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見了曹操泣不成聲,曹操說你是真正的忠臣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劉琮投降之後, 曹操拿著荊州官員的花名冊進行封賞,以安撫人心。

曹操一口氣連封了十四個侯,荊州其餘大小官員雨露均沾,紛紛感恩戴德,其中唯獨少了一個叫文聘的人,稱自己有罪,等待發落。

曹操很納悶,這個人一直不來覲見自己是什麼意思?難道是對自己掌管荊州而不滿嗎?於是曹操派人召見文聘,問他為什麼遲遲不來拜見自己。


文聘

文聘到了曹操面前,泣不成聲,說自己心中有愧,無顏見人。

孫盛讚他「文聘著垂泣之誠」。

表死,其子琮立。

太祖征荊州,琮舉州降,呼聘欲與俱,聘曰:「聘不能全州,當待罪而已。

」太祖濟漢,聘乃詣太祖,太祖問曰:「來何遲邪?」聘曰:「先日不能輔弼劉荊州以奉國家,荊州雖沒,常原據守漢川,保全土境,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下,而計不得已,以至於此。

實懷悲慚,無顏早見耳。

」遂欷歔流涕。

太祖為之愴然,曰:「仲業,卿真忠臣也。

」厚禮待之。

授聘兵,使與曹純追討劉備於長阪。

虎豹騎

曹純率領的是曹軍精銳騎兵:虎豹騎,再加上文聘是本地人,熟悉地理,這個組合再合適不過了。


歷史上的文聘應該沒有追上劉備,因為沒有相關的記載。

但在演義中有這麼一個橋段:

曹兵掩至,勢不可當。

玄德死戰。

正在危迫之際,幸得張飛引軍至,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

文聘當先攔住,玄德罵曰:「背主之賊,尚有何面目見人!」文聘羞慚滿面,引兵自投東北去了。

荊州陷落,是文聘心中的痛,羅貫中筆下所描寫,合乎情理。

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但荊北仍在他的掌握之中。

而江夏與東吳相鄰,於是曹操任文聘為江夏太守,委以邊防重任,賜爵關內侯。

同時,孫劉聯軍為了打開北上的通道,兵發江陵。

周瑜

江陵是一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南臨長江,北靠漢水,西控巴蜀,東逼武昌。

而且江陵毗鄰江漢平原,水系發達,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拿下江陵,可以依託地理優勢建立一道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防線。

更重要的是,從江陵溯江而上,可以侵入巴蜀。

巴蜀是「榻上談」「隆中對」都計劃奪取的立業之基。

所以孫劉聯軍對江陵勢在必得。

曹操也清楚江陵的重要性,所以在北撤時,布置了數道防線以遏制孫劉聯軍的攻勢: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守當陽,樂進守襄陽,李通守汝南。

備謂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

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

」瑜以二千人益之。

周瑜在正面戰場與曹仁對壘,劉備則派關羽「絕北道」。

關羽沿水路行軍,游擊作戰,以牽制曹仁的外援。

文聘為曹操立下的第一件大功,就是隨樂進與關羽作戰。

關羽「絕北道」

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

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文聘在江夏太守的位置一干就是十餘年,歷經兩代君主。

226年的秋天,孫權趁曹丕去世,魏國處於權力交接之時,率軍五萬攻打石陽。

情勢危急,但文聘在城中堅守,孫權連攻二十餘天也沒能破城,於是撤軍。

文聘聞信領兵追擊,大破孫權軍。

三國最大經驗包

孫權以五萬眾自圍聘於石陽,甚急,聘堅守不動,權住二十餘日乃解去。

聘追擊破之。

增邑五百戶,並前千九百戶。

曹操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可謂是知人善用,文聘在這個重要崗位上一直干到他孫子登基,還立下大功,簡直是荊州派中的擎天柱。

聘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賊不敢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簡單讀三國:劉備入蜀(01)皇叔一阻東吳伐蜀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英雄一世的曹操在赤壁一戰損兵折將,在江陵留下曹仁、徐晃、滿寵後,倉惶領兵回軍。自此,南方長江天塹成了劉備一干人等建資立業的用武之地。 大敗曹操的周瑜沿江西上,拿下了長沙北部的下...

江陵之戰經過

江陵之戰是東漢末年孫權和劉備聯軍對抗曹操的戰事。此戰是赤壁軍事行動的一部分,在208年的夷陵之戰後的烏林陸地遭遇戰和曹操軍在赤壁之戰的水戰中潰敗後立刻開戰。江陵城與當陽北方周圍激戰正酣時,荊南卻...

年關難過: 老賴劉備「借荊州」始末

沒幾天就要過年了。最愛君在春運春意盎然的滾滾洪流中,已然感受到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山里河裡雲裡霧裡濃得不能再濃的喜慶氣息了!不過根據最愛君多年的人生經歷判斷,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開開心心過...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究竟是如何打的?

赤壁之戰是三方瓜分荊州的一系列戰鬥之一,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場戰鬥。 戰前的形勢是劉表基本全據荊州,除了北邊一小塊被曹操占領了,餘下領土完好;劉備蹲在新野,荊州北門,建安十二年底或十三年初招募到...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