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敗家子遇上潛伏者, 曹魏是如何崩潰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

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初十,司馬懿只用了五天就把曹魏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曹爽給辦了。

在之後的幾個月,有五千多人因受到「曹爽謀反案」的牽連而命喪黃泉。

頃刻間,曹魏的政治格局大洗牌。

曹爽一黨歇菜了,而原本「奄奄一息」「命不久矣」的司馬懿則搖身一變,成了帝國最有權力的人。

兩年後,司馬懿去世,他的長子司馬師接過權柄。

就這樣,在司馬氏父子的經營下,曹魏上下已盡為司馬氏所把持。

魏蜀吳三國中,最強的曹魏竟然最先事實上「滅亡」,這真是歷史的滑稽之處。

而更弔詭的是,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曹魏落得如此境地,那是活該。

據《三國志·魏志·王凌傳》記載,其時司馬懿誅滅曹爽一黨三族,「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

皇室宗族受到如此嚴重的打擊,時人居然不當回事,一點也不同情。

而從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輕鬆取勝也可以看出,當時滿朝文武,數得著的世家大族,幾乎都站在司馬懿這一邊。

如此看來,與其說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老奸巨猾、心懷鬼胎要打曹魏江山的主意,倒不如說這是司馬懿順天應人之舉:大家都支持的事,難道不是正面的事嗎?

所以曹魏到底做了什麼,如此不受人待見?

▲ 在權斗中勝出的司馬氏父子

>>>>

1. 草根

說當時的曹魏失了「民心」,在最愛君看來,這話雖然有道理,但不準確。

一提起「民心」,人們多半都會想起「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等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

政治清明,風調雨順的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自然四平八穩,海內無事;政治腐敗,人禍天災的時候,大家活不下去了,自然就造反有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

那麼曹魏當國的時候,百姓們活得怎麼樣呢?

東漢末年,天災不斷,民不聊生。

黃巾起義、董卓之亂、李催郭汜之亂,禍亂一個接一個。

群雄割據,仗打起來沒有消停的時候。

史載東漢末年「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十幾個州的人口,加起來還不如漢朝強盛時一個郡的人口多。

在這樣糟糕的時代,活著,是一件非常幸運又非常痛苦的事。

好在命運終究迎來了轉機。

隨著曹操在中原的勢力不斷增長,人們看到了宇內統一的希望:統一了,自然就息兵戈,不用為生存發愁,可以專心致志過日子了。

而相比於統一宇內這種「以戰止戰」的方式,曹操做了另一件改善民生並且立竿見影的事:推行屯田制。

▲ 鄧艾,曹魏屯田最強者。

所謂屯田,就是政府把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組織起來,稱為「屯田客」,並設置「屯田官」進行管理,統一指揮他們從事農業生產。


在屯田制之下,屯田客所耕種的土地並不屬於他們自己,而屬於政府。

換句話說,屯田客實際上就是國家的佃農。

屯田客所需上繳的田賦,「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與官中分」。

如果用政府的牛,你四他六;如果用自己的牛,五五分成。

雖說田賦很重,但有田種總比到處逃命強,至少能把肚子填飽。

在政府的強制推動下,亂世中四處逃亡的流民再次被附著在土地之上。

而曹魏在推行屯田制的同時,也不忘興修水利。

就這樣,農業生產漸漸恢復起來,曹魏的實力也漸漸超過了其他勢力,最終獨霸北方。

可以說,在曹魏的統治下,廣大基層老百姓雖說過得不怎麼樣,但也壞不到哪裡去。

「揭竿而起」的不是沒有,但都是小打小鬧,遠不及黃巾起義那種規模。

從這個角度看,「民心」之於曹魏,即使不算「得」,也稱不上「失」。

然而,除了上面那種「民心」之外,其實還有一種「民心」。

要說到這一種「民心」,曹魏還真有點懸。

>>>>

2. 精英

早在東漢時期,所謂的「世家豪族」便已有所發展。

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烽火燒遍帝國之時,世家豪族便迎來了真正的崛起:打著平亂的旗號,豪族們紛紛起兵,攻城拔寨割據一方。

黃巾起義鎮壓下去後,豪族所擁有的宗族、部曲、賓客、家兵,數量龐大。

而一家豪族常常會帶領數千家,比如許褚就「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禦寇」,而李典則有「宗族及部曲三千家乘氏」。

在漢末的政治格局裡,與黎民百姓「草根」大眾相對應,作為當時「精英」群體的代表,豪族世家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群體。

