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回望清河崔氏七百年的軒冕浮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粉世家

——回望清河崔氏七百年的軒冕浮華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階層,叫做門閥士族。

而在所有門閥士族之中,有一個長期被公認為是天下第一門第的豪門大族,叫做「清河崔」。

這個以古郡清河為郡望的古老貴族,生髮於魏晉亂世,造極於北朝胡族,旺盛於隋唐盛世,衰落於五代割據,軒冕不絕、家族煊赫長達七百餘年。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回望七百年浮華若夢,對昔日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的源流探源,仿佛是一場穿越文化長廊的尋根之旅,更是一次橫亘歷史曠野的時空對話。

翻閱清河崔氏家族的厚重大書,如同溯游流淌於蒼茫大地的浩浩長河,如同仰望鑲嵌於浩淼蒼穹的璀璨星漢,更是如同誦讀烙印於煌煌文典的壯麗史詩。

仿佛是一種慣例,很多世家大族的家傳、譜牒等多將其祖先追溯到三皇五帝,以顯示其家族淵源之久遠、祖先功德之高尚,清河崔氏亦不例外。

在華夏文化譜牒中,最古老、最顯赫的氏族就是姜姓炎帝族與姬姓黃帝族。

而崔氏,即來源於其中之一——炎帝姜姓。

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中國古代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姜子牙因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都營丘,成為齊國的開國君主。

後來,姜子牙之子姜伋嗣位於王官,輔佐了周初幾代王朝,功勳顯赫,成為朝廷重臣,死後諡號為齊丁公。

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按照周朝的長子繼承制,本應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於庶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

從此,在中華姓氏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崔氏誕生,崔季子成為天下崔氏的始祖。

季子之後,崔氏世代相繼為卿大夫 ,特別是齊景公當政期間,崔氏後人崔杼竟兩立國君,一度凌駕於公室之上。

秦統一後,崔杼十六世孫崔意如為秦國大夫,封東萊侯。

崔意如生二子,長子崔業,次子崔仲牟。

西漢初年,崔業襲東萊侯,居於清河郡東武城,從此清河人文歷史的長河中有了崔姓家族的身影,清河崔氏開始作為一個獨特的政治族群與文化符號走上了歷史舞台。

一個民族的迅速崛起,必須依託具有開拓與創新精神的時代英雄,對於家族而言同樣如此。

雖然,崔氏與生俱來是一個貴族的姓氏,但在崔業之後,「清河崔」卻在崔氏支系裡一直寂默無聞,黯淡無光。

直到東漢末年,號稱冀州第一名士崔琰的出現才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作為一代豪門巨室的開創者,年少的崔琰並沒有表現出過人之處,他性頑口訥,厭文尚武,十八歲仍「不能會問」,而立之年仍以琴書自娛,不為人所知。

後來,崔琰被袁紹徵辟,在其帳下聽用,並被任命為騎都尉,但一直鬱郁不得志。

袁紹官渡之戰失敗後,曹操二子相爭,都欲用崔琰,崔琰只好稱病固辭,並因此獲罪,被關進牢獄,幸虧陰夔、陳琳等人營救才得脫身。

後來,崔琰被袁紹徵辟,在其帳下聽用,並被任命為騎都尉,但鬱郁不得志。

袁紹官渡之戰失敗後,其二子都欲用崔琰,崔琰只好稱病固辭,並因此獲罪,被關進牢獄,幸虧得人營救才得脫身。

直到曹操大破袁紹,平定河北之後,崔琰、崔林兄弟二人應招入仕,命運才從此開始轉折,兩人官職不斷上升,地位逐漸煊赫。

成年之後的崔琰儀表堂堂、相貌俊美,並且剛直不阿,明鑑卓識,篤於情義,很快成為當時德高望重的名士,連曹操對他都很敬畏。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為曹操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並請求面見曹操。

曹操便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琰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

接見時,崔琰正中端坐,接受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

使者不假思索地說:「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側捉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這便是成語「代人捉刀」成語的由來。

在入仕曹魏期間,崔琰贏得了時人的推崇和曹魏政權的信任,成為曹魏集團中冀州人士的傑出代表。

「自古英才皆天妒,半壁浮歡半壁哀。

」在變幻莫測的曹魏政權中,崔琰以「雅識經遠」的形象書寫了冀州名士的風采,但最終卻以「腹誹心謗」的罪名被曹操下令杖殺於獄中。

但是,以崔琰為發端,一代代「清河崔」開始名顯一時,他們或以文治見長,或以武功著稱,成為一顆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

