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秋」系列1:好仁不好學,魯隱公死於繼承人之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前言

讀《春秋》,看看那亂世危情!孔子作《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記載了魯國、周朝和其他諸侯國的歷史,重點記載了240多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重大事件。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這一段歷史長河中,翻滾著一陣陣「亂世危情」的詭譎波濤,演繹著一曲曲「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歷史悲歌,驚人心魂,啟人深思。

二、故事

魯國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周公旦的後人所建立。

西周初年,周公旦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周朝分封周公旦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魯國先後傳25世,36位君主,歷時800年餘年。

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魯國較完好保存和傳承周朝禮制,是周朝在東方的文化中心,是諸侯觀禮的首善之地。

魯隱公是魯國第14代國君,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發人深省的悲劇性政治人物。

因為他死於野心家和繼承人之手。

魯隱公是姓姬名息,是魯國第13代國君魯惠公的庶長子,其生母聲子是惠公的賤妾。

隱公長大後,惠公為他聘娶宋武公女兒仲子為妻,但惠公一見到仲子美麗動人馬上神魂顛倒,竟強占為己妻,立她為夫人,後仲子生一兒名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46年),魯惠公死,因太子允尚年幼,魯國的大夫們便擁立年長賢能的姬息為國君,即魯隱公,以次年(前722年)為隱公元年。

魯隱公不願終身當國君,決定攝政,代為國君。

他有一個心愿:等將來太子允長大,就把國君之位歸還給太子允。

隱公二年,其生母聲子死了,他仍以庶母之禮葬之,遠不如太子允生母仲子去世時的排場,表明他不願以國君身份自居。

隱公在位11年,平和仁慈,推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與周邊諸國結盟友好,境內太平。

但他有時有點任性,也做了一兩件不合禮法的「逾矩之事」。

五年春,隱公不聽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勸阻,堅持跑到離國都很遠的邊境「棠邑」去觀看捕魚,看熱鬧。

五年秋,隱公主持太子生母仲子陵寢的落成典禮,「初獻六羽,始為六佾」,典禮上竟公然違反禮法地跳上「六佾」之舞,帶頭不守規矩,導致後來連魯國的大臣都在自家演舞「八佾」。

(周禮: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

隱公是諸侯卻搞六佾,就是僭禮。

)當然,僭禮壞制,隨便破壞規矩,不是隱公為始作俑者。

其父惠公也是一個規矩的破壞者。

一是鬧了個「父奪子妻」的醜聞;二是為僭越禮法推波助瀾:周平王年間,秦文公用天子禮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周平王申請,周平王不允,惠公怒,特意用天子禮祭天,周平王也不敢過問。

隱公前者「棠邑觀魚」,有失身份;後者「始為六佾」,壞了規矩。

這種任性,也許是隱公自信的表現,但也是他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現。

你隨便破壞規矩,人家也會伺機破壞規矩,最終不僅苦果自嘗,還會擾亂社會,世人跟著嘗苦果。

隱公缺乏政治智慧還體現在:用人不察,防人不密,考慮不周,以為可安享太平,不知卻給人以可乘之機。

隱公自攝政以來,一直不改讓位之初衷。

但是,在他將要讓位給太子允的時候,他竟然被繼承人太子允派人給弒了。

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因立有軍功而獲寵專權的公子翬(羽父)來見隱公,請殺太子允以求「太宰」職位。

他奉承地說:「全國百姓都很愛戴您,滿朝大臣沒有誰不聽您的,現在太子允已經長大了,我想趁早殺掉他,讓您永遠做我們魯國英明偉大的國君,我當太宰來輔佐您!」隱公聽了,十分驚訝地說:「你怎麼有這種想法呢?太子從前由於年幼的緣故,由我代為攝政,現在他確實長大了,我正打算把國君之位歸還給他,我已派人在菟裘修建住處,我將退隱在那裡。

公子翬知道自己向隱公謀求太宰之位無望了,又害怕自己的話被太子允知道,於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便向太子誣陷隱公,說:「當初先王立您為太子為儲君,後來暫由隱公攝政,他原來說等您長大了就把國君之位歸還給您,但到現在他沒有絲毫讓位之意。

我已打探到他的秘密,他說『我是不會歸還政權的』!」太子允聽了不由一驚,心中的疑慮似乎得到了證實,稍有緊張地問:「既然如此,那我該怎麼辦?」公子翬說:「先發制人為上,請允許我率軍殺了他。

」太子允默許了公子翬。

魯隱公做公子時,曾與鄭國作戰,被鄭國俘虜,賄賂鄭國大夫尹氏才得以脫身,所以隱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園子裡,時不時地去祭拜一下,祭拜完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裡。

公子翬就趁隱公去祭拜時率軍把隱公給殺了,並嫁禍給蒍氏。

立公子允為國君(即為魯桓公),公子翬為太宰,為掩人耳目,下令討伐蒍氏弒君之罪。

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到齊國與齊侯(齊襄公)在濼水會晤。

魯桓公的夫人文姜(齊襄公的異母妹),以回娘家為藉口,竟乘機與齊襄公私通,魯桓公得知,大怒。

齊襄公設宴款待魯桓公,乘其酒醉,命大力士彭生把他殺害。

魯桓公弒害其兄隱公,最後卻死於姻親齊襄公之手,不得善終。

正所謂一報還一報,因果不爽。

三、歷史教訓

可憐隱公好心沒好報,一心為弟弟(太子允)著想,自己暫代為國君,目的就是為年幼的弟弟日後能成為國君,但最後竟然胡裡胡塗、不明不白地死於野心家(公子翬)和繼承人(太子允)的手裡,真是有點出人意料,有點冤屈。

其悲劇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孔子的一句話已擊中了要害。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好仁不好學,只會一味「仁慈」而無「智慧」,就會好心辦壞事!表面仁慈,實質愚蠢。

魯隱公心地善良,有仁德,但不善於學習禮法和借鑑歷史經驗教訓,缺乏政治智慧,不能洞察各種潛伏的危機,一朝事發,處於政治漩渦中心而最終沉沒,身死親人之手,實在令人惋惜。

如何處理家國的政權糾紛?魯隱公的先祖周公旦為後世樹立了典範。

魯隱公應該向周公學習。

周公輔佐成王之故事,周公攝政,代行天子職,正言正行,洞察流言陰謀,平定野心叛亂,制訂典章制度,鞏固周王朝大一統政治;又及時還政於成王,盡心輔佐成王,開創周朝「成康之治」的新局面。

這就是政治大智慧的典範!但魯隱公師心自用,好仁不好學,最終死於繼承人之手,實在可悲。

讓我們記住魯隱公,記住「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人生教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左傳》精讀01:攝政,真的不容易

【魯隱公元年·傳】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魯隱公元年,即為公元前722年。此時,周平王已經東遷四十九年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然動搖,四面八方的諸侯為了自己的安全,或主動或被迫捲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