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究竟是如何悟道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哈佛大學的杜維明先生曾預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是誰?他是中國的古代聖賢中能排得上號的人物,從孔子到孟子到朱子(南宋朱熹),接下來就是陽明子——王陽明。

毛澤東年輕時曾對王陽明的《傳習錄》逐字逐句批註,讀得很仔細。

蔣介石更是特別推崇陽明子,曾三次去陽明洞參悟。

大多數人熟悉王陽明的「心學」和事業功績,少有人了解「明朝一哥」與《周易》、養生的關係。

其實,《周易》是陽明心學的根基,這一點王陽明自己也承認。

王陽明龍場悟道期間寫了《玩易窩記》,其中說:「陽明子之居夷地,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

……於是,陽明子撫幾而嘆曰:……吾知所以終吾身矣。

」王陽明自己也說《周易》是他終身可仰仗的、追隨的。

換句話說,王陽明的得道,是悟於《易》終於《易》。

「一哥」王陽明的學問叫「心學」,乍一聽似乎是「唯心主義」。

其實這是誤解,陽明心學的根基是「工夫」。

何為「工夫」?就是:說到做到,知道做到,理解到做到。

不是純知識,而是知行合一。

不像我們今天有的時候,本來心裡厭惡的,因為責任等原因,還得賠著笑臉;本來非常喜歡的,因為輿論等壓力,不能不假裝不屑一顧;本來知道那樣做不合規範的,因為「潛規則」、從眾等理由,也都這麼去做著……知道和做到相差十萬八千里。

而「一哥」王陽明則把知識和行為看作是一回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周易》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王陽明貫徹這一個思路,他說:「經,常道也。

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說白了,就是天道、地理、人事、人心、人性都只是一個東西在不同方面的落實、體現,本來就是一個本源,自然就應該是一致的。

那這個同一的、根本性的東西是什麼?用「一哥」的話來說,就是「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又是什麼東西呢?王陽明這麼解釋的:「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濟,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適時便是聖人。

」「良知」就是易道啊,它的本質就是善於變化。

那這個變動不居的易道(良知),總得有點規律吧,所以接著王陽明說「見得適時,便是聖人」。

變的那個關鍵點就是要「適時」,適時了你就也能成為聖人。

怎麼算是「適時」?這就要說到王陽明的《周易》養生了。

王陽明有一個「修身歌」:「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

說與世人渾不解,卻於身外覓神仙。

」餓了就吃飯、疲倦了就睡覺,這就叫「適時」,「適時」了就算「良知」,就算通了易道,自然也就是養生了。

這還不簡單嗎?多幸福啊,想睡了就睡,想吃了就吃。

可是,別忘了,「適時」也有不舒服的時候。

比如說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時說:「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唯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郭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

日夜端居澄默……」他覺得自己得失榮辱都看開了,唯一還對生死沒有看明白,於是把自己關禁閉,日日夜夜地端坐在石頭小黑屋裡,沉默不語,反覆探求最根本的「道」(良知良能),發誓不弄清楚就去死吧!

後人以為王陽明靜坐格物是養生法門,這沒有錯,王陽明也承認「靜坐是長生久視之道」。

但關禁閉不一定舒服,「適時」是道,也可以不舒服。

最後,我們跟「一哥」學《周易》與養生,不能光想著身體健康,應有更高的層次,即要健康、快樂、智慧。

王陽明的學問最終是要有作為的,也就是《周易》的「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飢來吃飯倦來眠」說的是心態,之後還要成德為行。

即內求本性里的「良知」之後,還要落實到行動,進德修業,振民育德。

而這些事情都不是那麼容易的,就拿「一哥」來講,在南京和叛軍作戰,去貴州、廣西平亂,一生艱苦征戰,甚至病死在回來的路上,去世的時候年紀也不大。

能說他懂養生嗎?如果單純用活得久這個標準來判斷,他真不能算。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昏昏地痴活百歲能比得過「明朝一哥」不到一甲子的生命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大明王朝第一猛人、牛人、永垂不朽

儒家將「三不朽」當成畢生奮鬥之目標:立德立功立言。有人說,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與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上...

從"格竹"到龍場悟道——王陽明的成聖之路

作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陳海威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紹興府餘姚人(今屬寧波餘姚),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