不同的群體,往往有著不同的政治訴求。

比如百姓們,這個底線比較低,能活就行。

而對衣食無憂的豪族世家而言,「能活」這個訴求顯然太低了。

在政治上,豪族希望自己的特權能夠獲得政府的承認,比如庇護賓客免交國家田賦,免除徭役。

在文化上,豪族大多以儒學為家學,希望政府能行仁政——這最符合豪族的利益。

▲ 曹操。

當年的袁曹之爭可以說就是儒法路線之爭。

可是很不巧,在曹魏,豪族的種種訴求卻沒那麼容易實現。

因為曹魏的政治傳統,是以法家優先。

而只要是法家的道路,就必然是以集權和法治為核心。


要集權,當然就不會允許在政府之外存在「小政府」。

對任何膽敢牴觸政府意志的言行,能用法律手段解決的就用法律手段解決,不能用法律手段解決的,那就依法消滅你。

你想擁有自己的田客、賓客、家兵?

田客只給你交租不給政府交租?

賓客為你出謀劃策,為你忙前忙後卻不替國家操心?

家兵只聽你的命令你說干誰就干誰?

——做夢呢~

曹魏的領路人曹操,就是出了名地討厭豪族。

他都做了什麼,讓世家豪族對他既恨且怕?

曹魏的領路人曹操,就是出了名地討厭豪族。

早在曹操還是「洛陽都尉」的時候,曹操便在縣門左右立五色棒十來根。

「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做濟南國相的時候,見到所轄境內十餘縣的長吏多攀附權貴,狼狽為奸,便「奏免其八」,能換的全給換了。

在曹操的政治話語裡,「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所以他不會像四世三公,大豪族出身的袁紹那樣,蔭庇豪族的利益,讓豪族做大而百姓貧困。

對任何能削弱、打擊豪族的手段、主意,曹操都是歡迎的。

曹丕稱帝後,曹魏的形勢有了變化。

對待豪族,曹丕不再像其父那樣一味打壓,轉而與其中一些分享權力,即所謂拉一派打一派。

但總體上說,法家的政治道路沒有改變。

在中樞權力機構上,曹丕繼續沿著其父的道路,將三公的權力向中書轉移,設置中書令、中書監。

這兩個職位名義上位列三公,但實際上直接聽命於皇帝。

如此權力更加集中了。

所以不管怎麼說,面對這樣一個強力、嚴厲的政府,世家豪族們心中都是不痛快的。

只是看這曹魏勢大,不好公開反水,豪族們也就湊合著過了。

>>>>

3. 魏明

公元226年,曹丕駕崩,其子曹叡繼任,即魏明帝。

這一年曹叡22歲。

繼位之前的曹叡,「不交朝臣,不問政事,唯潛思書籍而已」,一副政治天然呆的模樣。

出於對新一屆皇帝的不放心,曹丕在臨死前安排了四人豪華輔政團輔佐新君。

這四個人是陳群、曹真、曹休、司馬懿——都是曹魏的宿將老臣。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那個曾經「不交朝臣,不問政事」的少年,一上任就表現出過人的政治天賦。