到了西晉時期,伴隨著「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清河崔氏冠冕相襲,仕宦顯赫,做為士族豪門的「新貴」躋身世家大族,清河崔的盛典豪門轟然開啟。

經歷了西晉的短暫「太康繁榮」之後,八王之亂接踵而來,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繼而南北分裂,社會陷入了長期的動盪之中。

劇烈的政權變動,打破了世家大族原有的穩定發展態勢,風雨飄搖之中,清河崔氏堅定而準確地把握政治格局,以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幹繼續在北方遼闊的土地上不斷地擴展生存空間,並且迎來了清河崔氏發展史上的最高峰。

清河郡望是崔氏繁衍生息之所,是其經濟實力之依託,也是其藉以標榜其門第的重要工具,不離本土一直是清河崔氏的生存宗旨。

因此,值中原喪亂之際,面對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清河崔氏並沒有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潁川庾氏、陳郡謝氏等世家大族那樣避難江左、衣冠南渡,而是擯棄了保守思想,跨越了民族界限,繼續把北方作為重新選擇的政治依託,把積極入仕少數民族政權作為新的發展路徑,有的不惜一人仕多國而尋求更多的生機,藉此獲得家族政治地位全面抬升,比如崔逞曾先後仕前燕、前秦、東晉、翟魏、後燕、北魏等國。

崔彤曾隨西晉南陽王司馬保至隴右,後仕於北涼、西涼,其子崔剖「每慷慨有懷東土,長嘆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吾所庶幾?』」 面對家族的命運選擇,故土之殤只能化為無奈而蒼涼的一句感嘆。

經過十六國時期的艱苦經營,以崔浩一門的崛起為標誌,「清河崔」在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崔浩系曹魏時期崔琰的從弟崔林之後,他的父親是北魏政治家、書法家,號稱冀州神童的崔玄伯,母親盧氏是晉代文學家盧諶的孫女。

崔浩長相如美貌婦人,自比張良,歷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位及三公,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

崔浩曾屢次力排眾議,根據星象和人事判斷時機,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擊滅胡夏、滅北涼並出擊柔然,使北魏得以解除來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脅,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將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版圖納入北魏名下,後人稱頌為「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

明元帝時,崔浩「恆與軍國大謀,甚為寵密」,被明元帝評價為「博聞強識,精於天人之會」。

魏太武皇帝拓跋燾對他更是信任,他有時親自到崔浩家裡向他請教,倉促之間崔浩來不及製作精美的食品,只好拿出家常菜餚,拓跋燾總是高興地拿起來就吃。

崔浩進宮見駕,地點也不限於朝堂,還可以出入拓跋燾的臥室。

有一次對新歸降的高車酋長們說:「你們別看此人纖弱不堪,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卻遠遠勝過百萬甲兵。

」作為清河崔氏門中的傑出代表,他曾對北方士族人物多所薦拔,並主張辨別姓名族門第,提倡恢復五等封爵制,以發展士族門閥勢力,對世家大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位居高位、恩寵一時的崔浩有時難免也恃才傲物,固執己見,並因此得罪了鮮卑貴族。

公元439年,崔浩奉命續修國史,他採集魏國上代的資料進行實錄,秉筆直書,真實記錄了拓跋氏早期不願為人知的歷史,並把編修完成的《國記》刊刻在通衢大路兩旁的石碑上,引起往來行人議論。

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拓跋燾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

拓跋燾將其收捕並親自審訊,於公元450年7月5日江氣誅殺。

清河崔氏無論遠近,包括姻親貴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清河崔氏為北朝第一盛門,而崔浩一支又為清河崔氏門中最顯之房」。

可以說,崔浩「國史之獄」對清河崔氏乃至北方士族都造成了沉重打擊。

但是,清河崔氏在此後的發展中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很快恢復了往日的輝煌,據統計,清河崔氏在北魏政權中任職者達98人,成為北朝最為煊赫的家族。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拓跋宏「詔定姓族」,先後兩次對天下姓氏進行排名,欽定「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為最尊貴的「四姓」。

新型門閥體制的建立,使清河崔氏世家大族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繼續活躍在北朝的政治舞台上,在民族融合的歷史洪流中書寫著光彩照人的篇章。

