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不能當歷史,簡述真正的三國歷史(偏魏角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是從封建割據到全國再統一的時期。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分立,大致在二二零至二六六年之間。

如從魏的實力開始形成算起,則可上推到一九六年。

西晉,傳三代,四帝,五十一年,約當於二六六至三一六年。

東晉,傳四代十一帝,一百零三年,約當於三一七至四二零年。

南北朝始於宋和北魏的分立,終於隋之滅陳,中間經歷了在南方的齊梁,在北方的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共一百六十九年,約當於四二零至五八九年。

隋,傳二代,二帝,三十七年,約當於五八一至六一八年。

唐,傳十四代,二十帝,其中包括女皇帝一人,二百八十九年,約當於六一八至九零七年。

在兩晉時期,先後出現一些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為十六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失敗後,地方封建勢力互相混戰了十多年。

在黃河中下游流域活動的曹操,不斷壯大他的政治、軍事力量。

一九六年,他劫持漢獻帝遷都許昌,用漢皇帝的名義來擴張自己的勢力。

當時,在北方占據冀州、幽州(都在今河北省)一帶的袁紹,力量強大,是曹操在黃河流域發展的一大障礙。

二零零年,曹袁兩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決戰。

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

在此後的二、三年間,曹操肅清了袁紹的勢力,統一了黃河中下游流域。

曹操

在官渡之戰前後,南方的孫權,繼承父兄開創的基業,獨霸了長江下游地區。

自稱漢家宗親的劉備,這時也在積蓄力量,待機而動。

他的重要謀士諸葛亮是一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

他手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都是一代猛將。

但他當時還沒有固定的地盤,暫時寄寓在荊州(今湖北、湖南兩省的大部及河南省西南部)。

二零八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南下,攻取荊州,追擊劉備,並威脅孫權。

劉備和孫權採納了諸葛亮的策劃(這裡的策劃只是諸葛亮勸服孫劉聯盟而已),聯合起來,抗擊曹軍。

擔任孫軍主將的周瑜,在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一說今蒲圻縣西北赤壁山)火燒曹軍戰船數十艘(這裡要說一下,火燒赤壁是周瑜的計謀,硬要加上諸葛亮的話,也只是和魯肅輔之。

)。

孫劉聯軍乘曹軍混亂之際,發動猛烈進攻以總共不到五萬人的兵力,打敗了擁有二十餘萬人的曹軍,獲得了全面勝利。

戰後,曹操退回北方。

孫權在江南的地位更加穩固。

劉備乘機占據了荊州的部分地區,又往西取得了益州(今四川省),三分天下的形勢大致已定。

二二零年,曹操死,他的兒子曹丕廢了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建都洛陽。

二二一年,劉備自稱漢帝,建都成都,歷史上稱為蜀國或蜀漢。

二二九年,孫權也正式稱帝,國號吳,建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三個政權鼎足而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曹操於官渡戰前,在許昌一帶舉辦電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曹丕建魏後,擴大屯田的規模,並興修了水利工程,開闢了水稻田,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在政治上,曹操不問家世而提拔了一些人。

在三國中,他手下的人才最多。

吳於孫權稱帝前後,也在江淮一帶大規模屯田,在今浙江省境內興修水利,又從北方引進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長江下游地區的開發。

吳重視跟其他地區及南海各地的聯繫。

二三零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領載兵萬人的大船隊到了夷洲,即今台灣。

二三三年,又派萬人的大船隊到遼東,帶回那裡有名的馬。

孫權又曾派康泰朱應出使南海諸國。

他們回國後曾著書介紹南海諸國的情況。

大秦國(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並不一定指的就是古羅馬。

)曾有商人經過南海來吳貿易,在吳住了七八年才回去。

蜀建國後,諸葛亮任丞相。

他在四川積極發展生產,派人管理都江堰,又新修了一些水利工程。

他為了安定後方,改善了跟今貴州省、雲南省等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加強了漢族跟西南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繫。

諸葛亮

三國的文化,以魏比較發達。

在哲學領域裡,魏開創了清談玄學的風氣。

《老子》《莊子》和《周易》,號稱"三玄",是玄學家的經典。

王弼(二二六至二四九年),字輔嗣,山陽(今河南省焦作市)人,著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等,是玄學的開創人物。

他宣揚"貴無"的論點,以非物質性的"無"為宇宙萬物的本體。

這在理論上是客觀唯心論;在現實意義上,是要任其"自然"的"無為",而把封建的道德規範壓低到次要的地位。

這是為當時封建上層的貪婪和縱慾製造理論根據,是他們的頹廢生活在意識上的反映。

但他的著作和論點,在中國哲學史上有廣泛的影響。

在文學領域裡,曹操(一五五至二二零年)及其子曹丕(一八七至二二六年)、曹植(一九二至二三二年),都是著名的文學家。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省毫縣)人。

曹丕,字子桓。

曹植,字子建。

曹操的代表作,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氣魄宏偉而有蒼涼之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篇。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學評論的專篇。

曹植的詩,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過一定的影響。

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係,起初是吳蜀聯合,對抗曹魏。

後來吳、蜀為了爭奪荊州,出現了矛盾。

二二零年,吳利用了關羽對魏作戰的時機,進行突然襲擊,奪取荊州,殺了關羽。

因此,劉備於二二二年親率蜀軍伐吳。

蜀、吳兩軍在彝陵(今湖北省宜都縣北)大戰,蜀軍失敗。

劉備於第二年在永安(今四川省奉節縣)病死。

諸葛亮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即位,繼續推行聯吳抗魏政策,一心想要北上奪取中原,重振漢家基業,但是他幾次北伐都沒有成功。

最後一次北伐是在二三四年,魏派大將司馬懿對抗兩軍相持於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

正在勝敗不決的時候,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撤回。

此後,蜀的勢力日漸衰落,而魏的大權逐步落入司馬氏手裡。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魏的皇帝已成傀儡。

二六三年,蜀亡於魏。

二六六年,司馬炎廢掉魏帝建立晉朝,歷史上叫做西晉。

司馬炎後來被稱為晉武帝,首都仍在洛陽。

二八零年,司馬炎派兵攻下建業,滅掉吳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幾十年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了短期的統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十大謀士,誰排第一名?

一場戰爭的好壞除了指揮者的指揮外,謀士的出謀劃策在戰爭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諸候的成功與不成功關鍵就在領導者對謀士的運用。三國中謀士眾多,從而使長達百年的戰爭顯得更加波瀾壯闊,從而使我們在血雨腥風...

盡顯風流 盪氣迴腸的三國「義」(三)

才秀明達的孫權江東稱雄三國時期在江東稱雄的孫權是孫堅的次子。孫堅原是袁術的部將,後來被劉表所殺,長子孫策代領部曲。公元195年,孫策因不能受到袁術的重用,遂在袁術的允許下,帶領部下千餘人渡江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