派曹真出鎮關中,派曹休出鎮淮南,派司馬懿出屯宛:四個輔政大臣,三個有兵權的全派出去了,只留一個文臣陳群在自己身邊,於是曹叡便不受四人影響,「政自己出」。

此後,曹叡一直牢牢掌控著曹魏的最高統治權,不管是對外戰爭還是對內改革,都是自己一個人說了算。

在打發輔政大臣的同時,曹叡也繼續其父曹丕時期的政策。

一面拉攏世家豪族,在朝廷封大官給他們做,一面又著手改革中央權力架構,進一步加強中書令、中書監的地位,牢牢地握著帝國的權柄。

▲ 魏明帝曹叡,玩權玩得溜溜的。

曹叡有一個「愛好」:喜歡蓋房子。


自漢末以來,魏都洛陽一直飽受戰亂之苦。

董卓之亂時,董卓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將洛陽的宮殿付之一炬。

建安年間漢獻帝返回洛陽的時候,「宮室燒盡,百宮披荊棘,依牆壁間」,一片蕭條景象。

之後二十多年裡,獻帝都許,曹操王鄴,都沒有洛陽什麼事,直到曹操征討漢中時,才修了一座殿。

後來曹丕稱·帝,定都於洛陽,這帝國的首都不建也得建了。

所以曹叡上台後,秉承父志,再蓋幾棟房子幾座宮殿那是理所應當的啊。

然而有的大臣卻不樂意了。

「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

」但曹叡不僅不聽,甚至「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親自挖土,做大禹、墨子之事。

最後,曹叡蓋了太極殿、卻非殿、銅馬殿、敬法殿、清涼殿、鳳凰殿、嘉德殿、黃龍殿、壽安殿、竹殿……不僅蓋了還蓋了好多,而且每一個還都極盡奢華。

臣下自然是一番狠勸,但最終都拿他沒辦法。

可見以當時曹魏群臣的能量,根本影響不了這位年輕的帝王。

而皇權之盛、權力之集中可見一斑。

曹叡年輕有為,他在位時期的曹魏,被有的史家稱為曹魏之最盛。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公元239年,這位青年皇帝的身體因為淫樂無度,竟在當打之年垮了。

臨終託孤,曹叡為接班人擬定了一個「皇族輔政團」:

「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輔政。

然而曹叡的寵臣,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卻因為與夏侯獻、曹肇等人關係不睦而對此頗感不安,於是便向重病中的曹叡進讒,說曹宇不行,又推舉當時唯一在曹叡身邊的曹爽,以及當時正領兵在外的司馬懿。

▲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就這樣,在孫資、劉放二人的攛掇下。

新君的輔政團從「皇族輔政團」變成了曹爽、司馬懿的二人轉。

雖然曹叡也對這個組合感到不安,畢竟司馬懿太聰明,而曹爽的憨曹叡也並非不知,怎奈最後還是這樣定下來了。


曹魏的命運,就此開始振蕩了起來。

>>>>

4. 戀權

曹魏皇室與世家豪族之間的矛盾,總是存在的。

或者說,任何一個想要集權的政府,都不會允許世家豪族在自己的眼皮子下面放肆;而世家豪族要的正是這種「放肆」。

曹操、曹丕、曹叡這三個領頭的,個人能力都很強:有智商,有手段,知道如何把弄權柄。

但曹叡的繼承者曹芳,接棒的時候還只是個8歲少年,根本談不上「政治才能」。

朝政所依靠的,只有兩位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

這兩個人,一個是皇族宗室的代表,以鞏固皇權為己任。

另一個則是功勳老臣,在朝堂之上頗有威望。

開始的時候,曹爽和司馬懿相處得還不錯。

曹爽為首輔,不過能力經驗都不見經傳;司馬懿是次輔,但畢竟是有閱歷的人:跟諸葛亮掐,跟諸葛瑾掐,滅孟達,平遼東,見的都是大場面,一起玩的都是狠角色。

所以曹爽對司馬懿絲毫不敢怠慢,表現得謙恭禮敬。

而司馬懿也報之以禮,不作倚老賣老之態。

然而,司馬懿的威望始終令曹爽感到不安,加上曹爽的朋黨也多言司馬懿「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把朝政都委任他。

於是在曹爽的運作下,曹芳下詔將司馬懿由太尉提為太傅,外示尊寵,內奪實權。

又把蔣濟提為太尉,趁機讓自己的弟弟曹羲接任中領軍,掌控禁軍。

自己的親信,如何晏、丁謐等人皆被提拔,在朝中擔任要職。

公元247年,曹爽將郭太后強行遷往永寧宮居住,使其遠離朝堂,而司馬懿也稱病不參政。

一個圍繞著曹爽的權力集團就此形成,獨霸曹魏朝政。

▲ 曹爽。

他的身邊其實不乏能臣,但他的對手實在太強了。

即使他正常發揮也不見得有勝算。

大權在握之後,曹爽迅速飄飄然,變得忘乎所以。

曹爽本人的飲食、車馬、服飾,皆與皇帝類似,他本人不僅妻妾成群,甚至還將先帝曹叡的宮人占為己有,各種珍奇寶物也是想占則占,並與朋黨們日日歌舞宴樂。

朝臣如若得罪了曹爽一黨,便會被免官。

一時間朝野上下烏煙瘴氣。

許多世家出身的大臣不僅看不順眼,更是感到恐慌。


原本此時曹爽等人的權勢已經夠強大了,但曹爽卻還不滿足。

史載曹爽「多樹親黨,屢改制度」。

只是胡鬧還不夠,還要「屢改制度」。

他希望通過制度的變更,讓自己在朝中更加有存在感。

曹爽等人是如何改革的?史料中只有零星的記載,且大多語焉不詳,但據眾多學者考證,推測當時曹爽等人變更制度,與下面兩條有關:

其一,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其二,修改法令。

曹魏時期,地方政府是以州、郡、縣三級行政體系來運行權力的。

曹爽則將其改為州、縣兩級。

如其表弟夏侯玄所說,三級改為兩級之後,有「省繁費,豐殖五穀」、「官省事簡」、「民物獲寧」減輕百姓負擔等好處。

然而,三級改兩級卻動了豪族的蛋糕。

自漢代以來,在州、郡、縣三級行政體系中,郡國守相下屬的官吏皆由守相召辟本郡人擔任,而被召辟的對象,自然大多是出自世家豪族。

豪族一旦仕郡後,便可利用職務之便魚肉鄉里。

現在,把「郡」這一層拿掉了,無意從豪族嘴裡搶走一塊肥肉,各路豪族們顯然是不答應的。

至於修改法令,則讓曹爽與朝中大臣的關係更加緊張了。

就在曹爽獨掌大權的這一年,當有的朝臣聽說曹爽要「變更法令」的時候,頓時沸騰了。

蔣濟上書說:

「今二賊(吳蜀)未滅,將士暴露已數十年,男女怨曠,百姓貧苦。

夫為國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張其綱維以垂於後,豈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終無益於治,適足傷民。

國家的法度,如果不是「命世大才」,哪裡有資格更改?鄙夷之情不言自明。

就這樣折騰了幾個回合後,一干朝臣被曹爽得罪遍了。

>>>>

5. 民心

終於,那一天到來了。

高平陵之變,舉國的精英,聯合起來反對以曹爽為代表的皇室宗族。

如果說曹操當年秉行法家之道,尚有濟世救民之德;那到曹丕、曹叡之時,面對世家豪族,其所作所為無一不為集權。

手中的權力大一點,再大一點,如此統治者心裡更安心,也更開心。

而同理,隨著權力愈加被侵奪,世家豪族們卻是越來越不安心:

喪失了手中權力,自身的利益如何得以保全呢?

當洛陽城門被司馬懿等朝中重臣關閉,郭太后下詔彈劾曹爽的消息傳到高平陵時,曹爽驚慌失措。

他亂了陣腳。

智囊桓范用計得以出城投奔曹爽處,並勸曹爽兄弟將皇帝曹芳挾持到許昌,調動軍隊反擊司馬懿。

然而聽著司馬懿派來的使者口中說,司馬懿指洛水發誓,只要曹爽去職就不傷其性命的承諾;又看著送來的蔣濟親筆寫的勸降信。

曹爽心中猶豫不決。

想來想去,終於曹爽投刀於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主簿楊綜聞此大驚:難道要放棄挾天子的大權,跑去東市被人砍頭嗎?

但曹爽最終還是決定投降。

桓范痛哭:「曹真這樣有才能的人,怎麼會有像你們這樣如笨牛一般的兒子!」

曹爽謝幕了,曹魏的天下也就此謝幕了。

▲ 曹爽。

最後狼狽被斬,並夷三族。

關於曹魏和司馬氏孰優孰劣,當時吳國丞相張悌曾有這樣一段評論:

「當年曹操雖然功高蓋世,威震四海,但他崇尚權術,征伐不斷。

黎民害怕他的威勢,但不感念他的恩德。

之後的曹丕、曹叡繼承了這種風氣,大造宮室,又懼怕世家豪族。

曹魏失去民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司馬懿父子,自從掌握權柄,一直大功不斷。

除苛政,施恩惠,『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所以『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

任賢使能,各盡其心……」

公元266年,在高平陵之變17年後,歷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三人的醞釀,司馬炎行魏晉禪代,曹魏作古。

一個屬於世家豪族的時代開始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

大家都知道,高平陵之變讓司馬懿消除了由曹爽領導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權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滅支持曹氏的勢力,向篡奪曹魏政權的目標前進,為日後司馬...

司馬懿為什麼能夠篡權成功

司馬懿能夠篡權成功其實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只要當時曹爽稍微更加注意一點自己的對手,或者分裂一下司馬家族的實力,司馬懿就毫無成功的可能。即使是奪取宮掖之後,曹爽依舊有很多反攻的可能。也就是說,司馬...

高平陵政變——士族的勝利?

隨著《虎嘯龍吟》的熱播,三國後期司馬氏篡權的歷史問題再度登上話題榜。有的歷史愛好者對曹魏政權的旁落得出這樣的論斷——跟隨曹操起兵的譙沛庶族軍功集團逐漸沒落,以司馬氏為代表的士族政治集團興起並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