伴隨著隋王朝的一統,南北朝對立分裂的局面壽終正寢。

唐王朝建立後,面對時代的洪流,清河崔氏表現出積極向上的進取心,以嶄新的姿態參與到新王朝政權的運作之中,延續著家族成員的仕宦經歷。

曾經烜赫一時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清河崔氏這一稱謂以冠冕群像的形式闡釋了世家大族的非凡氣度。

唐代之後,科舉制逐漸成為入仕正途,打破了魏晉以來長期由門閥世族把持選舉、世代壟斷政權、獨占高位的局面,冠冕相襲的特權整體上被普遍消弱。

清河崔氏族逐漸拋棄門第觀念,把科舉人仕作為重振門楣的首選之途。

清河崔氏本身也是通過文化途逕入仕,進而發展成為世家大族。

特別是在長期的歲月積累與政治歷練中,清河崔氏形成了 「詩書傳家、積極進取」的良好門風,使他們能夠即使在戰亂頻仍的亂世之中,仍然勵志篤學,講誦不廢,即便在軍旅之隙,仍手不釋卷。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裡,清河崔氏在強調男性家族成員文化水平的同時,對於女性成員的學業給予了同樣重視,清河崔氏的女性同樣飽讀詩書、才學過人。

如崔元孫之女「歷覽書傳、多所聞知」,後「學行修明,並為當世名士」,崔彥穆女「博涉書史,通曉治方」,年二十其夫鄭誠去世,獨自教養其子鄭善果讀書做人,當時傳為美談。

深厚的文化修養為清河崔氏在唐代的重新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機,他們搶先適應了全國大一統的政治新局面和科舉取士的社會新要求,不斷推出政治新人,成為朝政的最中堅力量。

據統計,隋唐時期,清河崔氏有確切仕宦記載的男性成員共287人,其中五品以上的成員超過了半數以上;有確切入仕途徑記載的84名仕宦中,通過科舉入仕的達到66人。

特別是有唐一代,清河崔氏家族成員中出了12名宰相,5名狀元。

在12位宰相中,除崔知溫以門蔭入仕,崔神基、崔詧、崔元綜入仕途徑不明外,其餘8人均系科舉入仕。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烜赫一時的清河崔氏,進入隋唐之後的政治地位依然不減當年,時人用「中外榮觀、搢紳傾慕」、「言冠冕者許為世雄」的語言表達了對清河崔氏的高度認同。

「清河崔」一時人文之盛,無以復加。

昔為甲族,今為興門。

包括清河崔氏在內的世家大族在唐朝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在整體上仍然保持了較高的政治地位,最終形成了唐朝著名的「五姓七望」: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

他們「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傲慢地進行著內部通婚,以保持高貴的血統。

盛唐宰相薛元超曾嘆息道:「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典故「黃粱美夢」里記錄了一名叫盧生的小伙子,在邯鄲路遇神仙呂洞賓,在神仙的幫助下做了一場美夢,美好的夢境代表著那個時代人的理想——結親「清河崔」。

這種「輕侮四海上望」、「不以軒冕為貴」的觀念甚至對皇權構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輕視。

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知後大怒曰:「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

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

唐文宗時,皇帝為太子李永向宰相鄭覃求婚,希望可以讓鄭覃的孫女嫁給李永,但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時為九品衛佐的崔氏,也不願為太子妃。

為此文宗只能無奈的揶揄道:「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

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往往都是瞬間的繁華,這是無法抗逆的宿命。

伴隨著唐末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農民戰爭的影響,世家大族在政治鬥爭中一蹶不振。

到了五代時期,在以士族大姓為打擊對象的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輪番殺戮下,「清河崔」人才凋零,社會認同逐漸消亡,再也沒有出現具有全國影響的人物,七百年浮華仕宦如同黃粱一夢,慢慢消失於歷史的深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此之後,「清河崔」 不再是貴族的標誌,而是成為一種血脈的延伸,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尋根念祖的追思。

今天,走下歷史神壇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不論是守土清河,還是散播四方,依然要在譜牒中虔誠地寫上「望出清河郡」、「清河堂」等字樣,以此來緬懷家族冠冕相襲的百代華貴,遙祭先輩奮爭崛起的遼遠輝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袁曹之爭到高平陵政變

電視劇《軍師聯盟》,戲說的是一介書生司馬懿,被曹操徵辟為官,陷入曹家暗流洶湧的奪嫡之爭,運用謀略將曹丕送上大位並盡力輔佐,扶持士族、抑制宗室。在與諸葛亮的較量與博弈之中,兩人互為對手又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