小說《豬人》,作者保羅·金代爾通過獨特的敘述視角,藝術地再現了青少年身心的成長發展以及成長過程中的焦慮與彷徨,並揭示了成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主題。

剛開始時,老師正在輕聲地朗讀其中一段文字,學生的目光隨著教師的朗讀聲慢慢移動,從左邊到右邊,從上一行跳到下一行。

朗讀過程中,教師時時關注著學生的表情,當學生的目光流離在文字之外時,她輕輕地走到學生跟前,提醒他集中注意力,養成良好的閱讀視線習慣。

「讀出聲來」是美國閱讀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感受文章種的音韻美、節奏美和氣勢美,以及文章的起承轉合。

教師朗讀後,就是學生默讀時刻,在書本邊是一張每日閱讀筆記單,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記錄,做好注釋,將自己對於文本種感到困惑、有何單詞不認識的以及對於文本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寫在上面,教師告訴我們這種閱讀教學方法叫做自主閱讀,教會學生如何做閱讀筆記同時促進文本的深耕,驅使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

而且這樣的閱讀也是個性化閱讀,每個學生能在自主閱讀中找到自己的困惑或者興趣,教師能夠及時了解他們的理解程度,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常常是緊貼文本,有的放矢。

░░ 「地圖繪製」法閱讀 ░░

══

那天學生閱讀的是第六章,主要內容是主人公約翰和洛林結伴到動物園遊玩。

教師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一張地圖繪製,從文章中收集信息,設計和創作以男爵動物園為背景的地圖,將標誌、海獅池、堅果攤、孔雀園、哺乳動物園、靈長類動物、短吻鱷以及在第六章中出現的各種動物包含在裡面,同時還加上了一些說明,將地理空間、方位學習和閱讀結合起來。

教師還鼓勵學生去補充和添加他們喜歡的景點。

學生的動手製作,糅合了閱讀理解、想像、創作和地圖繪製等多種能力,而且使得閱讀變得非常快樂和輕鬆。

地圖繪製的讀後任務是閱讀教學緊扣文本特徵,注重個人閱讀經驗轉化和輸出的體現。

他們認為識別文本特徵是重要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閱讀活動,老師會根據文本的特徵,設計豐富多樣的閱讀任務,如注釋本、閱讀報告單、角色繪本、戲劇表演等等,促進深度閱讀以及閱讀理解的轉化和應用。

即使是閱讀報告單也有各種各樣,前後順序比較強的文本用故事序列圖,讓學生讀後根據事情發生的先後填寫情節;再如人物性格變化較為明顯的故事,完成人物變化圖,梳理主要的情節以及這些情節對於人物性格變化的影響,等等。

閱讀如同人們的飲食,營養均衡很重要,要讀雜書,讀種類繁蕪的書籍,讀風格各異的文本。

即使是非虛構文本,教師也會提供「告知」「說服」「娛樂」為目標的不同材料,每份經典或優秀作品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

學生只有接觸和閱讀儘可能多的書籍,心靈才會更豐盈和強大。

《美國核心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生的閱讀課程里文學類和信息類內容各占50%,年級越高,信息類的占的比重越大。

高中信息類類閱讀材料比率提高至70%,而文學內容降低至30%。

將閱讀成為學生個人生活的重演、塑造或者預演,激發他們對相同的文字建構出不同的觀點和視角,將閱讀化成自身的精神財產,這才是閱讀的真正價值。

當學生們展示完地圖後,教師與學生對文本開展了討論和分析,從小說當中的意象、場景、象徵、插圖及敘事結構幾方面分析小說主題,對文本研讀和細讀。

在閱讀教學中他們提出了研讀或者精讀(Closing Reading)的概念,要求學生讀三遍,每一遍閱讀提出不同的理解任務:

第一遍閱讀要解決某一個詞彙在文中是什麼意義?誰是故事的敘述者?對於文中某個部分的寫作意圖是什麼?等問題。

這二遍是閱讀理解文本如何是組織和形成的;而第三遍是創造性的思考和對於作者文本情感和更深次地評價。

一次次的閱讀,是將「一本書讀厚」,是文本深度挖掘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的過程,如何將書讀厚?事實上,我們現在無論是在讀文學作品還是讀非文學類作品,都僅僅停留在一個作品的內容梳理上,缺乏讓學生運用技術、方法和手段。

美國的研讀細讀,其實是閱讀策略的運用,如提煉、分析、質疑、重組、延伸、想像、提問等等,因此閱讀不是把一篇文章大卸八塊,變成支離破碎的材料,而是引導學生不斷思考,討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分析推理能力,是一個積極互動和意義建構的過程。

░░ 讀經典,讀經典小說 ░░

══

聽課結束後,與教師交流教材選擇時,老師告訴我們每學期會選擇四到五本經典小說開展閱讀。

為什麼選擇經典小說?語文特級教師曹勇軍的一番話也許是答案:

「小說中多色調粗礪的社會生活畫面以及對人性的深度揭示,可以提供思考的張力和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聯繫自己,有助於培養其批判思維,發展其獨立人格,這也是美國人選擇圖書的基本原則之一。

我還了解到,他們主要從《名著系列集(Great books)》這套書中挑選閱讀材料,這本書在美國中小學閱讀教學領域中可謂盛名赫赫,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所選的文章質量很高,都是跨越時空的經典力作,積澱著人類幾千年關於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

這套書是一個叫名著基金會的閱讀研究機構專門為學生精選的,既有小說,也有信息類、社會類和科學類的版本,每個年級都有一個系列。

他們正在使用的七年級學生系列裡就選擇了《《哈里森·伯格朗》》、《聖誕頌歌》、《蝴蝶之日》、《安妮日記》、《遊戲結束》、《魔法俏佳人》等11篇名著。

這套書還基於文本設計了很多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如共享式問題與活動、第二次閱讀時精讀活動、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詞彙活動、寫作回應活動,課程標準連接活動、創意寫作等等,對教師、家長和學生的閱讀和使用大有裨益。

在說到一本書閱讀時,老師說,這不僅是經典閱讀的需要,還是學生閱讀習慣和終身學習培養的需要。

一本書閱讀本身是持久閱讀,學生會化數周來閱讀完。

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在讀書階段養成了閱讀的愛好和習慣,並一直持續他們整個一生。

當我離開教室時,牆上的小海報引起了我的注意,寫著閱讀的十大理由:閱讀是為了懂得歷史,為了探索自我世界,為了規劃未來,為了神遊遠方,為了創造新生事物,為了理性決定,為了獲得快樂,為了鍛鍊思維,為了連接世界,因為你能所以閱讀!這就是閱讀的魅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